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妈主义好

2015年05月12日08:32  新闻专栏  作者:王海涛  

  又一个母亲节过去了,我记住了两句话:

  “你的妈妈很伟大,为什么要告诉我?”“你在网上孝敬你妈,你妈知道吗?”

  这两年,拜腾讯所赐,我们都用了微信,都有了“朋友圈”。朋友圈里内容五花八门,偶尔会在某个日子,被某一种情绪刷屏。比如,在母亲节这一天,表达对母亲的爱,就成了刷屏的主要内容。

  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中国人在家庭感情的表达上,一向含蓄,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集中表达”一下,有益无害。

  不过,当一种“表达”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候,那背后,一定藏有一种社会心理。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亲人表达对妈妈的爱——或许也隐藏着一种社会心理,就是,爱妈妈,是一种意识形态。

  所谓意识形态,就是一种灌输给你的,天然正确的东西,而且,你还会主动去传播它。比如,爱自己的妈妈,是天然正确的。你若要公开对此表达异议,那一定会很有很多多人认为你是错误的——至少,你会被认为不孝。

  在中国的文化里,不孝,一定是会被鄙视的。

  这片土地上,王朝更替过很多次,但每一个实施有效统治的朝廷,都会弘扬孝道。比如,清王朝灭了明王朝,把老朱家的人赶尽杀绝,但至少在“忠孝”二字上,与老朱家存在共识。

  古代弘扬孝道到了变态程度,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这么文明的时代,更不会放弃孝道。比如,有一个官办的“中国文明网”,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弘扬孝道的。

  那里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里面讲到一个孩子,13岁的时候,母亲患了尿毒症,爸爸离家出走,他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妈妈,并且考上了大学。后来,经“好心人”联系,一家医院给他的妈妈,提供了免费肾源,他的妈妈获得了新生。然后,这个小伙子,被授予了“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事实上,在这个感人的故事里,这个小伙子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模范”,有一个可悲的前提:他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爸爸,以及他处在一个难以获得帮助的社会机制之下。只是,等他战胜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有人以给他授予一枚“勋章”的方式,将他的故事“据为己有”——以此告诉人们,这个孩子的正能量,就是这个社会的正能量,而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就是他们“建设”出来的。

  这样的故事,足以“感动中国”,并具备一种教育功能——你要爱你的妈妈,无条件地爱,不管你的妈妈是重病在身,还是自私狭隘愚蠢庸碌混混噩噩。 因为她孕育了你,你必须爱她——没有人可以对此有异议。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祖国”会叫“母亲”。因为一旦祖国被叫做妈妈,无论祖国在文化上、制度上是重病在身,还是自私狭隘愚蠢庸碌一辈子混混噩噩,我们都有义务去赞美她。

  妈妈是必须要爱的。逻辑就是,因为妈妈生养了我,所以妈妈是伟大的。妈妈即便有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我们不能挑剔妈妈,更不能嫌弃妈妈。这是千百年来传承的意识形态:对妈妈的好,无条件地赞美,对妈妈的错误,视而不见——这就是一种爱。

  这种爱,不仅无条件,而且还要高调地宣布和标榜,并成为一种仪式——由于这种爱天然正确、无可置疑,以至于,对这种爱的宣布和标榜,就具备了让自己崇高的功能。一个人在朋友圈里宣布爱妈妈,不知不觉中会获得一种崇高感——比如,可以表明自己孝顺、懂得的感恩。同样,你可以想像,如果一个人高调宣布爱“祖国母亲”,会收获什么。

  当爱,以一种高调的方式表达,便成为了一种仪式。母亲节,让对妈妈 的爱,成为一种仪式,有人在这种仪式里找到商机,有人在这种仪式意识里找到正能量,有人会在这种仪式里找到崇高感。

  爱是一种私密的感情,本来是无需公开表达的,你只需要让你爱的对象知道你的爱就行了。但由于某些爱的公开表达会有“收益”,所以,在某个日子,高调祝福一下祖国,在某个日子,高调地祝福一下妈妈,便显得既必要,又正确。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妈妈 母亲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