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深化巡视的持久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好工作创新,推动巡视内容、方式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积极适应形势任务需要,在巡视定位、巡视目标、巡视范围、组织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和巡视制度、成果运用、责任体系、工作格局等方面实现了“十大创新”,极大增强了巡视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全覆盖、发挥标本兼治作用提供了不竭动力。
加快全覆盖步伐,确保党内监督无死角无禁区
巡视全覆盖是硬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面对270多个中央巡视对象、8000多个省区市巡视对象,按照过去的常规方法,不可能在一届5年内把所有对象巡视一遍。形势决定任务,也决定工作的方针和方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从中央第三轮巡视“小试牛刀”,到中央第五轮巡视起全面推开,专项巡视成为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的“新常态”。与常规巡视相比,专项巡视更加机动灵活,各轮次巡视时间缩短一半,任务量增加一倍,大幅提升了巡视效率。与此同时,巡视工作通过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将中央巡视组增加至13个,后又增加至15个,为完成全覆盖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同领域、同行业特点相近、业务相关、风险点和存在问题类似,党中央创新实施“板块轮动”,探索开展分领域、分行业巡视。中央第六轮巡视首次采用“一托二”方式,每个巡视组巡视两家中央企业,13个组同类同步安排、分批集中汇报;中央第十轮巡视起,进一步实行“一托三”,每个巡视组巡视3家单位。12轮中央巡视中,采用“一托二”“一托三”巡视的部门、单位达201家,完成任务数倍增。
在推进中央巡视全覆盖进程中,党中央不断加强对省区市和中央单位巡视、市县巡察工作的领导,构建“上下联动、全党一盘棋”的巡视工作格局。伴随着一项项创新方式的提出与运用,巡视巡察整体谋划、一体推进效果不断增强,上下联动扫除监督盲区作用日益彰显,保证了中央和省区市一届任期内对所有巡视对象进行“全面扫描”,推动中央单位巡视工作规范发展,带动市县巡察工作延伸发展,以实际行动兑现“党内监督无禁区”的庄严承诺。
提高发现问题能力,形成有力持久震慑
发现问题是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发挥利剑利器作用的关键一环。着眼更好发现问题、形成震慑,5年来巡视工作理念和举措不断创新发展。
十八届中央首轮巡视就打破既有模式,实行“三个不固定”、一次一授权,切断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和默契,保证了真巡视、真发现问题。同时,不断整合资源、充实力量,从纪检、组织、审计等各方面抽调干部,十八大以来仅中央巡视组就抽调20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巡视专业能力、工作效率和监督实效。
坚持“带题不定题、巡中来选题”,巡视前做好“功课”、备足“弹药”,成为巡视工作规定动作,为找准问题打牢了基础。巡视过程中,无论是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通过“点穴式”“巡查式”“回访式”“机动式”精准把脉,还是开展政治常识测试,查阅党组织会议记录、领导干部档案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都是对巡视方法的探索创新,发现了一批以前发现不了或者被忽视的问题。正是通过严肃认真核查干部档案,从而挖出了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卢恩光的年龄、党龄、身份、学历、经历全部造假问题。
在准确发现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巡视工作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查找共性问题,点面结合分析体制机制原因,以小见大提出意见建议,及时为深化改革提供问题导向和重要参考。随着巡视定位经历“三次深化”,政治定位越来越精准,目标任务越来越清晰,抓住了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巡视标本兼治作用日益强化。
不断释放强烈信号,彰显党内监督韧劲
巡视发现问题,整改解决问题。巡视利剑作用能否真正发挥,关键看整改。巡视工作“双反馈”“双报告”“双公开”,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反馈会议,巡视反馈意见书由被巡视党委(党组)书记签收、立此存照……一项项措施,督促被巡视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扛起责任,抓好整改落实。
对已巡视过的地方或部门,中央明确要求开展“回头看”。从第九轮开始,中央巡视每轮都安排对4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截至目前已向16个省区市杀出“回马枪”。“回头看”本质上是与时俱进的新巡视、围绕政治的再巡视。中央巡视组聚焦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紧盯老问题、发现新问题,16个省区市均有“老虎”被揪出,王珉、杨振超、杨鲁豫、黄兴国、孙政才等人应声落马。
就在十八届中央最后一轮巡视中,中央巡视再出“新招”,对中央网信办等4家中央单位开展“机动式”巡视。充分发挥“小队伍、短平快、游动哨”的灵活优势,“机动式”巡视既做到了精准突破,又出其不意,让心存侥幸的感到震慑常在。
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随着《巡视工作条例》两次修订修改,行之有效的巡视实践创新成果被固化为制度规定,为指导新的巡视实践提供了制度遵循。巡视监督永远在路上,改革创新亦不会止步。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巡视工作必将不断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利剑利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