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晚,一位年轻女子独自来到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前悼念。放下鲜花后,她掩面而泣,久久不肯离去。   1月6日晚,一位年轻女子独自来到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前悼念。放下鲜花后,她掩面而泣,久久不肯离去。
1月6日,一位市民自带鲜花来到陈毅塑像前悼念遇难者。 1月6日,一位市民自带鲜花来到陈毅塑像前悼念遇难者。
1月6日晚,上海外滩,一位手捧鲜花的女子穿过人行道,前往陈毅广场悼念遇难者。 1月6日晚,上海外滩,一位手捧鲜花的女子穿过人行道,前往陈毅广场悼念遇难者。
1月6日晚,两位前来悼念的市民为遇难者带来申花俱乐部的队旗。 1月6日晚,两位前来悼念的市民为遇难者带来申花俱乐部的队旗。

  摄影/本报记者 郑萍萍(除署名外) 写文/本报记者 王烨捷《中国青年报》(2015年01月07日05版)

  更多温暖的图片故事在这里等你

  1月6日,上海小雨,气温比前一天骤降12摄氏度。这是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第七天,不少遇难者亲属和民众来到外滩陈毅广场,悼念逝者。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左右,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严重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遇难者大多是学生和年轻人,当晚他们准备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方迎接新年。

  早8点前,已有大批市民簇拥在陈毅广场。6日的陈毅广场,秩序井然。陈毅塑像下的献花区,被四五层栏杆包围了起来,栏杆一直延伸至广场南北各四五百米远处。祭奠献花者,得从栏杆最南边进入,一路沿着指定的线路走向最北端出口。为了防止在台阶附近发生意外,警察拉起了一道长长的人墙,围观者只能站在平地上悼念。自发前来祭奠的人依然很多。

  5日晚9点半,66岁的退休教师老王穿上了只在正式场合穿的黑色呢子大衣,出现在陈毅广场。他让儿子开车20多公里把他从家送到这里,专程祭奠踩踏事件的遇难者。他静静地倚靠在陈毅广场下被警用盾牌拦出的围墙上,两眼注视着黄浦江对岸的明珠塔,夹着烟头的右手不停地抖着,“我从小就在这里玩儿,以前黄浦江边上只是拦一根铁链子,现在条件这么好,你看鲜花墙、观景台,怎么就能踩死人了呢?”

  “今儿晚上12点一过,就是头七。”带着12支白色的菊花、12支白色蜡烛,老王面朝陈毅塑像,三次90度鞠躬。祭奠之后,老人没有逗留,快步离开现场。走了几步,他却又突然回过身,挥舞着右手,对围观者喊道:“多么鲜活的生命,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痛!”此时,他已泪流满面。

  1月6日凌晨,上海女孩儿小袁成为头七第一个到广场献花的人。她是一个在外滩附近工作的白领,事发当天,她下班回家路过广场时,听到警察的一阵呼喊:“有没有懂急救的人?”平时喜欢在网上追剧的小袁,高举右手,就往人群中挤。她曾看过一部名为《青年医生》的热播剧,也学过一些急救知识,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在“黄金5分钟”里救活伤者。她做了心肺复苏,按压心脏,但那个跟她年纪差不多、身体已经“被踩得软趴趴”的男孩儿,仍然没能睁开眼睛。

  凌晨1点左右,小袁遇上了六七名120急救中心的急救护士。他们带来36支蜡烛,因为夜间风大降温一直没能点着,接近凌晨两点时,他们仍未放弃。这些护士全都参与了当天的急救,也亲眼看着一些遇难者没能抢救过来。她们早就想好了,子时一过,就来祭奠。

  住在对面和平饭店的孙女士这两天每天吃完晚饭后,都会从窗口朝广场方向眺望。找不到卖花的,她只好怯怯地询问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察:“没花,能去拜一下吗?”孙女士来自贵州遵义,儿子在上海读大学,这次跨年也外出参加了活动,只不过没来外滩。当时给儿子打电话问平安的她,也是急得不得了。

  总部位于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6日停业一天,以纪念一名在外滩踩踏事件中遇难的上海公司同事。这个公司的深圳老总和上海老总,带着五六名员工从南京东路一直步行到外滩陈毅广场进行悼念。员工们在祭奠草坪上,放上已经“折了好几个晚上”的千纸鹤,告慰遇难者。“你不是前两天还跟我说好要一起去外滩吃牛排的吗?”一名员工自己喃喃着。

  很多路过外滩的人,都会来陈毅广场“弯一圈”。

  一群学生模样的人,在陈毅雕塑下,放下一些与众不同的祭奠品——上海申花足球队的球衣、横幅和围巾,他们放下一张白底黑字的纸,上面写着“2015,我们与天堂的你一起等待:申花是冠军”。

  6日上午11时,小袁向公司请假再次来到广场献花。她心里总放不下这件事,想着万一能碰到那位逝者的家人,还能告诉他们男孩儿最后的情况,以及那句一直想说的“对不起,我没能救回你们的亲人。”

(原标题:外滩踩踏七日祭)

编辑:SN091

相关阅读

南京送别书记,美国送别警察

我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过“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是受人民爱戴的领导,才有万民送行的盛况。一个美国的小警察,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场面,会不会是“炒作”?

帮领导改文风,替范爷保护胸

我想起许多人小时候的经历,1998年看《泰坦尼克号》时,许多家长在某个特定时刻捂住了孩子们的眼睛。似乎这一眼看下去,脑袋就会被魔鬼所占据。

媒体札记:“高度重视”

背离民众需求与信息披露规律,不分主次“领导重视”喧宾夺主,这份导致民情汹涌的通稿,注定引发“次生舆情灾害”。

“灾难证明正确”丧失逻辑

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后,该学院发表评论“上海节日踩踏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一文,文章认为,发生惨剧的外部条件是一样的——几十年来在全盘西化大潮的席卷下,青年人已对西方洋节形成了毫无理性的迷恋

  • 北京出租车司机真的收入低吗?
  • 对“约炮”进入大学考题无须过敏
  • 唐朝人是怎样玩QQ与微博的
  • 黄药师有没有可能爱上梅超风
  • 六小龄童:回顾2014的别离与收获
  • 罗西:床上的荤话与谎话
  • 满洲里冰天雪地那达慕的极致体验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