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6月20日07:33 南方日报

分享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是“校—院—企”产学研合作中关键一环。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制图:贺婧宜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相关内容

企业搞研发缺乏足够科技力量,大学搞研发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有没有什么机构可以发挥产、学、研各自的优势,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提供动能呢?

去年3月,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惠州市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为惠州三力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银行保险箱全自动化柔性焊装系统等生产线,帮助企业实现了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而此项合作是该中心专门针对三力公司的特点开发的关键技术。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惠州市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因为无级别、无经费、无编制,它们被人称为“三无”单位,又因为“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还不完全像事业单位”,在外界眼中是“四不像”机构。

不过,正是这些“三无”、“四不像”,却让众多创新型企业对它们趋之若鹜、地方政府将它们视为财宝,有些甚至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跨国科研交流的生力军。

当然,它们还有个正式称号——新型研发机构。

作为产学研资的连接通道,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产业、体制等领域表现抢眼,在当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们的存在,不仅为破解科研与市场对接“两张皮”痼疾提供了一种新渠道,也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孕育培养“科研产业”找到了新的方向。

得益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及社会资本的踊跃,近几年来,“三无”、“四不像”在包括惠州在内的广东省实现了成长“加速度”,生物健康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集中涌现。

那么,新型研发机构能否与地方经济腹地的产业、企业发生“化学反应”,为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动能?惠州今后两年陆续建成的2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又是否能成为产业园区入孵企业的创新内核?

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

样本

机构“四不像”,创新有力量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经常往返广惠两地。

2011年5月,作为中山大学与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落户在惠州大亚湾畔,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家专业服务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

“传统科研机构可能需要讨论立项、层层审批,等到条件成熟再行动。”纪红兵说,在新型研发机构这样“四不像”机构里,项目投入更加自主、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产品需求会更贴近市场。

之所以说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四不像”,原因是惠州大亚湾区管委会在研究院建设初期,每年以科技资金的形式给予资金支持,过渡期满则自负盈亏;中山大学以管理人员、科技成果、科技人员与研究团队等形式投入研究院建设,仅负责日常管理。

用纪红兵的话来说,作为产学研转化的新载体,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是“校—院—企”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一环,通过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建立起一条“小试+中试+企业孵化+成果推广”四位一体、极具精细化工专业特色的科技成果孵化链条。

以新型环保溶剂产品研发和生产为主的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就在与“四不像”机构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

“一个现实的成果是,我们的产量已经连续几年保持了30%的增速!”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发部副部长余良军说起与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的合作,他用“更接地气”进行了概括。

2012年,基于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在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尤其在仿生催化领域的研究,与宇新化工公司发展定位不谋而合,双方共建了“绿色溶剂工程技术中心”。其后,围绕乙酸仲丁酯的应用、C4、C5的深加工技术、溶剂分离和回收技术等方向,共同开展项目产学研合作,促进乙酸仲丁酯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在仲丁酯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年产值约15亿元。

产能和产值的提升是一方面,宇新化工还通过产学研合作拿到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省工程技术中心认定等,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从最初的一个人起步,如今,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发展成为了拥有绿色化学工艺、化工园区管理等8个方向的100多人的成熟团队,很多专业由于打破了传统科研专业界限,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成为企业追逐的产业新热点。

“我们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认真做点企业喜欢的实际成果出来才是正题。”纪红兵说,除了联手企业技术攻关,研究院每周都会定期召开联合技术讨论会,既有对前沿技术的交流,也有协商解决企业当前碰到的问题。

截至2016年末,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多家企业建设了10多个共建工程中心,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项,且合作的触角还延伸到了惠州石化区以外的广东省内。如与深圳合诚润滑材料有限公司共建润滑与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特种润滑脂实现年销售200万元;与广东汇绿实验室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废气净化与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形成“智能通风-净化一体化设备”,实现销售额1200万元。

趋势

“四不像”机构“受宠”,“一站式”培育创客

企业“踏破门槛”、地方政府“求贤若渴”、创新人才“大放异彩”……

这是当下“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受到的“待遇”。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数量现在已达到180家。而根据2016年广东省科技厅下发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名单(2015—2017)显示,新型研发机构中广州数量居全省首位,其后是深圳和佛山。其中,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为院校与政府共建,金域检验医学转化研究院等为企业自建,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等为院校与企业共建。

在深圳,从美国杜克大学博士毕业、掌握超材料先进技术的刘若鹏,回国时“不想走传统科研院所行政化的老路子”,于2010年成立了“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7年间,光启推出用于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空中驻留平台“云端号”,收购马丁飞行包,研发智能光子、指纹卡……仅截至去年上半年,光启专利申请总量超过3000件,其中超材料占全球这一领域申请量的86%。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光启相似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深圳生根发芽,不仅成为专利申请的“机器”,也成为深圳转化经济增长动力、破解科研与市场对接“两张皮”的新动能。

在东莞,广东华中科技大学技术研究院于2015年组建的机器人应用中心,在短短6个月里就接到各类订单累计超过5000万元,一度出现“企业排着队等签单”的场面。

在惠州,目前已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包括惠州市亿纬新能源研究院、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TCL集团工业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2016年9月,惠州还吸引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和夏佳文携高端技术落户,与惠州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新型研发机构能够如此“受宠”?

谈起这个问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认为,很多地方科研成果转化“难产”,就是太想把科技与市场这“两张皮”做成一张皮。可现实是,这“两张皮”捏合到一起,中间必须有新型研发机构这样的“黏合剂”。

纪红兵也认为,大学的高端学术水平和对接企业现实市场需求,在客观上就存在矛盾,前者往往难以短期收效,后者又最在意经济核算,这就必须要有个缓冲层来应对,新型研发机构正好满足这一需求。

在破解科技创新“两张皮”痼疾之时,一些“四不像”机构也在充当着时下“双创”孵化器的角色。

“在‘双创’热潮中,我们成立了中科创客学院,为创客提供一站式育成服务。”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目前该院育成企业累计超过200家,而通过孵化器方式对接资本市场、通过引进企业和社会资金孵化科研项目,也成了不少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研发项目可持续发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的新模式。

烦恼

科研产业化成本高,有“输血”更要“造血”

近年来,大量高层次人才借助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将实验室里的项目走向市场,打通、整合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孵化和市场销售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创新“两张皮”的问题。

“新型研发机构为东莞打造的聚集高层次人才平台,营造了良好的人才聚集氛围。”广东华中科技大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国军表示,研究院在东莞创办6年多来,技术研发团队从30人扩充到了600多人。

然而,问题的另一面,由于科研项目产业化的过程,需要经过科研成果、新材料的小试、中试阶段,所需实验设备成本高,加之缺乏对接市场的渠道,由高层次人才初创的企业往往也有着成长的烦恼。

与广州、深圳相比,东莞和惠州的高校科研院所都不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创新型人才缺乏,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带动下,一批高层次人才落户在了莞、惠等地,为了留住人才,各地也都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新政策。

以惠州为例,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解决高层次人才初创企业的“烦恼”,2015年9月,《惠州市科学技术局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出台,对于被认定为省、市级的新型研发机构,将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新型研发机构可按照近3年投入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购置经费最高25%的比例申请扶持,申请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另外还可根据建设、运营情况申请一定经费。

中科院自动化所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郑碎武介绍,该中心采取企业化运营方式,主要在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物联网与智能信息两个领域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已和10多家公司开展技术攻关。

由于中心建设投入巨大,以一套机器人系统平台为例,购置费近50万元。因此,中心申请了3年共1600万元的建设费和运营费,去年已有1000万元发放到位,而申请到的1000万元费用主要用于购买研发设备、引进人才。

只是,大多数新型研发机构的负责人也清楚地知道,依靠政府“输血”的机构和平台是活不好、也活不长的。

因此,走“资本化”之路,通过“投资公司+孵化器”方式推动研发项目可持续发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成了大家一致的选择。

深圳清华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该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吃皇粮”,而是形成了一整套技术股权投资体系来孕育孵化技术项目。

此外,与国外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开放的国际科研合作格局,也成了一些机构的新选择。目前,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就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Yissum技术转移公司、俄勒冈州立大学等相关科研团队形成紧密合作,目前双方共同推进海洋防腐涂料、天然芳香材料的风味设计及产业化等工作。

■声音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

随着科技要素在工业生产进程中的重要性持续提高,科研本身已经成为示范经济增长动能的重要引擎,未来以这些新型研发平台为基础,结合企业研发中心和传统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创新科技供应体系,将是我国科技体制转变的重要方向。

中科院自动化所副所长战超:

现在各类科研机构很多,好技术研发出来之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技术必须找一个应用的领域把它深入下去,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并围绕自有技术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邹少欢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丰县爆炸案嫌疑人患的是个什么病?
  • 福耀玻璃“水土不服”,走出去要做功课
  • 悲伤的白居易,“重男轻女”的好爸爸
  • 当我们要谈什么时,我们谈爱情吧
  • 欢乐颂四美为什么败给关晓彤
  • “我是为你好!”孝和顺完全是两件事
  • 帅哥都来这儿了吗?荷兰骄傲节太疯狂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