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副主任邹天敬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进行介绍解读,以下为发布会全文:
李春生: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也很高兴与大家见面。借此机会,代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表达我们对新闻界朋友长期以来对供销合作事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也非常希望今后有机会进一步与媒体朋友们对供销合作社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昨天已经正式全文播发了,有关情况我们准备了书面的材料,已经发给大家。我先就两方面的情况向媒体朋友们做介绍。
第一方面,供销社综合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三农”工作全局的一项战略部署,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家知道,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国家整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的农业经营体系。
供销合作社是中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于1954年7月,至今有61年的历史,在多年的服务实践中现在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组织,有联合社、成员社、基层社,我们县和县以下现在已经有2.5万家基层供销合作社。最近一些年又创办了11.4万家专业合作社,还有33万家综合服务社。我们系统还有1.2万家各类产业和行业协会。独立核算企业1.94万家,全系统有职工361万人。在多年的为农服务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覆盖城乡的组织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农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经营触角、服务领域已经覆盖了80%以上的乡镇和接近60%的行政村。
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就是要使供销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提升为农服务实力,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的骨干力量,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二,推进供销社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求。供销社经过61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一些成效。但是也不容忽视的,我们目前还面临的一些问题。正如《决定》所指出的,在密切联系农民的关系上还不够紧密,层级联系上还比较松散,服务功能还不强,我们的体制在有些方面还没有完全理顺。所以这次《决定》的出台,立足于这些问题,破解这些难题,真正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活力,搞活我们内在的机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服务功能和为农服务的能力,真正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当中,在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整个过程当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第二方面,《决定》文件的主要任务跟大家简单说一说。
《决定》开篇提出这次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接下来又提出了完成综合改革阶段性的战略目标。“一个体系”、“一个平台”,既把供销社真正打造成与农民联结更加紧密,服务功能更加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真正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要完成这些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提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二是坚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决定》提出了三项重点任务。一是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主要体现在加快基层供销社的改造,密切与农民利益的联结。形成有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二是因地制宜推进我们基层社的改造,真正办成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为农服务的合作社。三是创新我们联合社的治理机制,我们提出来构建“双线运行机制”。(1)以联合社为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2)以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根据这样的重点任务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和措施,我不详细介绍,因为有材料给大家。在回答大家问题之前,简单介绍这两方面的情况,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邹天敬先生非常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大家。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请问李主任,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供销社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一定的冲击,请问这次中央出台的《决定》对供销社深化改革,继续发展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供销社的服务网络是非常广泛,请问目前网络总体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一步将进行怎样发展和完善?
李春生答:你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也很有针对性。这次《决定》的出台,刚才在发布会之前跟主持人介绍过,是我们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要说它意味着什么?光是改革发展的事业来说,可以说意味深长。具体来讲,标志着供销合作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迈入新的起点。
第二,供销合作社面临着难得的新的重大的发展机遇。为什么这么讲?首先从客观上来看,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农村面临着人多地少、家庭经营分散这样一个基本的国情和农情,这种情况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农村迫切需要建立以家庭农户为基础、以联合合作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正如《决定》指出的,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农民,需要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的服务组织,这是从客观上这样理解。
从主观上来看,供销社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刚才介绍了,再说几组数字,去年我们系统销售总额超过了3.7万亿人民币,我们的利润总额超过了350亿,整个系统的资产达到12000亿。我们的经营网点达100万个,县和县以下62万个网点,经营领域覆盖80%以上的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
从主观上来讲,也正如《决定》所看到供销社这样独到的优势,提出来使供销社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服务组织。所以供销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这两点我认为可以充分的说明这一点。另外,如果我们按照综合改革这个《决定》的内容认真去贯彻落实,真正落实到位的话,供销社可以说从这一点来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会迎来供销社的美好的前景和春天。
第二个问题,关于网络的问题。刚才简单的谈了一些数字,通过网络体系来讲,相对其他的经济组织,我们国内相对来讲还是健全完整的。可能记者到农村去看知道,我们确实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们还有20%的乡镇,接近40%的行政村可能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还没有涉及和覆盖到,这次改革专门写了一条是要完善我们的网络体系。我们从2007年通过国务院、财政部已经实施了为三农服务的“新网工程”建设,每年国家给一批资金投入,通过这些年的改革,我们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特别是电子商务,最近这些年在大力发展网上供销社,也在适应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之后,一些年轻的农民回到农村之后,他的消费理念、购买意识都在升级,我们也适应这样的发展。比如湖南、新疆、山东“网上供销社”搞得很有特色,这方面我们会继续努力,继续完善。
农民日报社记者问:请问李主任三个问题:一是供销社综合改革对“三农”有什么影响?二是农民将在改革当中有哪些红利可以获得?三是供销社在今后为农服务上扮演什么角色?
李春生答:这个问题说得非常关键,也说到这次改革的落脚点和主要目的以及出发点。出发点是为“三农”服务,落脚点也是让与农民得到收益。如果说这次改革对“三农”工作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如果从比较高的角度来看,第一点是有利于我们目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就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问题。大家知道,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本国策,稳定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要稳定这个制度,就要解决农村面临的问题。大家知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是非常大的,是2.5-2.7亿的常量,每年还有1000万的增量。农村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农村现在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提升,而供销社可以承担这样的角色,对于稳定经营制度是有好处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有利于为农提供多样化、便利化、丰富多彩的服务。因为供销社相对其他经济组织来讲,在农村组织体系比较健全,网络比较健全。刚才向朋友们介绍,我们已经建立了34万家的综合服务社,大家有机会可以到山东临沂、潍坊去看看,在农村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把农村所有的养老、幼教、文化、娱乐、超市等生活需求都纳入其中。所以农民满意,政府满意。那里的超市跟我们城里的超市不差,农村社区的超市一点不差,还提供大饼、面条,提供农民生活需要非常便利的服务,使农民不出门就享受到类似城里人的服务。但是我们这个点,你说普遍性怎么样,在全国推广得怎么样,我们还需要努力强化,我们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做到这一点。对于供销社这样一个独到的、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提升我们为农服务的功能和能力。如果带来红利,这个意义就是这三点。
如果提到给农民带来什么?根据这样一个总体要求,刚才说的这些重点任务提出一系列的重要举措。比如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决定》要求我们必须提供植保、测土配方、产前种子等,如果这个我们做到了,那农民会得到很大的福利和红利。第二是在产后的综合服务,这个平台真正搭建起来,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城里那样便捷化、多样化的服务。第三是“新网工程”建设,能够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因为生产完产品,我们可以进行合同订购、网上销售,各种形式帮助农民解决买难、卖难的问题,这些都可以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一些实惠。
最后,供销社在这里处在什么样的角色?很简单,这个《决定》有几句话说得很给力。一是供销合作社能够成为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的骨干力量,目标要求我们建设这样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它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可代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最后加上领导的一句话,要树立重视供销社就是重视农业、扶持供销社就是扶持农民的重要理念。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供销社感觉到非常振奋,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社给予非常高的希望,我们的角色一定要按照这个要求真正能够体现和担当起这样的角色,达到刚才说的两个目的,真正给农民带来红利。
光明日报问: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次改革有哪些重点和亮点?第二,刚才李主任提到这次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当前供销社发展中还面临哪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破解这些问题,改革要从何入手?
李春生答:我也介绍一下《决定》起草的背景以及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从这里能够引申出来,看出它的重点和亮点在哪里,这也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一贯的要求,在起草文件的起初,这个《决定》的起草把握一些什么,就是供销社综合改革我们究竟突出什么,把握哪几点。简单说三点:第一,要突出为农服务。把为农服务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在我们《决定》起草的始终,我们一直认为为农服务是我们供销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这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不坚持这个宗旨,供销社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这是必须要突出的。
第二,要突出合作经济的属性。因为供销社和其他一般的经济组织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这次文件定位供销社,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载体。第一句话说明是为农合作的经济组织,既要坚持一般经济组织的共有的普遍的经济属性,重要的还要坚持内在的特有的属性,就是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必须坚持合作经济属性。
第三,突出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我们要在今后的改革当中,今后的事业发展当中,尽量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办法来推进我们的工作。
这是当时主要考虑的三点。这三点最后体现在《决定》的三个方面,为农服务,《决定》第4条-12条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就是要拓展我们经营服务领域,认真履行为农服务的职责,体现怎么为农服务。第二项任务是要推进基层供销社改造,密切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第三项任务是创新我们各级联合社的治理机制,落脚点是提升我们为农服务的综合实力和能力。这三点就是我们供销社这次改革的重点,说亮点也可以。
说到亮点,补充几句,《决定》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使这个任务能够完成,这也是亮点。比如文件专门写了一条,确立供销合作社的特定法律地位,以及我们给了一些很多含金量的支持措施。我给大家透露一下,允许具备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试点。大家知道金融业监管是非常严格的,这一次供销社开了一个口子,允许供销社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创办中小型合作银行,这是对供销社最大的支持,也是我们的亮点。
刚才记者也问到,我们确实不容忽视,也不可否认目前存在很多问题,这次改革主要就是破解这些问题。刚才已经介绍到,现在层级联系不紧密,与农民利益的联结还不够紧密,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还没有完全理顺,这是我们的切入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密切与农民的联结,《决定》提出对基层供销社分类改造,要采取劳动、资本、土地多种形式的合作,吸引农民加入进来,落脚点最后还是要办成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这就是坚持我们的合作经济属性,密切农民的联结。上下层级,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如果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来讲,它都是一体的。我们因为人财物是分级管理,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国情,怎么加强层级联系?这些年也经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采取经济直接联结,股份的合作,业务的联系,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远远不够。
这次提出继续强化原有一些好的做法,新的提法其中有几条。比如我们要建立上下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政府部门是没有的,我们前些年已经建立了上级社对成员社的考核机制,这次文件发了以后,要建立下级社对联合社的评价机制,上对下负责,下对上负责,这样加强联系。
还有一个具体的举措,建立供销合作社合作发展基金,每年在企业的收益当中拿出不低于20%的部分投入合作发展基金,下级社要拿出一定的比例上交到上级社,这样便于我们上下真正能够协调,成为合力,真正提升我们为农服务的实力。这都是我们的切入点。
还有我们联合社治理机制,大家肯定会问,供销社既然是经济组织,为什么行政化这么强,为什么还稳定公务员管理,我也理解大家会提出这些问题。但是我们改革发展的方向有一条原则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因为我们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条《决定》做了很具体的要求和阐述,比如说“社企分开、双线运行”,最后建立一种以联合社为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以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我们联合社掌握大的为农服务方向,企业面向市场独立自主经营,这样相辅相成,能够真正发挥刚才说的这种主导作用和经济服务体系作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刚刚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李主任提到一个词是“网上供销社”,坦白地说在大多数人心目当中供销社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名词,在这一次的《决定》当中,供销社有一个重点工作是要办新的“网上供销社”,这和很多人的印象是有出入的,我们想知道的是,在这一点上供销社有哪些战略布局,在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改革当中和电商的竞争和合作又被放在什么位置呢?
邹天敬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说“供销社”属于上个时代的名词,主要也是跟电商这个新生事物相比,供销社比较传统。供销社的历史比较悠久,60多年了,有过辉煌,特别是在80年代以前,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而言供销社肯定是难以抹去的记忆,当然也经历过波折,在90年代也陷入过低谷,当时的情况也很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觉得供销社是上个时代的名词,我觉得也很正常,但是供销社,老供销也同样能够焕发新面貌。应该说2000年以后,供销社从90年代的低谷当中走出来,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今后网上供销社是我们继续焕发新面貌的重要方面,因此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落后甚至停留在上个时代。我们还是有信心的,不会让它成为上个时代的名词。
打造“网上供销社”,也是顺应电子商务作出重大改革的举措,在《决定》当中也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年电子商务产业迅猛发展,像阿里巴巴的淘宝,京东,一号店等等,这些知名的电商企业纷纷下乡进入农村市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仅仅在农村,在城市也能够看到。海龙电子城可能各位记者都熟悉,也都去过,原来十分红火,但是这几年来就变得冷清了很多,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电商的冲击。大家可能熟悉海龙电子城,但是不知道这个电子城是北京市供销社的,所以说这个挑战是存在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认为电子商务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我们来说也是发展新型的流通业态、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重大的机遇,只要我们发挥实体网络的优势,加快创新转型,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我们同样能够赢得竞争的优势。对此,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在电子商务这个问题上并没有止步不前,严格意义上来说起步还很早,像棉花、农产品等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在发展B2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方面,我们其实已经有了近20年的成功经验,做得也是非常好的。大家有时间可以到中国供销集团棉花交易市场看一看。这些年我们也在发展,比如说B2C、C2C、O2O的电子商务模式,全系统发展这一类的电子商务企业现在已经超过了800家,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比如像浙江供销社,它以特色管理为载体,实施网上的“百馆万店”工程,依托互联网建设“智慧农资”的服务平台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最近也进一步加大了电商发展的力度,今年初主要打造“网上供销社”,总社出台了“一个意见”、“三个方案”,这就是《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设全国供销社电子商务平台》,《县级供销社实施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的支持方案。这里面的布局是这样的,用四个突出来回答布局的问题。
一是突出供销社的整体优势,由总社打造全国性电子商务平台,各省级社统筹发展区域性、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最后对接到全国的平台上,形成规模的优势。目前总社的中国供销集团也已经启动了这个平台的建设工作,争取在三季度能够上线运行。二是突出供销社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我们县级供销社在农村电商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和网上的终端由全国平台和区域性、专业性平台跟县级供销社进行对接,使供销社在农村电商市场上发挥组织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三是突出供销社实体网点广布的优势,加快我们县以下基层社、综合服务社和各类经营服务网点的信息化改造,形成线下的天然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四是突出农产品流通重点,发挥供销社农产品经营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优势,打造农产品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塑造地方的品牌,组织各地的农产品资源来通过供销社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至于你说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和知名的电商企业之间应该说有竞争,但是我觉得更有合作的空间。拿阿里巴巴的淘宝和京东和一号店“特色馆”来说,包括省、市、县这个层面的特色馆,有一些依托供销社来给它开办的,甚至是运营的。在省级层面,比如说新疆馆,包括一些县级馆,安徽的宁国馆,还有山东的临沂馆、江苏的南京馆、浙江的宁波馆。
下一步在着力抓好供销社电商组建平台的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各级供销社与这些知名的电商企业开展合作。一方面对我们来说只要是为农服务,只要是对农民有利,能够给农民提供实惠,就要大力合作。另一方面,我们企业可以从这些知名的电商企业身上学习他们成功运营的经验。当然我们供销社也有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我们供销社长期从事为农服务工作,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特别是刚才李主任介绍到,我们在城乡100万网点覆盖80%的乡镇,50%的行政村,这些线下的实体网点资源,应该说是这些电商企业他们不具备的优势,我们也愿意依托这些实体的网点资源,与各类的电商企业开展合作,来共同形成为农服务的合力,这也是代表了我们总社在合作问题上的一个态度。
新华社记者问:请问李主任,这次《决定》有很大部分涉及到合作金融这一块,包括刚才您提到合作社可以发展中小农业银行之类的,目前现在供销社合作金融这一块发展的情况怎么样,与一号文件提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合作有什么样的区别?下一步供销社打算从哪些方面推动供销社合作金融的发展?
李春生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是我们今后改革发展着重要解决和突出强调的一个问题。金融在我们国家监管是很严的,实际来讲在整个世界,国际化的发展大潮当中,金融是合作经济事业一个重要的支柱。东亚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还有我们的近邻东亚的马来西亚和伊朗,他们的合作金融搞得非常好。
给大家介绍一个例子,韩国农协银行,十年前我去考察的时候,韩国农村银行实力在商业银行当中排在前五。政府号召支持农业,有一两句话,叫“农地不二,身土不二”,号召城镇的居民把钱存在农协的银行里,还给了一些特殊的税收和利率的宽泛政策,这是国外发展一些成功的案例。国外合作社为农服务很大一部分的利润来源来自于金融、保险、资金互助,我们国家刚刚开始,不能简单的类比,但确实这是发展的区域,如果我们真正发展合作事业,金融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去考虑合作社赋予给它。国务院相关部门非常重视,领导也非常支持,刚才说的那句话,允许我们设立中小型银行,当然具备条件,按法定程序。前提是什么呢?我们的发展现状具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说心里话,这项事业也就是10年到15年的历程,原先根本没这个可能,发展很快,我们内部的资金互助、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发展是非常快的,我们已经辐射到15个省份,341家大大小小的信贷、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我们合作社还参与了各省的村镇银行的建设有20家,已经参与进去。我们还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大概有将近40家,运行得总体还是不错的。大家也知道,半金融很重要的是风险防控,要看具不具备这方面的人才。供销社搞这项工作的优势,首先是健全的网络体系,大家知道我们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更不用说,农业银行在乡这个点非常少,关键是运行成本太高,就农信合作社的改造,也不是很普遍,在一个大区有一个点,也不是很普遍,主要是运行成本。商业银行运行成本太高,供销社有天时地利的条件,网络体系非常健全,就可以利用这个网络体系。一些商业银行,就在利用我们的网络体系进行支付和存储。所以网络体系很健全。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我们确实储备了一部分这方面的人才,我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也在增强,基本上在部分地区具备了发展金融这个条件。大家也可以看看,将来到山东、安徽去看看我们的合作金融搞的点,确实很好,很受农民欢迎。这方面我们还是有这个潜力,还是有这个能力,也有我们的期待和希望,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次《决定》不但允许我们具备条件来创办这样的中小型银行的试点,而且其他基本上也对我们放开,对我们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搞合作金融、小额信贷、融资租赁、信用担保,继续鼓励这么做。
如果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不会太久,我们供销社的第一家合作银行可能就在我们哪个省能够创办起来。银监会同志也跟我们介绍,实际现在民营创办银行只批了一家,我们是第二家,我们感觉到担子很重,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实把这件事情做好,好事办好,真正造福供销合作事业,最后造福于农民。
中国商报记者问:今年3月份供销社、农业部、交通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发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若干意见》,我们供销社在推动农村物流方面将会发挥哪些作用,接下来我们供销社在这些方面还会出台哪些具体的措施?
邹天敬答:你说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在今年由交通运输部、农业部,还有供销总社和国家邮政局一起发布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若干意见》,出台这样《意见》主要是为了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农村物流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物流的成本。现在为什么有的时候农产品在产地价格不高,但是卖到城市很高,工业消费品到农村去也面临着增加物流成本的问题。所以从供销社来说,在农村有这样网络的优势,但是在物流上也面临着基础设施方面许多的制约。尽管前些年通过“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在明显改善,特别是在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加大了批发市场的建设,为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供了一些支撑。
下一步工作,一是结合编制“十三五”的规划,进一步做好我们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争取把有一些东西纳入到规划里面,在规划问题上,包括商务部、发改委和总社,也建立了一些物流节点的具体的规划,下一步在规划当中进一步完善,同时纳入到“十三五”规划当中去。二是抓住一些节点,在一些物流枢纽的节点上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包括农产品、农资、工业消费品的加工和仓储配送的设施。在农产品的田间地头增加一些冷链物流设施,增加农民的收入,来降低流通成本。三是在县一级加强物流中心的建设。包括像统筹建设农村商贸的农村市场,农资的配送中心和农产品收购以及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各类资源。四是健全村一级农村物流的服务点。包括刚才提到的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当中的一些终端建设,像村级综合服务社,健全农村物流末端的网络,实现农村物流的各类物资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的配送。最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推广一些先进的农村物流运作模式,优化物流的运输组织,推广应用一些先进的农村物流装备,来降低农村的物流成本。成本降低了,也就等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对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产品能够错季上市,卖的价钱更好,能够顺畅的卖出去,应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中新社记者问:这几年来我们注意到,一些乡镇和一些县级供销社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我们总社如何解决自身建设问题?
李春生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抓住了关键,因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成效好坏,成功与否,不但看县和县以上,关键还看县和县以下,这位记者先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抓住供销社改革的关键。
供销社将来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加强县和县以下供销合作社建设,这是毋庸置疑的,它决定了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这样一个重要的标志,也就是县以下的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怎么样。因为供销合作社发展有61年的历史,通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转轨变形,确实我们县以下基层社和县级社受到很大的冲击,确实有过很艰难的发展时期,特别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期,我们的基层社锐减,我是1995年来到供销社工作的,成立之初我们的基层供销合作社还有4.5万家,现在是2.5万家,减少了2万家,从数字来看是减少了。当时我们的债务负担,整个经济包袱、人员负担可以说很重要的体现在县和县以下的基层社。当时在90年代出差到四川和湖北交界的丰都县,就给我介绍,当时全县80位离休的干部,有一半是在供销合作社。我们最后做了一个统计,全社会县和县以下每四个离休干部当中就有一个在供销社工作,退休的每六个就有一个在供销合作社,人员的包袱。国有企业转型,我们又没有享受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政策,所以供销合作基层社受到冲击很大。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确实变化很大,我们专业合作社11万家,我们还有33万家的综合服务社,构成整个组织基础,发展还是不错的。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解决?刚才已经介绍,比如进行分类改造,好的、坏的,采取不同的政策,加强改造提升。同时我们要开放办社,带动专业合作社进一步的发展,创办新的专业合作社。如果我们认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到一定程度,用它来代替我们基层社的组织形式,也不是不可以。这也是一种途径。另外还有发展综合性的服务社,主要目的就是强化组织基础。现在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但是还不够。正如记者先生提的这个问题。
有一些人看我们供销社有没有,还有没有这个牌子,主要是指县和县以下,通过这次《决定》的出台,通过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到位,不久的将来你会看到在基层我们的网络,我们的LOGO会非常普遍。在一部分地区农民已经说供销社又回来了,在河北、山东、浙江都可以看到这些景象。我们这次《决定》对这个问题下得笔墨还是比较多,采取的措施还是比较具体和扎实的。分类改造,给予县社一定的扶持,县社又是整个供销社改革承上启下战略重要的环节,基层社改革的好坏,县社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和任务,所以县社单写了一段。要把它建成基层社共同出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广泛参与、实行民主管理的经济联合组织,这是县社的改革目标。而且我们制定了一些保障措施,我们的合作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县和县以下,我们新网工程资金,我们的其他政府扶持的手段也重点下基层。原来机关有这么一句话,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用,就是这个道理,要树立系统这种理念,主要是强化这个基础。但是结果究竟怎么样,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但是我们有信心努力把这个工作做好。
记者问:在材料当中看到在去年4月2号国务院批复了同意在河北、浙江、山东和广东四个省开展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改革试点,请问目前的工作进展如何,今后将如何处理深化综合改革与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之间的关系?
邹天敬答:你说“先试点探路,后总结推广”,是过去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这次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正如你刚才所说去年4月2号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北、浙江、山东、广东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之后,总社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我们建立了领导班子对口联系的机制,我是联系广东,李主任联系浙江,每个领导对口联系这样的机制。同时在启动的时候召开动员会,在推进的时候召开现场会,强化对这些试点工作的督促和指导。
四个试点省的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把供销社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到他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当中统筹安排和部署,应该说抓得都很实,给予了很多支持。特别是一些没有列入试点的省,像云南、江苏、海南、辽宁、陕西,包括湖北,基本上东中西都涵盖了,这些非试点省也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形成整体联动,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目前,一共有28个省、47个地级市、344个县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远远超出了我们国务院批复四个试点省的范畴,从各项的试点举措来看,应该说各地因地制宜,也是各有侧重。像河北就突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浙江是围绕推进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山东是突出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东是在密切层级联系,实现上下贯通上下功夫。在试点的层级上涉及到省市县乡各个层级,基本上是在四个层面共同的推进。
在试点的内容上,试点涉及了基层社改造、联合社治理、社有企业改革、密切层级联系、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合作金融等各个方面,既涵盖农村,也涉及城市供销社。在推进的方式上,有一些是在反复比较当中去筛选他们的试点方案,有的是在统筹考虑配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来谋划它的改革方向和实现的途径。有的是全面推进,有的是选择某一项去实现重点的突破。经过一年多各方面的努力,到现在正好一年,试点工作不仅形成了一些好的思路,也探索了一些好的办法,也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一些重点的改革任务上也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有一个数字,我们县及县以下的销售过去整个比重当中是比较低,有一度还出现下降的趋势,经过试点之后,体现到基层,得到了加强。销售额占县及县以下2013年是72.4%,去年已经上升到73%,这就是由过去占的比重在下降,呈现了一个显著的由降转升的趋势,说明供销社的基础得到了加强,改革取得了成效。这是刚才李主任介绍的,我们的重心还是加强基础,也为我们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刚才提到综合改革这个《决定》出台了,如何处理全面综合改革和推进深化改革试点的两者的关系,我们还是坚持试点先行,这一点不管是贯彻落实这个《决定》,还是在推进全面综合改革当中,还是在继续推进的综合改革试点过程当中,试点先行都同样管用,同样有效。供销社是一个老系统、大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体制结构运行各不相同。
昨天《决定》出来之后,我在网上看一些跟帖,发现有一些基层同志还是看的很准,认为这个《决定》给基层留了很大的弹性。所以改革的任务艰巨也复杂,特别是各个地方供销社的发展水平很不一样,好的供销社真是很强,争着去,差的确实是也有空白,生存也很艰难,各种情况都有。所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这次也是综合改革,也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到了深水区,单项的改革必须过综合推进才能够实现突破,这样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肯定也越来越多。所以这次《决定》还是要保持弹性,给各地的探索留出空间。包括改革提出的举措,也不是我们供销社的最终选择或者唯一选择,它不是另起炉灶,但是要实现脱胎换骨难度也不小。所以我们更大的改革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因此,我们在贯彻落实《决定》的时候,要求各地供销社既要树立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必胜的信心,既然到了攻坚阶段,就要敢于啃“硬骨头”,真正真抓实干,不断地探索,不折不扣的把《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给基层更多的弹性和选择的空间,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律,确保改革平稳有序的推进。
下一步包括综合改革的方案,包括四个试点省份的试点方案都要对照《决定》进行补充完善,充实试点的内容和改革的重点,确保正确的方向。即使是试点中取得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不是急于在面上推开,如果说这些经验大家认识比较一致,可以在面上推开,如果认识不一致,那我们继续选择在更大地范围、更多的地方进行试点,总之要通过逐步的进行试点把握得很稳,再在面上推开,防止一哄而上。这也是中央和国务院在研究我们这个方案的时候反复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
中国经济时报社记者问: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案例,2013年的时候市场的菜花价格是1块多钱,快2块钱,到2014年的时候市场的价格是2毛钱。从农民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也是一个农村出来的,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是土地流转,有农民承包,种一些特色的产品,像去年种辣椒赚钱了,种菜花的时候,市场价格相对2013年来说是2毛钱,甚至不到2毛钱,他们承包500亩地的人面临很大的生存困难。我想问一下在与供销社合作的时候,风险防控机制有没有?假如说在市场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对农民的收益如何有一个保障?农民在响应政策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支持他们,让他们有这种对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李春生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看来你对农村的基本情况还是很了解的。确实农村现在农民说心里话还不是很轻松。要说句很高的话来讲,就是农村决定着我们国家能不能整个实现小康。问题在什么地方?很重要的问题是农民的产品,它的附加值农民拿得太少。正如你说的,菜花1块钱一斤,附加值到哪儿去了?我们做过专门的调研和研究,关键是在流通环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家知道农业有规律性的特点,多了多了少了少了,多的时候压价,第二年、第三年周期又少了,这是市场过度调节的结果。其实真正有计划、按比例,或者现在搞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的这只手和政府的这只手起到调控作用,必须有一个市场的、服务的、经营的、主导的主体。如果是过度采取完全的市场调节就出现这种情况,农民的附加值拿不到。像土地流转,现在我们全国已经有3.8亿亩土地进行有效地流转,占整个耕地面积的22.8%的概念,现在还在流转。相当一部分流转是进入的工商资本,追求的是边际最大效应,问题还是不少的。供销社搞成什么样?我们研究之后,怎么提高农民的收益,我们采取了部分的托管和半托管,山东搞的典型,就是土地托管、半托管,土地还是农民的,不是流转,给了农民400块钱承包费,然后土地我来管,农民反过来作为雇工在我这儿来工作,那是很大的附加值完全被工商资本被老板拿走了,我们供销社不是这么做的,我们现在推广的是土地托管和半托管,什么概念?我会介绍一个案例。
我去年专门到内蒙,是礼拜天去的,专门看了总社下属的中国农资集团搞的“益生园”土地半托管的项目,内蒙大家都知道是半干旱地区,种玉米产量是不高的,这个团队有植保专家、种子专家、土壤专家、机械专家,保证农民一亩地现在1000斤的玉米产量,假如说,我给你保证1300斤,给你增加300斤到350斤,跟你签订合同,必须用我的种子和系列化服务。实际上亩成本增加50-80元,但增加的产量是300-350斤,去年大概1.06元的收购价,今年不知道有多少,增加300到350,甚至更高,保底是350,有的时候增加500斤的产量。植保、种子等等全部环节给你保证,达不到这个产量包赔。土地还是农民自己的,农民积极性非常高,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社搞这个项目。然后生产的粮食给你销售。农民收入大大增加,附加值的效应基本上农民得到了。这是农作物。经济作物也可以这么搞。所以供销社搞这个东西,我们认为是符合现在农民需求的。我们现在大力推广这种模式,土地托管、半托管,包括经济作物、农作物,这可以解决农民得到附加值最高的问题,它是一种途径。
比如经济作物搞农超对接,直接搞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生产的蔬菜直接运到城里销售点来销售,降低流通环节的次数,增强流动的速率,也降低了成本,把收益尽量让给农民。供销社我们做的这些事情,跟一般的经济组织相比,确实有它自己独到的特点,这就是开始说的为农服务宗旨是我们一条红线,一条底线,为什么政府这么支持呢?也是这个原因,当然我们空间很大、潜力很大,不足还是有的。我们要继续努力。
发布会到此结束。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