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资料图 潘岳。资料图

  谈“环评风暴”:

  我一向如此,过去多少年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

  谈从政:

  有人是为了饭碗,把政治当成一个职业,有人是为了理念,把政治当成事业来做。我属于后者。当为理念而奋斗时,你就会永远充满激情,你就不会在乎得失,你就无所谓压力与挫折。

  ——— 潘岳

  南都讯 记者沈楠 刘佳 昨日记者从国家环境保护部获悉,经环保部党组研究,根据需要重新调整部领导分工。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潘岳再次分管环评。潘岳在环保 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任副部级官员已有12年,曾先后掀起数次环评风暴、推动绿色GDP核算,因敢说敢干被称作“个性官员”。

  曾掀“环评风暴”

  出 生于1960年的潘岳,从2003年3月起担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4年底,潘岳开始分管环境影响评价,并自2005年初到2007年 期间,连续掀起了三次“环评风暴”。这期间,有不少财大气粗的大型央企和备受关注的重大项目,前所未有地被环评“问候”。

  2005年初,原环保总局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叫停了三十多家大型违法违规项目,包括三峡集团未批先建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在2005年的松花江事件之后,原环保 总局又展开了全国范围的环境风险大排查,给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开出多张罚单和整改通知。2007年,原环保总局又叫停八十多家涉及钢铁、电力、冶金等领 域的总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包括给一些地方省委书记力推,但选址却不合理、环境隐患突出的重大项目开出“暂缓受理环评”的通知书。

  “敢摸老虎屁股”,成为舆论给予潘岳的评价,而潘岳也因此成为广受关注的少壮派“明星官员”。然而,从2008年开始,潘岳不再分管环评。也正是在那一年,环评系统多人因贪腐问题被查。

  2012年的十八大前夕,环保部与多省签订“部省协议”,在涉及到各省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方面,环保部给予积极配合。

  力推绿色G D P核算

  绿 色G D P核算也是潘岳十年前曾力推的一项工作。2004年,环保总局决定先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选择若干省市开展绿色G D P核算和环境污 染损失调查工作试点,所谓“绿色G D P”指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潘岳当时曾指出,“中国的人口状况、资源状况不允 许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对于各级官员的考核必须加入环境保护一项。”

  而在地方仍然重视经济发展远远大于环境保护的当年,这受到了很多省份的明确反对,试点后不了了之。直到今年,环保部决定重启这一研究,建立绿色G D P2.0核算体系。

  受命“危难之时”

  2015年初,中央巡视组在向环保部反馈巡视问题的时候,重点指出了环评领域存在的“红顶中介”等问题,环保部也开始着力进行环评改革,包括将环保部门下属的环评机构限期“脱钩”,以及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权限等等。

  这期间,多位环评行业从业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因为“顶层设计”未理顺,环评原本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红顶”的寻租只是呈现出来的一种表象而已。因此,反腐还并不是全部,环评改革势在必行。

  只 是,整个环评行业在这一时期都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震动,尤其是不少环评从业人员的信心受到打击,出现不少人离职的现象。一位刚刚辞职的环评工程师告诉南都 记者,她对这个行业感到很失望,环保部如何调整以重拾环评人的信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在各地依旧是以“G D P”挂帅的形式下,如果环评不妥 协,如何才能够“硬起来”?规划环评如何从规划布局的前端介入起作用,项目环评如何对企业行为实现有效的约束,都是接下来必须获得回答的问题。

  2015 年8月29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次会议中发言说:目前,规划环评的意见难以形成刚性约束,没有追责机制,“未评先批”的现象比较普 遍。比如,全国有111个煤矿区的总体规划中,大概45%的规划环评滞后于规划审批,规划环评成果也往往被“选择性”落实。此外,由于项目环评的法律处罚 过轻,执行起来也相当困难,一些地方对项目建设把关不严,降低了企业的入园门槛,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违规现象比较普遍。上半年环保部开展了全国环保大检 查,发现有3万多家企业存在着建设项目违法的问题。

  因此,陈吉宁表示,接下来环保部门将要推动环评法的修订,加大对未批先建等项目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和刚性约束,明确法律责任和健全追责机制。

  两天后,潘岳即被宣布再次分管环评。

  环保部数位官员评价:虽然目前各方面的形势都已不同,但是在环评改革的重大关节点上,环保部再次让曾掀起“环评风暴”的副部长潘岳来分管环评,值得抱以期待。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连战看阅兵,两岸能否再破冰?

两岸关系要深化,从思想上、政治上都要再破冰才行。如今的抗战纪念活动和历史问题正可以视作一块试金石。两岸间经济议题推动了不少,政治和军事议题属于“深水区”,一时难以下手,那么从抗战史寻求深入突破口行不行?

《百团大战》何以成票房黑马

如果单纯以票房数据为依据,《百团大战》必将在华语电影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看看那些停留在上世纪的叙事语言,看看红头文件里那句“请各影城(院)用一切手段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再看到同档期几部影片的无奈遭遇,电影工作者和观众都会觉得被羞辱。

中共在抗战中无愧中流砥柱

看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22次会战,大多数不都是败仗吗?面对几十万日军进攻,除了台儿庄一仗外,各次会战都以失利告终,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退却丧失了半壁江山。此时,正是靠中共领导的军队深入敌后战场,以游击战拖住了侵华日军的后腿。

谣言入刑,谁当谣言鉴定师?

什么是谣言,什么性质的谣言才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编造谣言者和传播谣言者的法律责任有何区别,无意传播谣言和故意传播谣言的法律责任同等吗?更重要的是,谁是谣言鉴定师,他们判定谣言的依据是什么?

  • “助学达人”何以成为色魔诱奸女生
  • 别拿女职工更年期保护不当权利
  •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十大经典战役
  • 如何做一个风流又文艺的死鬼
  • 用说人话的方式解读《聂隐娘》
  • 赵格羽:爱情中最大的智慧是什么?
  • 美墨边境线:隔墙述说离别之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