中新网北京12月24日电 题:2014中国经济五大变化:渐别唯GDP 走进新常态
记者 李金磊
2014年,在这一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国经济发生了诸多重要改变:告别高速增长,“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不再“大水漫灌”,定向调控成为宏观政策的新思路;加速告别“唯GDP论”,就业和收入成为更看重的指标;啃掉诸多“硬骨头”,多项经济改革迎来新的顶层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经济总量还有望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并可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一年,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下砥砺前行,改革新画卷正渐次展开。
变化一:告别高速增长,新常态成经济发展大逻辑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二季度同比增长7.5%,三季度同比增长7.3%……2014年,中国经济告别了高速增长,迎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新常态,这是2014年最火热的经济关键词,也是2014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收获。虽然“诞生”仅7个月,但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今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在习近平看来,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进入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资源环境约束等角度,全面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在这次会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被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一系列对中国经济形势精准而清晰的新判断和新概括,将大大增强当前和未来宏观政策的科学性。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规律和阶段性特点的客观认识。在新常态下,原来那种依靠规模扩张,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来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未来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而过去那种“经济下滑就赶紧刺激”的做法也会摒弃。
变化二:不再全面刺激,定向调控成宏观政策新思路
这一年,中国经济不仅收获了新常态,也收获了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定向调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首次提出并多次强调实施“定向调控”。今年6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精准发力、定向调控。此后6月10日,李克强在两院院士大会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指出,“要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更加注重定向调控。”
7月15日,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李克强再次指出,注重实施定向调控,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9月9日,李克强同出席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和媒体代表交流时说,要在保持定力的同时有所作为,坚持区间调控,实施定向调控,实际上这也是结构性调控。
定向调控也成为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出现的高频词。6月11日、7月23日、8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均强调了定向调控,并部署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在定向调控思路的指导下,中国告别了“撒胡椒面”的做法,不再推出全面的强刺激,而是瞄准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根据不同时期、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措施。
今年来,国务院先后针对小微企业、棚户区改造、三农、水利设施、铁路、外贸等经济运行薄弱环节出台了定向微刺激政策,推出了80个重点项目引导民间资金参与,还推出了“七个重大工程包”,并且实施了两次“定向降准”和一次非对称降息,以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实施定向调控,不启动强刺激,既能防止留下后遗症,又有利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指出,随着定向调控的铺开,中国宏观调控将更具针对性,可实现“标本兼治”。
变化三:加速告别“唯GDP论”,更看重就业和收入指标
今年,在中央屡次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背景下,中国多个省份对市、县(区)的考核进行了调整,很多县市取消或弱化了GDP考核。在告别“唯GDP论”的道路上,中国呈现加速态势。
7月份,山西省公布了修订后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办法,取消了国定贫困县GDP和GDP增长速度指标,36个县因此卸掉了“GDP政绩考核”;8月份,福建省取消了34个县(市)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
10月份,贵州省公布《贵州省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对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指标,重点对居民收入增长等方面发展状况进行测评。此外,宁夏、河北、浙江、陕西也对部分市、县(区)的考核进行了调整,降低或取消了GDP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今年3月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均明确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公开表示,这意味着全国将有一半左右的县和县级市取消GDP考核。
在淡化GDP考核的同时,民生尤其就业、收入情况成为政府更看重的经济指标。今年来,李克强在多个场合强调,只要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
在10月份的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李克强表示,“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 。但我早就说过,所谓 7.5%左右 ,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标以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2%,跑赢了GDP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国还首次要求公布调查失业率。李克强在7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统计部门要依法适时发布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数据。目前,中国官方一般只公布登记失业率数据,但调查失业率比登记失业率更准确。在专家看来,这凸显了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保就业的“新常态”思维,宏观经济决策将更加“心中有数”。
变化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多项经济改革迎来新顶层设计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今年经济体制改革“多箭齐发”,取得若干重大突破,多项重点领域迎来新的顶层设计。
不动产统一登记方面,国务院12月22日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自明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外界看来,不动产统一登记除了有助于保护个人财产权,维护交易安全,客观上还将对反腐败、征收房产税等产生一定的作用。
户籍改革方面,国务院7月30日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标志着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外,《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2月4日公开征求意见,首次明确了居住证的权利范围,中国“居住证时代”渐近。
新型城镇化方面,今年3月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路径,为未来中国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施工图”。
养老制度改革方面,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这将大大促进人口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务院6月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养老金并轨政策迈出关键一步。
金融改革方面,《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12月开始征求意见,规定中国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这将为保护存款人利益,防范金融风险提供重要保障。
变化五:中国经济有望首超10万亿美元,首成资本净输出国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中国经济在体量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两个首次: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801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4%,如果按照今年全年GDP增长7%计算,今年GDP总量将达到629180亿元,约合10.1万亿美元(按1:6.2汇率计算)。
这意味着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极有可能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将与美国一起成全球仅有的两个超越10万亿美元规模级别的经济体。
此外,中国今年对外投资总量可能超过利用外资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国今年有可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中国累计实现对外投资89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62.4亿美元,同比增长0.7%。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全年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应处于比较接近的水平,“不排除对外投资总量超过利用外资的可能性”。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部副主任金柏松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中国经济规模和对外投资迈过重要节点固然可喜,但中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依然相距甚远,经济和投资的质量、效益和结构也都存在很大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数字变化虽然亮眼,但缺少质的飞跃,中国在经济提质增效、调整结构方面仍需作出更多努力。(完)
(原标题:2014中国经济五大变化:渐别唯GDP 走进新常态)
编辑:SN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