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4月09日20:33 中国青年报

分享

    中青在线北京4月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关健斌)苏联解体已逾25年,苏联时期的一些好传统却并未随着苏联的消失而烟消云散。比如,每年春季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的传统至今在俄罗斯各地甚至独联体地区仍保持着。

图片来源:《莫斯科晚报》网站

    4月9日的《莫斯科晚报》网站援引莫斯科市负责市政工作的副市长比留科夫的话称,4月8日,约100万名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莫斯科市民参加了该市今年春天的第一场“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参与者包括大中学生、环卫工作人员、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员工等,大家一起打扫市内各小区和街道,市政府也派出了8200辆环卫专门设备和车辆协助。此次活动共美化了3000多株树木和9.25万株灌木。比留科夫说:“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变得更整洁,对大多数民众而言也是一种休息方式。”

    据莫斯科市政府统计,2016年,有260万人参加了4月份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根据莫斯科市政府今年的安排,今春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统一安排在4月8日和29日,每个生活在莫斯科的人都可自愿参加,并自行决定参加地点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星期六义务劳动”主要打扫小区、清理垃圾、打理树木。组织者建议参加者自带工具,由政府统一提供医疗保障。

图片来源:《莫斯科晚报》网站

    与今年的“星期六义务劳动”配套的是,莫斯科市住房与公共事业局同步组织了一个名为“干净的院落——干净的莫斯科”的摄影大赛。所有参赛者4月30日前在一个社交网站的个人主页上发布自己拍摄的与“星期六义务劳动”有关的照片,比赛结果将于5月揭晓,获胜者将获得奖品。据悉,这一摄影比赛自2015年起每年都举办,目的是动员更多人参与“星期六义务劳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4月8日这天,俄罗斯其他地方也组织了“星期六义务劳动”。其中,莫斯科州有47万人参加了“星期六义务劳动”。莫斯科州住房与公共事业局局长赫洛姆什娜称:“虽然天气不好,气温低、有小雨,但仍有近50万人参加了8日的义务劳动。”此外,弗拉基米尔市有1.7万人在“星期六义务劳动”中清理了430吨垃圾,沃罗涅什市有16万人在“星期六义务劳动”中清理被积雪埋藏了一个冬天的树枝及残叶、为新树剪枝,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4月8日这一天,俄罗斯有数十个城市组织了“星期六义务劳动”,每个城市的参与者少则几千人多则数万甚至数十万人。

    在俄语中,“星期六义务劳动”是一个专用名词。“星期六义务劳动”在俄罗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一个很时髦的常用语。1919年春,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用高尔察克发动了对苏俄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处在危急关头,当时,后方工人响应号召加紧工作支援前线。1919年4月12日是个星期六,当天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莫斯科编组车站机车库的13名共产员和另外两名工人经过一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台机车。此消息传开后产生了巨大反响,该铁路分局的共产党员又决定于1919年5月10日再次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共有205人参加,并在一天之内修复了4台机车和16个车厢,其工作量比平日高出270%。随后,这一活动在多个城市展开,列宁称其为“伟大的创举”。1920年5月1日,苏俄政权在全俄境内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本人也在克里姆林宫内参加了这一活动。这一传统开始确立,甚至在二战期间也从未中断过。

    二战后至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前,俄罗斯人一直坚持着“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传统。有时,人们就在自己的工作地点进行义务劳动,利用这一机会多做一些工作,加快相关工作进程。举行“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时间并不固定,有时此活动每周都搞,有时一年只组织几次。但全国性质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被确定在4月22日(列宁的生日),苏联政府每年4月22日都利用这一机会在各大城市搞大扫除活动,以迎接春天的到来,并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作准备。渐渐地,这个当年由苏联各级党团机构号召和组织的活动,变成了百姓自发参加的公益性活动。现在,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任何一种没有特地组织的公益活动都可被称为“星期六义务劳动”。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或者高校,都会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号召本单位人员集中打扫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场所。

    据俄罗斯“列瓦达民调中心”2014年5月的一次民调显示,52%被访民众近两年参加过“星期六义务劳动”,80%的人认为“即使现在市政保障条件很好,城市也需要’星期六义务劳动’”。这次民调涉及的受访民众中,73%的18-24岁受访者、78%的25-39岁受访者、82%的40-54岁受访者、83%的55岁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保持’星期六义务劳动’的传统”。

    一位俄罗斯朋友曾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如今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既不是‘共产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全民主义’的。现在少了一些政治色彩,多了一些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俄罗斯媒体对此评价说:“这个活动在俄罗斯普通市民心中并不陌生。苏联时期,人们每到星期六便会自愿到公共场所参加义务劳动,这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精神风貌。苏联解体后,这种活动一度消失。在如今的社会里,任何劳动都用金钱来计算,‘义务’二字早就被人遗忘。近年来,为了提高市民的爱国精神,俄罗斯许多城市纷纷将这一公益活动重新开展起来,恢复了这一好的传统。‘星期六义务劳动’是团结民众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市民对城市的热爱。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社会需要,永远不会过时。”(国际部编辑)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诋毁警察形象?《人民的名义》被炮轰
  • 南宋名将刘锜大破金兵重装军团
  •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 李达康书记是怎么炼成的?
  • 你回避社交,不是因为你内向
  • 西藏自驾游:到拉萨必做的十件事(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