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90后和30后的对话:你不了解的中国历史
特别靠谱的90后
90后的名声总是不太好。“杀马特”“熊孩子”的时代刚刚过去,又迎来了熬爱国鸡汤的名校生,还有贩卖情怀的创业者。总之两个字:浮躁。
其实不是90后的错,全部都是媒体的锅。大众媒体成天只是盯着赚了钱的、有了名的90后,弄得好像90后就没有靠谱的一样。
大错特错!
长春,有这样一群90后,3年来自费跑遍了周边的老人院,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们录制口述史。目前,他们已经为51位老兵留下了珍贵的视听影像。
山东,有这样一群90后,因为同学罹患罕见病,他们在为同学出钱出力的同时,策划拍摄一部反映山东乡村地区罕见病患者生活的纪录片。
广东,有这样一群90后,他们勇敢地进入麻风病村,为那里的麻风病康复者制作纪录片,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你说,这样的90后是不是才是真的牛X轰轰!是不是特别靠谱!
90后和30后的艰难对话
90后和他们的祖辈30后,同族,同姓,同文,同种,然而却仿佛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
90后的世界里是b站、暴漫、仙剑、暗黑,30后的世界里,手机和电脑还是过于复杂的工具。
90后的世界里是快餐、小吃、健康和饕餮的抉择,30后的回忆里,还满装着真正的匮乏和饥饿。
90后的世界里是梦想、事业、环游世界还是埋头工作,30后的回忆里有着迫害、酷刑和卑微的死亡。
在同一个国家里,出生相隔60年,对话和理解竟然如此艰难。在同一个家庭里,血脉紧紧相连,他们却成为对方难以理解的存在,甚至越走越重的负担。
您能帮他们做什么
这个夏天,以“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的名义,50支90后的纪录片队伍汇聚在一起,在北京永源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我的历史”公益计划的支持下,他们准备在这个暑假回到故乡,开始或继续他们与30后祖辈的对话。他们采访老渔民、老匠人、老修脚师,他们探寻老房子、小城市的故事,他们想为自己国家的历史,留下属于自己家族的口述史注脚。他们不满足于仅仅从书本上了解自己的故乡的土地,想要拿起摄像机和话筒,真正用双脚去丈量过去到现在的距离。
他们的作品demo在新浪已经上线,请用掌声和点击让他们多一点前进的勇气。
关于“家·春秋”
“家·春秋”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回归家乡,走访长辈,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采用影像拍摄的技术,制作一部小型口述历史纪录片,以此挖掘历史记忆,记录家人经历,传承家族情感。项目由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发起,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多家专业机构协同参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我的历史”公益计划具体执行。
2014年,首届“家·春秋”小伙伴的足迹踏遍纽约唐人街、台湾的眷村,镜头扫过炊烟袅袅的鲁西北,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他们带回了40部纪录片,讲述了华人大厨、抗战老兵、空巢老人、驯鹿猎人带着生活真实温度的故事,网上点击量突破百万。
2015年,第二届“家·春秋”在一个月内收到了100多份报名表,每一份报名表,都是一个家庭的冷暖春秋。活动评委从中选出50份提案,于新浪上线,希望能用公共的媒体平台,让大家看到这些踏踏实实、愿意聆听过去,探寻历史的靠谱“90后”。
(来源:新浪新闻)
编辑:SN022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