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5日电(健康频道 刘旭辉) “小病小医院,大病大医院”,这样的就诊格局被很多人点赞。不过,长期以来大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总是“冰火两重天”,前者火爆异常,后者少有人光顾。有患者表示,扎堆去大医院看病实属无奈,根源还在于对社区医生的水平不信任。大医院知名医生表示,患者自己无法区分“小病”和“大病”的区别,加上社区医院医疗水平确实较低,去大医院看病无可厚非。
三甲和社区医院“冰火两重天” 患者抱怨社区治疗不规范
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是当下不少人的就医体验。一些患者表示,由于对社区医院医疗水平没信心,宁愿到大医院排队,也不愿意在社区“将就”。
北京市民王先生向中新网健康频道讲述了自己的社区就诊经历:“去附近的小医院拍了个x光片,黑乎乎的一片,那里的医生看了半天,说你还是去大医院看吧。你说这样的医生能让人放心吗?”因此,遇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一般都尽量选择大医院。
小病在社区搞定,大病才到大医院就诊,是“分级诊疗”制度所提倡的就诊格局。不过从一部分患者的反映,以及目前的就诊现状来看,这种理想的看病局面还没有形成。
据悉,目前国内社区医院从业人员有50万左右,每年的诊疗人数超过5亿人次,从数据上看,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这并不代表患者足够信任社区医院。有患者吐槽,在社区医院经常会遇到“误诊”,甚至不能应付一般的常见病。
医生:患者去大医院、找知名专家并没错
社区医院水平有限、医生技术没保障,这是患者的怀疑心理在作怪,还是事实确实如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许俊堂是知名的心内科专家,他介绍,自己在门诊中经常遇到一些“小病”患者。他认为这不单单是心理问题,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下,生了病优先选择大医院并没有错。
许俊堂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社区的医疗水平跟三甲差别非常大,患者的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作为患者来说,不能完全区分什么是大病、什么是小病,比如感冒很难受,但一周以后就会好,一些肿瘤往往到了晚期还没症状。社区医院水平较低,患者挤着到大医院无可厚非。”
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许朔持同样观点:“我们现有的社区医生具备了一些经验,但是跟大医院相比确实存在差距,老百姓不太信任社区医生。”许朔认为,建立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体系,把远程医疗、远程会诊、大医院专科医生的支持结合起来,有望提升患者的信赖。
除了对社区医院的水平耿耿于怀以外,还有一部分患者面临“缺药”的窘境。许俊堂介绍,仅仅为了开药,扎堆到大医院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社区医院药品种类并不多,一些药只能到大医院才能开到。”他表示。许朔举例,糖尿病是慢性病,如果能在社区医院开药,患者能得到很多便利,实际情况是一些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只在大医院有,社区医院还开不到。
分级诊疗纳入医改重点 有望破解“扎堆”看病难题
日前,国家卫计委官员在介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重点工作时表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已纳入今年医改工作重点,要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此前,国办出台《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点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结核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探索按病种打包、上下联动的办法,推动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志刚表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首先必须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在培养全科医生、推进全科医生制度、改革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上继续推进。其次,要逐步转变老百姓就医的理念,通过加强基层、提高基层的能力,引导患者到社区就诊。孙志刚强调要通过宣传、医保支付方式等政策的调整,引导居民有病先到基层看,强迫是不行的。
孙志刚认为,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应明确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分工、定位。“比如手术完以后应该到社区进行康复,高血压诊断之后的日常控制应该在社区,不应该一直由大医院直接管理。促使把强项和优势发挥出来,同时把能够转到基层去的尽可能转到基层去。”
许俊堂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中,社区医院不能做“跟大医院竞争的事情”,他建议患者的家庭保健、家庭护理、私人医生、临终关怀等需求,可到社区医院寻求帮助。(中新网健康频道)
编辑:SN146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