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7月31日14:49 东莞时间网

分享

■横沥协同创新中心

■横沥建立覆盖模具全产业链平台体系,走出一条传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路子

编者按

7月28日,《南方日报》深读版整版刊登报道《横沥:协同创新振兴实体经济》。这篇报道是《南方日报》“砥砺奋进的五年——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栏目之“南粤镇能量——探访特色小镇之变”系列报道的第二篇,《南方日服》头版做了导读。

报道指出,近5年,横沥镇根据自身特色,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建立覆盖模具全产业链平台体系,走出一条传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路子。横沥之变,正是东莞乃至广东“稳增长、换动力、优结构”的一个样本。横沥的协同创新之路,为东莞乃至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东莞日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在东莞横沥镇北环路的牛庄中,藏着一座朴素的“牛行展示馆”,展示馆后面便是著名的横沥牛墟。这里依旧保留着400余年前的交易传统,几乎每天会有20多个省份的牛汇聚于此。几经变迁,横沥“牛墟”的日交易量逐步增加,成为见证横沥商贸繁荣历史的“活化石”。如今在横沥,比“牛经济”更牛的还有模具产业。

2008年金融危机后,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随着劳动力红利的消退,比较成本优势的丧失,欧美等海外市场需求的疲软,传统制造业没有品牌和技术的短板显露无遗,东莞各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横沥也不例外。

近5年,横沥镇根据自身特色,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建立覆盖模具全产业链平台体系,走出一条传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路子。在外贸出口型企业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横沥镇的模具产业以及其他产业却是逆势上扬。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横沥镇模具行业产值保持年增长20%以上,由2011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18亿元。横沥的协同创新之路,为东莞乃至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科技助力|模具名镇转型升级

6月的天气骄阳似火,东莞市天倬模具有限公司产房内的汽车配件模具车间,工人们的干劲热火朝天。这些工件制作完成后,大部分将被送往德国大众汽车的生产车间。

天倬模具2010年从深圳搬迁至横沥模具产业园,企业的发展逆势上扬,产值连年增加。由于在汽车配件模具制造中优势明显,天倬模具90%的订单来自海外,其中德国大众汽车的订单占了大部分。“汽车的任何配件模具我们都可以制造。”天倬模具总经理曹文说。2016年,天倬的产值突破8000万元。今年初,天倬模具成为东莞市“倍增计划”的试点企业。“倍增计划”就是要用3至5年时间,扶持一批企业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倍增。

在横沥,很多像天倬这样的传统模具制造企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地模具企业产销畅旺、增资扩产、充满信心,不少外地模具企业争相落户横沥。“我们也有甜蜜的烦恼,很多企业都在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进来,但土地确实紧张,只能婉拒这些企业。”东莞市横沥镇党委书记何植尧说。

“甜蜜的烦恼”背后,是横沥镇模具业转型升级的非凡历程。横沥的模具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搭着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便车”,经过近20年的发展,拥有上千家模具企业。包括横沥镇在内的珠三角模具产业,占据了全国模具产量的半壁江山。在取得发展、数据风光的背后,彼时国内外模具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外贸出口型企业普遍面临订单减少、经济下行压力。国内外因素都使模具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从国内看,重庆、成都、苏州、大连等地纷纷大力扶持模具产业,竞争加剧;从国际看,欧洲模具设计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全球58%的模具由德国等西欧国家生产,亚洲市场、中国市场被不断挤压,这些情况波及到横沥模具产业。

面对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追兵渐近、标兵渐远的严峻形势,横沥镇既不可轻言产业转移、另起产业炉灶,也不可一哄而上追逐新兴产业,而是做出了“‘搭便车’时代已结束,‘买车票’时代已来临”的判断,决定大刀阔斧、扎扎实实开展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题。其中,让产业与科研力量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成为让创新成果落地的有效举措。

横沥镇党委委员王永权告诉记者,2012年3月,东莞市提出要依托高校科研和人才,助力东莞产业转型。当年6月到10月,横沥镇领导率队先后拜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广东工业大学、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寻求合作。“经过5个多月的筹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王永权说。

横沥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吴国洪介绍,五年来,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下,横沥模具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横沥从一个低端的塑料玩具模具镇转型升级为汽车等高端工业产品模具镇。此外,横沥模具扩大产业链,延伸到智能手机、电子设备制造等先进技术领域。

横沥模具产值不但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工商登记模具企业数也由2011年的363家,增加到2016年的1257家,达到规模以上模具企业从13家增加到81家。五年间,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模具企业由8家增加到34家,成为横沥乃至东莞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亮色之一。

政府当“红娘”|打破校企隔阂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基层小镇的协同创新中心,要获得高校和企业的双重认可并不容易。“不少高校在级别上比我们高得多,之前和他们合作的都是省级单位。”何植尧回忆,起初有些高校科研团队对横沥镇的实力有些担心,并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为此,镇里专门邀请高校教授们来横沥走访企业,实地了解模具产业的基础。高校教授们在和企业的直接交流中,也看到了科研技术在横沥企业落地的前景,决定合作。

类似的认同问题,也发生在企业身上。作为创新主角,很多企业却对创新中心充满顾虑。上海交通大学的梅琼风博士和团队就吃了不少闭门羹。2013年5月开始,梅琼风博士常驻横沥,联系一些企业探讨合作。“有些企业甚至把我们的电话号码列入骚扰电话。”梅琼风说。

天倬模具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底,为了打消企业顾虑,横沥镇相关领导专门带着天倬模具的管理层前往武汉、沈阳等地,参观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建成的智能制造设备。此后,镇政府又召集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教授,到天倬模具进行可行性评估。“这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接受了自动化转型这个方向!”曹文坦言。

今年4月份,天倬模具的评估结束,智能车间方案正式通过,预计年底就可以建成,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型模具生产的自动化车间,实现大型模具生产从手工、半手工半自动到全自动化的转变。曹文对这套装备了“模具智慧制造系统”的智能车间充满信心。“建成后可以做到熄灯作业,不需要工人监控仪器,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总控室观察,通过系统来指挥。”他预计,这套系统投入生产后,至少可以比现在节省3/4的人力,实现产值翻番,提前完成倍增计划。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梅琼风等科研团队得到了企业的信任。协同创新中心作为连接校企的桥梁作用,也日益得到企业的认可。

“企业很想去找高校帮忙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是企业本身去找高校难度很大,政府知道企业这种困难,所以搭建了一个平台。简单的比喻是,相当于一个婚姻介绍所,一个红娘的作用,给企业一个平台去找高校。”何植尧认为,帮助企业就是帮助横沥镇自身,企业发展得好,小镇发展才能受益。

2016年以来,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下,横沥镇将模具产业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依托航天云网领先的国内互联网平台,搭建横沥模具产业云专区。“我带着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办、企业负责人等十几人去拜访北京航天科工集团,他们对横沥模具很感兴趣,马上帮我们做航天云网,开了横沥模具专区。”何植尧形容,云专区相当于一个“工业阿里巴巴”,国内外模具需求都可以在云专区寻求解决方案。

有了协同创新中心这个“火车头”,横沥镇的产业服务配套日益完善。2016年由横沥镇牵头申报的“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弯道超车|创新体系成产业引擎

横沥协同创新中心的服务半径正不断扩大,覆盖智能照明、3D打印、新材料开发等新兴产业。

走进东莞擎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样本房,柔和的黄色灯光带给人舒适的感觉。“这些都是我们配光过的,做了一个照明方案。”擎洲光电董事长方静介绍,这是擎洲光电即将向市场推出的健康照明项目。

健康照明是国际上兴起的一个前沿产业领域,主要研究光源对人的情绪影响。在一定空间内安装特定的光源,“让人想吵架也吵不起来”。方静说。擎洲光电原本是一家传统的LED灯制造企业,经历了从代工向自主品牌,再向产业平台两次转型。“我们开始思索转型升级,但遇到很大的挫败感,一直想转型转不过去。就像弯道超车没有油,就是踩不到那个点上。”方静坦言。

在协同创新的启发下,擎洲光电找到了转型的发动机。2015年,擎洲光电思索做健康照明,但企业既没有相应的资源,也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能力。“我们在网上搜到了同济大学一个教授,他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但一直联系不上。”方静回忆,2015年10月,他们向协同创新中心提出这个需求后,12个小时之内就收到回复,“可以去拜访教授!”

双方对接,一拍即合。擎洲光电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智能生物光电研究院,谋划通过跨界科技应用创新,用20年时间完成100个智能生物光电项目的孵化,打造成一个专业领先、资源密集、规模化、产业化、资本化的智能生物光电应用运营及众创平台。

横沥还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共建模具产业3D打印技术服务中心,促成东莞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落户。电子商务、新材料研发、3D打印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共同构筑了横沥镇的创新体系。

不止国内科研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甚至帮企业对接上了国外科研专家。“它比不锈钢轻,又比不锈钢硬,是未来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材料。”在东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公司近年着力研发的产品——液态金属。

正是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牵线,企业找到了液态金属之父、世界知名材料科学家阿塔坎·派克(AtakanPeker),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下一步,企业将利用液态金属高强度、高弹力、耐腐蚀等特点,重点开发智能手表等市场。

打通科研与产业的通道,东莞很多传统产业实现“凤凰涅槃”,尤其是近年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东莞智造”,又逐渐登上国际舞台。今天的横沥,从单一的模具生产到全产业链条,从“自然生产”到内育外引,从创新集聚的量变到质变再到裂变,横沥产业实现了“凤凰涅槃”,实体经济正焕发勃勃生机。

横沥之变,正是东莞乃至广东“稳增长、换动力、优结构”的一个样本。

■对话

东莞市横沥镇党委书记何植尧:

高校与基层小镇合作科研成果可直接转化

南方日报:横沥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小镇,如何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对接上?

何植尧:高校有科研资源,以往合作的都是省一级的单位。但是具体到落地执行,往往要经过很长的路径。选择与基层小镇合作,可以直接转化他们的科研成果到企业,一步到位。而且横沥镇具备完善的模具产业体系,模具产业发展良好,高校对我们也很感兴趣。

南方日报:横沥从传统工业镇迈向科技创新,是靠什么带动的?转型的力量来自哪里,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引导?

何植尧: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需求都有,当然政府的引导是因为资源有限,不能无限扩大厂房、建设用地。更多的是企业的自主意识。企业很想去找高校帮忙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是企业本身去找高校难度很大,我们政府知道企业这种困难,所以搭建了一个平台,帮助企业对接高校资源。

南方日报:协同创新中心与高校之间产学研对接是如何操作的?

何植尧:我们实行互派模式。高校会派驻一些人员到协同创新中心,了解到企业有什么需求,他们有什么具体项目也就带过来。而我们也派一些工作人员去高校,一来是可以直接跟进我们的合作项目,观察进度;二来可以了解高校最新的科研方向,有哪些是可以服务企业的。

南方日报:接下来,横沥将如何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何植尧:横沥镇将切实按照省委对东莞“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发展要求,以及市委提出的“努力打造东莞科技创新升级版”的指引,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继续推进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大力构建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

接下来我们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对接机制。二是进一步扩大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产业的范围,不光是模具产业,包括横沥的智能手机、电子、智能照明、新型建筑材料等,这几年发展都比较好,具备成长性。三是和港澳台、国外的科研机构合作。我们打算派工作人员去香港产业发展中心培训学习。

另外,我们计划通过国家模具协会跟国外的模具协会合作,欧美国家的模具技术历史较长。我们去年去西班牙等地了解到,他们那边有一些小型的家族企业,在模具方面做得很精细,但是面临着传承问题。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收购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比较领先的企业。

■小镇名片

横沥镇位于东莞市东部,毗邻松山湖(生态园),全镇总面积44.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39万,户籍4万人,下辖16个村和1个社区。横沥镇制造业发达,全镇现有外资企业450余家、内资企业5900余家,产业涵盖模具、五金、电子、食品等行业。横沥镇以模具为主导产业,先后获得“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镇”“中国模具制造名镇”等称号,是东莞8个重大产业集聚区之一。2012年,横沥镇成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产业与科技、金融和人才“三融合”,打造协同创新园、模具产业孵化器、金融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模具技术培训学院等创新载体,致力于由模具名镇向模具强镇跨越。目前,全镇规模以上模具企业47家,2016年全镇模具产值达118亿元。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邓强 汤凯锋 孙国英 图片/东莞日报资料图 郑家雄 郑志波


责任编辑:马骁潇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被笑气摧毁的富二代:“毒瘾”太可怕
  • 割包皮被宰,“临时加项”不能想加就加
  • 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决策失误
  • Noon Story:签到“奇迹暖暖”的550天
  • 八月观影指南:不让你看哪怕一部烂片
  • 为什么男人总会觉得别人的妻子更好?
  • 川北小西藏,正是炎夏避暑好去处(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