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5月02日13:20 央视新闻

分享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属于全球劳动者的节日。你也许并不了解,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新劳动者——机器人,它们正在悄悄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特斯拉生产线部署数百台机器人 未来将实现无人操作

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又迎来了427台红色机器人,而此前已部署了542台机器人。

据美国《商业内参》网报道,到2020年,特斯拉的生产线将实现无人操作,产量则从现在的每年50万辆提高到100万辆。而人类的主要工作变成是对机器进行保养、升级以及处理异常问题。 

拥有高智能的虚拟机器人已经上岗

1939年,美国西屋电气制造的机器人ELEKTRO,在纽约世博会上一亮相就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从那时起,科学家就希望赋予机器人真正的“智能”。

将近80年后,拥有更高智能的虚拟机器人艾米莉亚在纽约的IT技术公司IPsoft,找到了一份网络客服的工作。她可以帮用户解决登录密码错误的问题。

学习能力,是艾米莉亚成功的关键。通过机器学习系统,她可以模拟、再现人类的神经活动过程,而非简单僵化的模仿。当她发现客户满意度较高时,还会不失时机向客户推荐商品或优惠信息。

IPsoft公司称,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艾米莉亚可以从事金融、保险、航空等领域的客服工作。2016年10月,瑞典最大银行之一的北欧斯安银行,宣布任用艾米莉亚为其15000名银行员工提供内部技术支持服务,成为银行业聘用虚拟雇员的先行者。

机器人写稿“以量取胜” 老记者“质量”更胜一筹

从2014年7月起,美联社开始把部分财报季的撰稿任务交给写稿机器人WordSmith“文字匠”。

据研发团队成员介绍,在使用“文字匠”之前,美联社在财报季能撰写大约440篇公司财报,在使用了“文字匠”之后则可以写出5000篇财报。

2015年5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驻白宫资深记者霍斯利(Scott Horsley)向“文字匠”发起了一场挑战,比比谁能更快更好地写出报道。出乎霍斯利的预料,文字匠花两分钟就写完了稿子,而他花了整整7分钟。以下是两篇稿件的开头部分:

稿件一

“丹尼斯公司在周一报告称第一季度利润为850万美元,这家南加州斯帕坦堡的公司表示每股获利10美分。”——机器人“文字匠” 


稿件二

“丹尼斯公司在第一季度完成了一记全垒打,由于餐厅销售额蹿升超出了7%,赢得了高于预期的每股10美分的获利。”——老记者霍斯利

在之后的稿件受欢迎程度评比中,霍斯利在文章质量上扳回了一城。和文字匠的稿件相比,老记者的稿件更简明易懂,也更有感情。

未来更多岗位或被人工智能取代

机器人这种新劳动者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强大,可以帮助人类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完成许多工作,但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安与疑虑。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今年3月发布的“英国经济前景”研究报告,未来15年,美国将有高达38%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德国和英国也分别会有35%和30%的工作岗位由机器人占据;在日本则有21%的工作岗位面临同样的可能。

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英国零售和批发行业中有225万个工作岗位或将消失;制造行业中有超过120万个工作岗位将面临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行政管理及支援服务领域中约有110万个工作岗位处于高风险状态。

而被机器人取代风险最低的职业则包括:医生、护士、教师、机械工程师、设计师、化妆师、心理学家、考古学家等。

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岗位被机器人占领,这些只生产不消费的劳动者也将打破社会结构的平衡。失业率的上升、消费力的下降,都可能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机器人致人死亡工作事故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如何界定承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劳动者的权利与责任,也是一个新课题。

2015年7月1日,德国卡塞尔大众汽车工厂,一名22岁的技术工人正在安装机器人,突然这台机器人自动开启,抓住了技术工人的胸部,将他重重压向一块金属板,最终导致这名工人不治身亡。事后大众公司发言人称,这次事故是人为错误导致,机器人没有问题。

也是在同一个月,美国密歇根州一家汽车零配件工厂,一名工作了12年的维修技师霍尔布鲁克在装配线上执行日常工作时,被突然失控进入到她工作区域的机器人困住,机器人的挂钩撞击到霍尔布鲁克的头部,导致霍尔布鲁克当场死亡。

此后,霍尔布鲁克的丈夫向法院起诉为这家工厂提供机器人配件及安装的5家公司,指控它们的机器人有设计缺陷。

据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的统计,1984年至2014年间,美国发生了至少33起机器人致人死亡的工作事故。

《纽约时报》则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能够移动、自动运行、并与人类一起自由工作,机器人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会继续增加。

如何确保人类权威不受挑战?让人类自己成为超级人工智能

而在科技界,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忧虑则是:如何能确保人类的权威不受到超级人工智能的威胁。对此,“神经连接”公司创始人艾伦马斯克给出的答案是:让人类自己成为超级人工智能。

2017年3月28日,马斯克宣布成立一家名为“神经连接”的公司,计划在4年内通过一种名为“神经织网”的技术,将人脑与电脑连起来,提升人类大脑能力,抵御人工智能的威胁。

马斯克认为,如果能很好地把人工智能和大脑皮层连接在一起,人就能变成“人工智能人”。当每个人都能成为“人工智能人”的时候,就解决了人工智能独裁的问题。


更多新闻

“国考”三年来最大规模补录,最缺人的是这个部门!

出自中国之手!马尔代夫将新增一个非常壮观的“景点”

日本出动准航母为美舰护航,意欲何为?

监制/杨继红  主编/王兴栋

编辑/吕小品

©央视新闻



觉得不错请点赞!



责任编辑:张迪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五月天石头:回到舞台才终于眼耳同步
  • 中超七轮已过,几家欢喜几家愁
  • 老照片:新中国劳模的青春岁月
  • 王小波:这个在海底沉醉的绿毛水怪
  • 《繁星四月》:坚强的女人也需要安慰
  • 志明与春娇:这对“狗男女”天造地设
  • 权力的游戏西班牙取景地,比剧中更美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