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坊位于四川北路近海宁路,是上海比较知名、保存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坊内有楼房119幢,居民2000余人,距离热闹繁华的四川北路商业区一步之遥,离外滩核心景观带不过2公里。

  晨报记者 王亦菲

  虹口区四川北路989弄的公益坊在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但在昨日,有市民发现,有着85年历史的老宅却在悄然“拆迁中”。

  对此,虹口区文史馆昨日回复称,公益坊确实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但并非挂牌的文保单位。考虑到部分市民对于该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了新的看法,目前已经暂停对该区域的拆迁工作,将对房屋进一步的调查,并请专家予以评估判断其价值后,再决定是否保留。

  随处可见拆掉一半的屋子

  从外观看,公益坊门头完好,但其内却是一片残垣断壁,只见弄堂内大片石库门老房子大门已经被拆除,碎砖、破瓦和拆下的木制门架随意堆放在转角处,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正在作业。

  从一条窄小的弄堂走向深处,随处可见的是拆掉一半的屋子,铁门被拆下,只剩下墙上曾经用于固定的门轴和铁质拉环。记者在一处老房子内看到,屋内木制楼梯已被拆得所剩无几,而丢弃的木质扶手并不见腐烂的迹象,材质依然很结实。在房屋的转角处的墙面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一些人去楼空的房间大门已经被封,部分房子只剩下了宅基,有些则被改成拆迁工人的临时住宿点。

  张阿姨是为数不多的尚未搬离这里的居民。她告诉记者,公益坊被归入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18街坊旧区改造,即将拆迁,自己也已经接受了动迁协议。“从小在这里长大,听老人说这里还住过不少名人,就这样拆了实在太可惜!”

  “南强书局”旧址在其中

  记者注意到,公益坊内有一处规模较大的独栋房屋并未拆除。“据说这里是什么文物保护建筑,所以不会拆。但其他民宅还是要拆的。”附近居民说。

  然而,记者在现场并未看到任何文物保护建筑的铭牌。该独栋建筑名为“颍川寄庐”,落款时间为“光绪丁未九秋”。从外观看,石制的门楼用料考究,门口采用石条做门框,嵌有月形花纹。进入颍川寄庐,但见天井后是一处客堂和落地窗,二楼则是各种雕花栏杆、黑漆色的灯托、地上的花砖看起来格外精致。而从市民拍摄上传到网上的照片看,颍川寄庐的房顶采用的还是特别进口的法国品牌砖瓦。

  据《上海地方志》中“石库门里弄住宅”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境内陆续出现砖木立贴式结构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其总体布局采用欧洲联排式格局。一般为“三上三下”,即正间带两厢。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989弄(公益坊)45号“颍川寄庐”较为典型。

  “听老一辈说,大概在八九十年前,一个陈姓商人造了‘颍川寄庐’供家人居住,后来把附近的绿化、草坪进行了开发,就形成了现在的‘公益坊’和四川北路附近的门面房。”居民介绍。但该说法未得到史料记载佐证。

  记者查询古籍发现,公益坊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其文化积淀也是其他石库门房子难以望其项背。从现存的民国时期旧书可以看到,当时著名的“南强书局”就坐落于“北四川路公益坊三十八号”。新感觉派的刘呐鸥、施蛰存等人创办的“水沫书店”落址于“公益坊十六号”。

(原标题:“公益坊”要拆?居民叹拆了太可惜)

编辑:SN146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高考虽结束有些问题不吐不快

千千万万来到我面前的少年,走过那座桥,就挥手告别了故乡。正如段子所言,从此,故乡只余冬夏,再无春秋。纵使怀念,唯余乡愿。在你决意昂首奔跑,风一般越过我的这个夜晚。

牛市建立在一系列然并卵之上

遗憾的是,尽管成为了股神——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卵用,这就是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儿:然并卵。因为我不相信自己能够发意外之财,并能够对别人的实现发财梦保持淡定。但今天我读到一个故事,还是想分享给大家。

有一种爱无须别人理解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

通过教育改变人生,有多难?

近日,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全国46所高校已启动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这些政策看上去让人眼红不已。然而来自学术界的研究,要缩窄贫富悬殊造成的教育机会落差,定向招生政策也许只回应了其中一小部分问题。“知识改变命运”,真的是这样吗?

  • 特效药药价上涨十倍其实是好事
  • 央视评论员:G7峰会各国各有各的心思
  • 杨秀清为什么敢半夜训话洪秀全?
  • 王路:我那些作弊的同学后来都怎样了
  • 《蓝色大门》青春留下的小秘密
  • 同学会成了我和老公的十年噩梦
  • 桂林阳朔北海七日亲子游全攻略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