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4月22日11:42 上海市政府网站

分享


新华书店走过了80年的风雨历程。

  4月24日,新华书店将迎来80周年店庆。

  从延安清凉山麓的窑洞出发的新华书店,走向全国各地,走过80年的风雨历程,又走进当下书店发展的时代命题。

  1949年,新华书店自清凉山走到上海滩,它在上海的发展轨迹,从一个引人注目的角度演绎着这座城市的书香史。

  在许多读者心目中,新华书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它意味着历史的荣光和岁月的变化。1937年4月,延安清凉山麓的窑洞,成为新华书店命运的起点。由此,它走向全国各地,走过80年的风雨历程,又走进当下书店发展的时代命题。

  1949年,新华书店自清凉山走到上海滩。几十年砥砺前行,上海新华书店在最初两家书店的基础上,构筑起如今遍布全市各区县的连锁网点,前后拥有上海书城、少儿书店、建筑书店、音乐书店、新华一城书集等一批品牌书店。2006年,组建成为全国第一家出版发行业上市公司。可以说,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在书与人的相逢中,新华书店从一个引人注目的角度演绎着这座城市的书香史。

  那里,沉淀着许多故事。有的备受瞩目,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埋在时间深处,有的发生于当下……它们,都是对新华书店在上海发展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折射。

  寂寞与热闹

  1958年秋,原上海书城第一任党委书记张金福还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奉命到横沙岛进行书店“垦荒”。

  一个人,十几包书,坐摆渡船,到了这个从来没有书店历史的岛上。除了自己与那些书,一家书店所需要的东西,张金福都没有。他到当地公社借来两条长凳、一块门板,把书整整齐齐摆放在上面,一家流动“新华书店”就悄悄开张了。

  一个月后,张金福在当地公社支持下借到了一间门面房,横沙岛上的新华书店终于有了安身之所。

  这家一个人的岛上书店,着实吸引了当地人好奇的目光。因为,这是岛上的第一家书店,自然被当成新鲜事来围观。围观之后,书却乏人问津。张金福记得,“人多的时候,有十多位顾客,人少的时候,就两三位顾客。当地人没什么买书、读书的习惯,来得比较多的是当地中小学的学生。”

  独自守着这家寂寞的岛上书店,张金福的想法很简单,“这是单位派给我的任务,我要完成。”他觉得,这家岛上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书店,只要有顾客来,就值得坚持下去。

  张金福没有想到的是,这家寂寞的岛上书店所见证的,正是新华书店职工所信奉的“背篓”精神——“手提肩扛书籍,把精神文化产品播撒到田间地头,竭诚为读者服务。”

  也不知,许多年之后,当早已不年轻的张金福,面对着福州路上海书城开幕的盛大,是否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慨?1998年12月30日,1万余平方米、7个层面的超大型书店上海书城开张。嘉宾云集,鼓乐齐鸣,庆祝上海一个标志性文化设施的问世。

  原上海书城总经理赵建平始终记得:“读者潮水般涌来,在门口绕着圈排起了长队。为安全起见,我们采取了买门票限制人流的措施,3元一张门票,持续了10天,共吸引了13万余人次的人流。后来我们把这笔门票收入捐给了希望工程。”

  读者吴飞难以忘记:“上海书城开业的时候,许多爱书青年蜂拥而去,一层楼一层楼地往上看。上海的书店发展成如此规模,是我们这一代读者的福气。”

  这段买门票进书店的历史,成为了新华书店在上海发展中的一个传奇式注脚,透露出它在上海文化建设,乃至全国书业发展中的意义。亲历这一过程的赵建平认为,“这是当年上海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上海书城代表着传统书店向现代书店的转型,它为读者设计了先进的图书分类方法和电脑查询系统,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店前来考察。”

  一年之后,媒体以“名利双收”来概括上海书城在当时所取得的成功:图书销售总额突破1.4亿,并已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有调查表明,当时上海书城已成为大多数市民购书的第一选择。

  能够成为“第一选择”,不只因为它对传统书店模式进行了全新的定义,也因为它在当时上海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多元的功能。“在文化人眼中,书城是淘书觅宝的好去处;在外国游客眼中,书城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窗口;在孩子眼中,书城是一间精彩的阅览室。”

  这些书店的故事中,寂寞有寂寞的价值,热闹有热闹的意义,它们都以极致的方式,在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中记录下了属于新华书店的那份努力。

  经验与启示

  专业书店在上海几十年的发展史上,新华书店大有作为——打造出全国最早、范围最广的上海专业书店群。

  1951年,少年儿童书店在南京西路开业,店名由宋庆龄亲笔题写。曾经的小读者、如今年已七旬的张先生深情回忆说:“这家书店是我小时候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书,我都是在这里读完的。”那里,收藏着他年少时的假期时光。席地而坐,静静翻书,很快乐,而攒够了零用钱能把其中的一本带回家,更是当时最大的快乐。

  1961年,音乐书店在西藏中路开业,新华书店总店称之为“我国第一个音乐书店在上海开幕”。曾是音乐书店一员的丁守垠,在《多姿多彩的上海音乐书店》里记叙了它的沧桑历程。他看到,贺绿汀、周信芳等艺术家时常在这里出现;他知道,许多音乐爱好者把这里视为自己的“音乐之家”。

  任俊达在《上海新华书店四十年概述》里写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新华书店系统专业书店建设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因为领导倡导、市场需求、社会支持,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对专业书店的建设成了新华书店经理们热衷的事业,为新华书店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光彩。专业书店的年图书销售量在全市新华书店系统图书销售总额中曾占到40%左右。

  在实体书店遭遇挑战的今天,历史的经验则可以提供一种发展的启示。新华书店的经营者认识到,随着时代变迁,特色化、专业化经营正成为实体书店的发展趋势。所有的创新与特色都离不开精准的定位,专业书店不能仅停留在提供专业图书的浅层面上,而要通过对垂直领域的深度挖掘和对读者专业需求的深入解析,提供文化增值服务。

  例如,2016年,上海书城六楼的少儿天地变身为“玛德琳绘本馆”。新华书店上海市劳模赵锋带领着工作室成员,想方设法探索出“图书销售+课程活动+产品销售+微信互动”的组合模式,在新的时代以新的方式“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时代的变化,带走曾经的光彩,并对发展提出新的命题。对今天的新华书店经营者来说,在过往的经验中寻找发展的线索,获得创新的启示,既是历史积累的优势,也是面向未来的挑战。

  转型与传承

  转型,是时代摆在新华书店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

  站在80年风雨历程之上,新华书店今天所面临的是,“在坚守主渠道的同时,不断探索以文化为内涵的经营模式,以创新融合的态势走好转型之路”。

  书店的经营者早已认识到,今天,实体书店的作用已绝不仅仅在于卖书,它更是传播文化信息、引领文化潮流、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是完整的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这个关乎文化的重要场所,新华书店首先做的是打破读者对自己的传统印象。2015年,新华一城书集作为新华传媒全新品牌的首家主力门店,亮相金虹桥国际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书店空间里,聚集了图书销售、亲子阅读、咖啡休闲等多种业态,呈现出新华书店几十年历史在当下的崭新容貌与积极探索。据介绍,新华传媒将陆续通过新开或改造方式,在上海主要商业集聚区开出多家类似书店,以形成品牌规模优势。

  怎样对书店空间注入多元文化内容,也让经营者颇费心思。2016年,新华书店推出阅读推广品牌“全国新书发布厅”,通过整合全国出版机构的文化资源,为书店更添一份超越书店实体空间的文化力量。这种尝试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不可回避的是,互联网已成为今天图书业务新的主战场。对历史悠久的新华书店来说,摆脱那些传统的束缚,去勇敢地拥抱互联网,已是命运的一种必然与探索的一个方向。随着新华一城书集微信书店等线上产品的推出,新华书店期望能够打造一个全渠道阅读服务体系,“把读书重新塑造成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

  历史厚重,转型艰难。面对这一切,今天的新华书店员工相信,“新华书店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服务理念仍一脉相承”。这种传承的精神,无论曾经被叫作“背篓”精神,还是当下表现为劳模工作室模式,始终是新华书店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

责任编辑:张迪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五月天石头:回到舞台才终于眼耳同步
  • 中国留日女生卖淫,别扣“辱国”帽子
  • 红孩儿是不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
  • 李娟:向日葵照亮外婆人生最后一段路
  • 少儿不宜!这是一部很色的奥斯卡电影
  • 想追我?打一局王者荣耀再说
  • 罗马斗兽场,敌不过国内这座最美古迹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