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挥专业合作社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帮助农民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形成响亮的品牌,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农民收入,致富奔康。
时代周报记者 高扬 发自广州
陈庆平今年53岁,2012年入党,是河源市紫金县柏埔镇蓝野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始创人。他率先提出由合作社垫资为贫困户发放扶贫养殖项目种苗,带动全镇各村的扶贫项目落地,从而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扶贫达人”,扶贫经验得到河源市、县、镇各级的大力推广。
2000年,陈庆平结束自己在深圳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创办了家庭农场。2003年,他的农场果树遭受霜冻影响,颗粒无收,损失数十万元,这促使他改变思路,转向以养殖为主。2008年,他组织40户专业养猪户组建成立了蓝野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作为一个农村的养殖业者,陈庆平善于钻研技术,寻求科技支持。他长年奔波于河源与广州之间,到华农、仲恺农业学院等大学院邀请专家教授到河源指导培育新品种、新饲料,最后不仅培育出了自己的“蓝野特种草猪”,还采用基地+公司(合作社)+分社+农户的模式,将养殖专利技术和配方向全镇推广,成功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经过几年的发展,联合社现在已有社员200户,每户年收入由15万元增至30万元。
作为蓝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人代表,陈庆平认为联合社是养殖户的根据地,是服务社员的平台,他要求管理团队必须高效廉洁、懂技术、善管理、勤服务。2011年,政府部门给该社20万元生产扶持资金,联合社用这笔款筹建饲料厂和饲料配送中心,实行养殖分户管理,饲料统一配送。“这样,联合社一年至少可给社员节省上百万元的饲料款。”
陈庆平虽然党龄不长,但时刻以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要求自己。历经创业坚辛的他更能深刻体会贫困农民创业的艰难,为了带动更多农户就业创业,近两年来,他领着联合社党员志愿者深入帮扶困难党员、贫困户、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给予义务指导养殖场规划建设、免费提供母猪,并亲自到田间栏舍进行技术指导,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生态种养技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养了这么多年猪,从没想过能与科技创新联系在一起。人家都说,你一个农民搞创新,不行的,但是‘蓝野’猪成功了。技术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就想,不如让大家都知道,一起致富。”这位朴素的农民党代表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
谈及这次省党代会报告时,陈庆平说:“省党代会报告的民生分量很重,尤其是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内容较多,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让我感到非常振奋。”陈庆平表示,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措施很有针对性。发挥专业合作社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帮助农民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形成响亮的品牌,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农民收入,致富奔康。陈庆平认为,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一户多策、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这符合当前我省农村扶贫工作的实际。“拿我们联合社来说,全社有200多户农民,其中40户是贫困户。贫困家庭的情况各有差异,基础条件也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分析贫困的原因、可发挥的优势,才能为他们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否则就会事倍功半,难以获得帮扶实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