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陶韵西)上午10点,外交部领事保护司在外交部新闻发布厅举办《外交官在行动——我亲历的中国公民海外救助》新书发布仪式。
这本书一共收录34个故事,其中包括海地大地震、中非内战撤侨等广受关注的重大外交领保事件。作者皆为亲身参与处理相关事件的一线外交官,真实记录大案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新书发布 让老百姓改变对护照含金量的认识
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建超在致辞中表示,书中34个故事只是中国海外领事保护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这本书的发行,并不是为了表扬这些外交官,而是为了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继续为境外中国公民做好保障服务工作。
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序言中写道:“书中讲述的既有大规模撤离海外中国公民的惊心动魄,也有接力式救助一位病患回国的锲而不舍;既有外交新兵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满腔热忱,也有外交老兵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果断从容。”
外交部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中国老百姓对护照“含金量”的认识可以有一个质的变化,“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仅在于能让你去多少国家,也在于碰到麻烦和危险的时候,祖国能带你回家。”
本书作者之一、时任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馆员陈喆表示,每个外交官心中对于亲历过的领保案例都是记忆犹新的。“作为一名身在海外的中国外交官,背后有祖国和人民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和精神源泉。”他说。
■时间:2012年12月24日
■地点:中非共和国
■事件:中非内战,紧急撤侨
■回顾:2012年12月到2013年1月间,中非共和国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联盟“塞雷卡”之间爆发武装冲突。我领事保护官员在纷飞战火中组织紧急撤侨,先后共有239名中国公民撤离中非共和国。
中非撤侨 护送同胞安全撤离 4名馆员被困机场15小时
23日一早,首批30名同胞在天亮前赶到机场,分乘两架包机顺利离境。当天下午,我第二批同胞在去机场的路上,遭遇大批手持砍刀和棍棒的暴徒阻拦,被迫原路返回。形势急剧恶化,使馆决定以最快速度护送人员撤离。
次日凌晨4时,王旭东参赞带领3名80后馆员护送37名同胞分乘7辆汽车赶往现场。路上,我方车队又一次遭到激进民众的拦截,危急时刻,王参赞果断指挥车队强行冲破围堵,及时驶离险境。
刚到机场,周围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城内方向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塞雷卡”武装冲破中共体部队防线,攻入首都。驻守机场的法国士兵开始向外开枪示警,防止战火靠近。
使馆人员迅速召集大家寻找掩体等隐蔽藏身之所。经交涉后,法军官兵将中方人员全部安全转移到候机楼下,并派专人守卫。上午8时,3架包机将17名同胞成功撤离。
但随着战事趋于紧张,我一架17人座的包机被法军征用,另外一架包机也被迫取消,剩余的20名同胞处境十分危险。由于全城停电,通信时断时续,王参赞艰难地拨通使馆电话,汇报了有关情况。孙大使使用海事卫星电话,请求国内及我驻法国使馆做法政府和军方工作,最终促成法方交还包机使用权。下午3时,当最后20人登上飞机的一刻,大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同胞们全部安全离开后,使馆4名同志却发现自己被困在了机场。此时城内枪声越发激烈,如果贸然返回使馆,路上将随时面临生命威胁。孙大使指示馆员原地待命,并与法国驻中非大使通电话,请求法军提供协助。
在经历了紧张忙碌、水米未进的15个小时后,使馆人员在法军两辆装甲车前后护送下从机场返回城区,一路上只见荷枪实弹的“塞雷卡”武装分子驱车呼啸而过,不停地向四处开枪。
首都班吉硝烟弥漫,完全陷入混乱。不法之徒趁乱哄抢财物,与使馆近在咫尺的总理府、外交部、外交公寓成为重灾区,落入使馆院内的大小子弹多达数十颗……
作者:时任中国驻中非使馆馆员岳少文
■时间:2010年1月12日
■地点:海地
■事件:地震后紧急救援
■回顾:2010年1月12日的海地7.3级地震,造成约30万人死亡,30多万人受伤,约100万人无家可归。我领事保护官员参与中方震后救援工作。
海地地震 39℃高温下赴难民营 协助救治断腿老人
将近39℃的极端高温下,热浪滚滚,首先让人极度不适的就是高温蒸腾着各种气味,尸体的腐臭、伤口的腥臭、缺乏卫生设施造成的秽物恶臭,如同毒气般侵蚀着我的大脑和神经。
“水,水……给我水喝。”一位当地老人向我求援。“不能给他水,你看——”随行的医疗队长制止了我。顺着队长的手势,我惊讶地看见老人只剩下了一条腿,另外一条腿膝盖以下不见踪影,沾满沙土的“绷带”——仔细一看竟然是蛇皮编织袋,松松垮垮地扎在了残肢伤口处,滴滴答答地流着暗红色的液体,伴随着令人作呕的恶臭。
队长似乎没有顾及到令人不快的场景,迅速蹲下查看断腿伤情,观察了一下老人,随即叫来了队中的一个小伙子,“重新包扎伤口,创口大面积感染了。喂服抗生素和止疼药”。队长向我解释,伤员在极度饥渴的情况下,过量饮水会对心肺造成负担,只能像给动过大手术之后的伤员喂水一样,“点到为止”地给他解渴。
我们一行20个人,找了总理府院邸相对空旷的一片草坪,开始了医疗救援。我拿着扩音喇叭,告诉需要治疗的海地群众排队接受医疗队员们的治疗。为了提高效率并且对症下药,我事先问明白伤员的病情和症状,翻译给医疗队员听。
一位断臂伤者因为长时间未得到及时治疗,被告知必须进行患处截肢时,心理防线完全溃堤。他歇斯底里地向我们咆哮,“杀了我吧!我实在太疼了,没法忍受,杀了我吧!”这样的声音在难民营里此起彼伏!
医疗队长让同事把那位伤者架到一旁,经验丰富的他从急救箱里翻出一包生理盐水,用剪刀豁开,按住伤者的头顶,如同观音点水一般往患者头上浇水,通过直接体外供水的方式缓解症状。
作者:时任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
馆员陈喆
■时间:2011年10月14日
■地点:湄公河“金三角”区域
■事件:我13名船员遭武装分子袭击
■回顾:2011年10月5日上午,“华平号”和“玉兴8号”两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不明武装分子袭击。“华平号”上的6名船员和“玉兴8号”上的7名中国船员全部遇难。
大案善后 目睹法医从遗体身上分离出肌肉组织
除了查明真相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迫切的任务摆在面前,尽快找到遇难船员被凶手抛入水中的遗体,入土为安……
仍有一名船员下落不明,船上却莫名其妙多出一具遗体。由于遗体损毁严重,因此要最终确认答案,必须依靠DNA比对结果。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派人携带从遗体上取出的DNA样本回国检测。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公安部的DNA专家和我身上。
10月18日下午,在清迈的一所医学院里,我们见到了第13具遗体,并且目睹了法医从遗体身上分离出一小部分肌肉组织和骨骼用于DNA检测。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DNA检测不像美剧或者TVB刑侦剧中演示的那么简单,想从一根头发或者仅仅是唾沫中提取到完整有效的DNA样本,不仅需要极为高超的技术,还需要运气。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医学院冷气开得太足,在等待DNA的3个小时中,我老是觉得浑身发冷。而且那座医学院太过安静,以至于我出去上厕所的时候,老是心里发毛,忍不住脚步飞快。
当天晚上,我们携带DNA样本从清迈飞往昆明,在昆明机场将DNA样本交给早已等候多时的云南省警方,他们连夜进行检测和对比,得知船上发现的遗体果然就是下落不明的第13名船员。
作者:时任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干部梅皓
整理/记者 陶韵西
编辑:SN123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