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6月14日10:42 新疆晨报

分享

  都市消费晨报、亚心网全媒体讯(文/图 记者 郭玲)64岁的李红秀此生最感慨的就是嫁到了西北边陲的“户儿家”,让她置身于悠长而美好的传奇中,为了更深刻地留住这份传奇,2012年,她腾出自家的门面房建起了“老户儿家”民俗陈列馆,将积攒的老物件展示出来,近几年在政府在帮助下,陈列馆逐渐完善。

  户儿家位于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户儿家”是对早期生活在此的40余户汉族群众特有的称呼。清朝末年,从甘肃、山西、陕西迁居到新疆福海县境内,又迁居至阿勒泰市,之后又几经波折纷纷迁至红墩镇,在此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以家族为主居住。

  李红秀的老伴叫曹忠伟,是“户儿家”里曹家的后裔。自从嫁到曹家后,她就经常听长辈讲“户儿家”来新疆的经历、红墩镇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故事,她一直以来保留着承载老一辈人艰苦奋斗历史的老物件。

  嫁到曹家

  1966年,李红秀从外地来到红墩镇,“当时我父母先来了几个月,我就跟着来了,刚来的时候住在地窝子,第一次住这种环境,跑进去时差点摔倒。”李红秀说,刚来时,家里的衣服、鞋子、被子、粮食、奶牛都是公家给的。

  每天,李红秀和当地的哈萨克族、蒙古族小朋友一起劳动,相互学语言,时间长了就相处的像亲人一样。

  1972年李红秀嫁到了曹家,经常听长辈讲“户儿家”来新疆的经历、红墩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故事,她开始迷上这段故事,有艰苦的奋斗,还夹杂着各民族的文化。

  “老伴家几个兄弟坐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开始说起哈萨克语,偶尔还会说些蒙古语,我能听懂,但是说的没他们‘漂亮’”李红秀说道。

  李红秀一直以来都喜欢收藏老物件,老公奶奶用的缝纫机、爷爷的爸爸用的马镫……他都留了下来,1980年,6岁的儿子想卖掉铜制的马镫,被她制止了,她觉得这些老物件,承载着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历史。

  看着这些老物件,李红秀就会想起那些曾经的过往,不管酸甜苦辣,总有割舍不下的情感,她希望给“户儿家”的后代们留下来了解那段艰苦历史的“证据”。

  李红秀拿起一根牛皮绳告诉记者,以前自己都将老物件堆到家里到处都是,这根牛皮绳当时就放在缸子里,有次被雨水打湿后被损坏,这让她开始考虑得专门腾出个地方收藏这些物品。

 

  陈列馆记载历史

  记者来到红墩镇户儿家二街的“户儿家”民俗陈列馆,展柜里面陈列着煤油灯、狗头帽、烟荷包、旧粮票等老物件,四面墙壁贴满了“户儿家”的老照片、以及户儿家人获得的荣誉奖状等等。

  李红秀说现在这个陈列馆是镇政府所在地,2010年,她将老物件摆放在自己的奇石店里,当时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不少人建议她专门建一个展馆。

  她便在2012年收回一间出租门面,开了家展厅,33平方米,摆了三个一米五长的展柜,三个三层的架子,墙上写了些自己找人喷绘出来的历史文字。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房子太小,人多的时候,只能等屋子里人出去了再进人。”李红秀说。

  2015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李红秀新开了家展馆。“政府给提供的地方、还有展馆里的装修也全是政府给弄好的。”李红秀笑着说到。

  记者看到,展厅里老物件里有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哈萨克族捣麦子用的‘对萵’,我们这好几辈儿人都用它;这是汉族的‘纺车’,以前哈萨克族邻居用得也很攒劲……”对每一件“老物件”,李红秀都如数家珍。

  据李红秀介绍,通过近四年的收集,馆里已经有300多种老物件,历史最久的老物件是苏联老式缝纫机和马镫,距离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之前的老物件只有100多件,自从政府扶持的这个展馆开起来后,其他老户儿家的居民也把家里的老物件送了过来”。李红秀说着,随手拿起一个打绳机。

  “这个打绳机,是以前我们曹家的爷爷用过的。以前,做绳子多是用芨芨草,必须用打绳机才能捻到一起。周边的哈萨克族邻居,经常找爷爷帮忙捻绳子,爷爷总是来者不拒。那时候的‘帮忙’很纯粹,大家有什么都相互分享,就是这样一路互相扶持走过来的。”李红秀指着一台苏联式缝纫机说,是她婆婆用过的。

  李红秀的婆婆是远近闻名的好裁缝,经常帮别人做衣服,后来,这门手艺传给了李红秀。“我们家有一个哈萨克族邻居叫卡克,幼时母亲去世,卡克是我看着长大的,他的衣服几乎都是我缝的。”

  这是一个融入各民族的大家庭

  李红秀所嫁的曹家是“户儿家”最大的一个家族,190口人,8个民族。

  “其实我刚到这里的时候,就已经明显感受到这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李红秀在介绍情况时,也会有人来参观展馆,如果是少数民族,她便会按照习俗上前热情地拥抱、贴脸。

  大家和李红秀都十分熟悉,他们告诉记者,李红秀非常热心,会推拿、按摩,有谁身体不舒服,只要一个电话,她就会跑过去。

  “李红秀收藏的老物件,代表的是红墩的一段历史,我们这些朋友都很支持,有空就会过来看一看。”李红秀的邻居米拉所说,他们邻里之间一直都是这么相处,谁有困难大家都会毫不含糊的站出来。

  镇子里的村民以前都住的是平房,近几年开始往楼房搬家后,老邻居都在选门对门的房子。

  记者看到和很多城市住楼房的居民不同的是,红墩镇的村民像曾经住着平房一样,经常来回串门。

  “在我看来,红墩镇乃至阿勒泰地区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各民族团结在一起,不分彼此,生活得和谐而幸福!‘老物件’记录了生活在红墩的各民族之间互敬友爱、和睦相处的点点滴滴,是一段岁月的见证。”李红秀说。

  据了解,“户儿家”后代的总人数超过2000人,至今为止传了七代。今天,老“户儿家”的后代大多读书、工作、定居在阿勒泰、北屯、乌鲁木齐、北京等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还有的去了海外。

责任编辑:邹少欢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慢性子泰国人对榴莲如此疯狂(图)
  • 与台湾“断交”,巴拿马绝不是最后一个
  • 日俄战争如何催生日本关东军?
  • 安意如:一个书香豪门的荣耀与悲辛
  • 今年豆瓣最低分的国产剧出炉!
  • 好色的女人,婚姻不会太差
  • 如果你以为迪拜只是壕,那误会可大了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