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4月21日07:33 南方日报

分享
在广州少儿图书馆举办的一次阅读活动上,认真看书的小朋友。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4月的羊城,书香四溢。

市内各大图书馆、书店陆续推出各种读书活动,而随着世界读书日(4月23日)的临近,阅读月更是迎来高潮,图书馆、各大网络平台陆续公布重量级的“图书榜单”,吸引眼球。

近年来,关于“读书”的“新玩法”在这座城市层出不穷,“图书漂流”已不再是新鲜的名词,更有网络平台将图书漂流和互联网结合,成为促进阅读与交流的新方式。

不过图书之外,在广州的图书馆、书店、街头,还有一些人正在探索着阅读的新边界,不仅关于书、不仅关于看、不仅关于字里行间传达的内容……

从去年开始成为“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推广大使”的广东诗人黄礼孩,4月进入忙季,但依然抽空组织“读影会”;羊城读书会继续着“广州旧貌考察”的活动,这次来到了沙面;广州图书馆的忠实读者福星像过去20多年一样,每月都到图书馆借书……

2015年广州提出要打造“图书馆之城”,到2020年实现约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如今广州还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路上,而在成为“图书馆之城”同时,广州也正在探索成为一座更开放与多元的“阅读之城”。

●南方日报记者 李丹 黄伟

在电影中阅读的诗人

走进黄礼孩的工作室,一面墙是窗户,余下的三面都成了“书墙”。从屋顶到地面延伸的满壁书架,放着这些年来黄礼孩看过或出版的书籍。在书架之外,工作室还藏着机关,将书架前的投影幕布拉下,工作室就变成了小型放映厅,这里正是黄礼孩组织“读影会”的聚集地。

自去年成为“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推广大使”开始,黄礼孩的4月就异常繁忙,在日常的写作、编辑工作外,每周还要参加好几场图书活动,不过即使再忙他依然抽空组织“读影会”。

“‘读影会’也就是把电影当作小说来看,在同一时间要把一本小说看完有困难,但两三个小时却可以看完一部电影。”在黄礼孩看来,优秀的导演有能力把书中精彩的部分演绎出来,把耀眼的思想提炼出来。

最近的一期“读影会”,黄礼孩和朋友观看了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黄礼孩还记得电影里的那句台词——“在我们家只有爱与骄傲”。“有些电影里有散文的东西,像一本书,把人慢慢地引进去,进入到电影的世界里,而不是停留在画面。”他说。

身为阅读推广大使,黄礼孩却坦言:“阅读看起来和我们的生活很近,但却又很远。”他认为,当下的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有效的阅读比以往下降,而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读书没有以往盛行的情况。

在当前的阅读氛围下,黄礼孩可以理解对于阅读没有经验和热爱的人“很难进入”阅读的情境,同时他也认为可以通过影像、声音、音乐甚至舞蹈等形式来打开读者对于阅读的兴趣。此前取得不错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便成功地通过声音和情境打开了读者对于阅读的兴趣。

除了出于兴趣,在朋友间发起的“读影会”之外,黄礼孩也时常参与到广州其他的读书会中,这让他感慨民间机构在广州读书中发挥的力量,“广州读书很多就是依靠民间,有很多民间机构很喜欢组织读书会。”

不过黄礼孩在亲身经历过不少读书会后也感受到,现在不少读书会还存在缺乏创意、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在黄礼孩看来,读书会的形式、内容应该更加多元。

走出书斋,在场景中阅读

在读书会形式的探索上,如今的羊城读书会会长伍锦时很有感触。这6年来,他经历了从读书会“原始版”到“升级版”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阅读也有了新的感悟。

6年前,为了出售搬家整理出的闲置图书,伍锦时在越秀区东湖路附近的一位朋友家里组织了第一次读书会“线下活动”。“当时就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喜欢的书,发表各自的看法。”伍锦时告诉记者,6位书友中,有4位买过他的书。

如今,已有2000多名会员的羊城读书会,形成了线上线下结合的读书会“升级版”。伍锦时介绍,目前羊城读书会线下的活动有针对公众开放的大型讲座“羊城读书沙龙”、进行实地调研的“广州旧貌考察”、小范围组织的“雅集讲座”、到公司和艺术家工作室探访的“登门问道”;而在线上,每周会进行各个行业的阅读分享。

4月,羊城读书会的“广州旧貌考察”来到了沙面。出发前,读书会通过微信群向参加活动的会员推荐了沙面的阅读材料。来到沙面后,在读书会邀请的“建筑导师”许智熙的带领下,近20名会员在沙面开启了“暴走+探索”模式。

伍锦时将这样的形式称为“在场景中阅读”。和黄礼孩一样,伍锦时也感受到当下社会阅读推广的难度,“现在社会很浮躁,不同背景的读者差异也很大,以前也尝试过读一本书,但现在即使在高校里面也行不通,因为大家兴趣不同,很难读一本书。”

在这样的情况下,伍锦时开始尝试以问题、主题为导向的阅读,而不是为读一本书而读。在伍锦时看来“在场景中阅读”是将主题和大家心中的疑问拉得更近的一种方式。

自从2015年底第一次参加了羊城读书会在顺德的文化考察活动后,许源河成了它的“粉丝”。

上一期西关陈塘的考察,在许源河脑海中的印象依旧深刻。“之前读陈塘相关的东西,单纯看历史照片或文字没有感觉,但是通过从小生长在陈塘的韩礼老师的带领、讲解,瞬间就把时空的距离拉近了,更能感受到时代变迁给人带来的真切感受。”

许源河曾是一个校园读书会的发起人,毕业3年的他依然抽空回学校参加读书会的活动,有着丰富的读书会参与经验。不过在羊城读书会活动和校园读书活动之间,现在的他更倾向于前者。“开始工作之后,需要关注的东西和以前在学校不同了,读的书也不一样了。”他说。

25年从家到图书馆的那条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阅读发生了变化。读书会作为阅读的一种形式,其发展也体现了这样的变化。但与此同时,读书的“人”也并不是一成不变。

“毕业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经历了人生的一些事情,阅读时就会将自己的经验和书中的内容产生关联。这种阅读是有意识的,可能比在学校阅读更有效。”在黄礼孩看来,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一生的追求。

一生都在追求阅读是怎样的感受?在广州图书馆一位既普通又特殊的读者福星的身上,记者看到了她20多年追求阅读的执着与快乐。福星因为视力原因,并不能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正常阅读书籍。

和福星见面那天下午,她正好到图书馆借阅与唐诗相关的书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她挑选了3本大字版的唐诗书籍,福星依靠还有光感视力的右眼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对于我们这样的视障人士来说,其实一个小时可以看几页书已经很不错了。但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哪怕时间再长也没关系。”福星说,她也曾为了喜欢的书,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

那时的广州图书馆还在中山四路上,1992年,两位朋友帮助福星在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自那以后,那条从家到图书馆的路线成为了她的习惯,“以前乘坐11路公交,从沙河大街开到中山四路,在文德路下车,拐个弯走过去就到图书馆了。”

几年前,图书馆搬到珠江新城后,福星习惯的线路开始变得有些波折——现在来广州图书馆,需要坐地铁6号线转3号线,再转APM线才能到。“虽然到图书馆的过程更周折,但图书馆的环境很吸引我,所以一个月至少来一次图书馆。”

福星也感慨,这20多年来自己的视力不如从前,但针对低视力者出版的大字书、帮助阅读的助视器、有声阅读的设备、广州图书馆提供的寄书上门的服务,让她觉得“在广州阅读是一件挺幸福的事”。

2015年广州提出要打造“图书馆之城”。到2020年,全市拥有超过160座图书馆,每8万人就有一座,出家门步行15分钟就能到,而且这160座图书馆将实现通借通还。

目前,省市区级图书馆总量不超过30家的广州,要实现“图书馆之城”的目标还需要更多努力。不过对于一出家门就可以拥有的便捷图书服务,福星还是充满了期待,“如果以后在家附近就有可以借到书的图书馆,我会选择更近一点的地方。”

责任编辑:初晓慧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五月天石头:回到舞台才终于眼耳同步
  • 设障移动支付,苹果是店大欺客吗?
  • 说金庸:古代一两银子约合多少人民币
  • 神秘人离奇往事:我那阴阳不分的岁月
  • 比祁同伟更可悲的是这个时代
  • 比生活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
  • 罗马斗兽场,敌不过国内这座最美古迹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