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6月22日08:24 大洋网

分享

试采平台“蓝鲸一号”(资料图片)

“蓝鲸1号”上高耸的塔台。

 “蓝鲸1号”燃烧臂上通过喷洒冷水降温。
   

大洋网讯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成功后,可燃冰这一新能源中的“明星”成员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昨天,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特别组织部分国内媒体组成记者团,搭直升机直达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平台直击现场,亲身目睹采集现场“空中是火焰,海底是鱼群”的壮丽之景。

截至记者发稿时,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已连续试采超过42天,累计产量超过23.5万立方米,连续试采时间已是目前世界第一。

我国可燃冰勘探开发历程

1999

我国首次在南海西沙海域发现可燃冰存在的地震反射证据—似海底反射界面(BSR)。

2004

首次在台西南盆地发现“九龙甲烷礁”。

2007

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钻探获取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2013

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大量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类型的高饱和度水合物样品,首次证实超千亿方级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15

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实现水合物钻获成功率100%,再次钻探证实超千亿方级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利用自主研发“海马”号深潜器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发现“海马冷泉”,并利用大型重力活塞取样器获取块状水合物实物样品。

2016

通过钻探锁定试采目标,系统获取了试采目标井储层关键数据,为试采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

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实现连续安全可控试采,实现了我国海域水合物试采历史性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昨天组织国内记者团搭直升机直达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平台。

在现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介绍了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最新进展。他表示:截至6月21日14时52分,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已连续试采达42天,累计产量超过23.5万立方米,连续试采时间已是目前世界第一。

启程:从珠海搭乘直升机出发

记者一行,从广州出发在珠海机场搭乘直升机,除了正常乘飞机得检查身份证外,出发前我们被提醒,根据机场规定,为了确保安全所有乘机人员不得穿裙子和短裤。与搭乘一般民航飞机的最大区别是,经过安检和办齐各种手续后,一般飞行旅途必备的机上救生衣,不再仅仅作为紧急物件,而需要每个人都穿上身登机,记者全副武装地登上了飞机。9时45分,飞机起飞了。

沿途直升机的飞行高度约在1200米左右,低空飞行加上晴朗天气,令地面海平面一目了然,大小货轮在海平面上航行,越往前开船只渐少,最后就只剩下空中的白云和机身下面天海相连的景象。

亲临:空中是火焰海底是鱼群

经过1小时30分的飞行,飞机平稳降落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平台“蓝鲸1号”。从飞机上俯瞰,100多米高的平台被四周深蓝色的大海所环抱。

记者站在平台甲板中间,抬头所见,是一座座直冲云天的钢架建筑,如果不是远方天海相连情景的提醒,很容易让人误将这座海面试采平台当作一座建在陆地上的大钢厂。

走到平台右侧甲板边沿,可听到平台上喷洒哗哗水流声,因为是正午时分,远远望去不容易看到大片火苗,但是走近观望,长长地伸出一个数十米长的燃烧臂,末端可见可燃冰试采点燃的橘红色火焰正在熊熊燃烧,就在火苗上方空中,设置了一大片的喷洒装置用来降温。而在下面,蔚蓝的海面上卷起朵朵白色浪花,时不时还能见到成群结队的海鱼在水面游动。

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南海神狐海域的试采平台“蓝鲸1号”,悬浮在距离珠海市东南320千米海面上,这个看似普通的海上油气开采平台是目前全球首座第七代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它上面的可燃冰开采过程隐藏着中国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

产气:超预期完成试采工程目标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5月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并试气点火,至5月18日期间,最高产量达3.5万立方米/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天,天然气产量稳定,甲烷含量最高达99.5%,圆满完成目标。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试采平台宣布我国海域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至5月26日,试采井连续产气16天,平均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

5月27日开始,按照施工方案整体安排开展温度、压力变化对储层、井底、井筒、气体流量等影响的科学测试与研究工作。

至6月10日14时52分,总产气量达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7000立方米,获得各项测试数据264万组。目前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自主创新,最终超预期完成了试采工程目标,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

释疑:甲烷逸出灾难不会发生

针对外界的关注,叶建良特别对可燃冰的试开采对环保是否造成污染做了详细的解读。

叶建良介绍,从理论上说,可燃冰的成分会造成甲烷逸出灾难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可燃冰是一种水合物,甲烷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下就可以和水结合形成可燃冰,可燃冰形成的温度随着压力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在15兆帕的压力下,可燃冰形成的温度是15摄氏度;在5兆帕的压力下,这一温度为5摄氏度。

可燃冰开采过程中,比如钻头摩擦,自然会产生热量而导致温度上升,当然会有一些可燃冰气化成甲烷从海底泥层逸出进入海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海底的高压低温又足以让甲烷重新与海水结合“还原”成可燃冰而继续沉在海底,这是一个循环过程。科学家在某些海域发现的直接铺在海底的可燃冰,正是这样的原理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控制环境污染的风险,从可燃冰试采42天的情况来看,试采现场海底各项环境监测指标完全正常。

“蓝鲸1号”有多大?

“蓝鲸1号”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净重43725吨,排水量高达69802吨,平移速度为每小时8节即12.8公里。整个甲板面积足足有一个标准足球场大。据介绍,建造这样一座半潜平台,需要4万多吨钢材,其中超强超厚钢占到10%。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 特约通讯员陈惠玲)

责任编辑:邹少欢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本来想买个牙签弩,看了这不敢了(图)
  • 男子夫子庙恶俗直播,无下限令人作呕
  • 郑和七次下西洋到底啥目的?
  • 即使这个世界有远方,那么你真敢去吗
  • 3种人能看1种不能看!安利部纯爱电影
  • 永远别小瞧努力的丑姑娘
  • 海滩美女烧烤,才是夏天的打开方式!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