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说中可怕的“奶头乐”陷阱,是美国人专为中国设下的吗?
人,只会被自己热爱的东西毁掉。
有篇网文,最近两年隔断时间就被翻新热传一阵。它的内容,读起来让人心惊胆战:
建国快70年了,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但在这繁荣昌盛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危机。
什么危机?我们中了一个美国人精心酝酿并经营了20多年的大阴谋,一个叫“奶头乐”的陷阱。
在传说中,这个阴谋的设计者是布热津斯基,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大战略家。他不用一兵一卒,就让十几亿中国人中了圈套,陷在“奶头乐”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说得如此严重,但这个“奶头乐”真那么吓人吗?
可怕的“奶头乐”
刀哥遍查材料,发现这个“奶头乐”比较靠谱儿的来源,是一本名叫《全球化陷阱》的书。
这本书出版的1996年,围绕“全球化”的研究还没现在这么热,谈它负面效应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偏偏是两个不满40岁的的德国《图片报》记者,汉斯-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两人并没什么学术背景,但书一出来,却在全球范围内大卖,一时洛阳纸贵。
书的一个大卖点,是前一年9月,他们在美国旧金山的费尔蒙特大饭店,旁听了一场内部圆桌会议。据说会议高度保密,只邀请了3名媒体记者,他俩就在其中。
在马丁和舒曼的“独家描述”中,这个会议很高大上,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出面组织,出席者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政治家、经济和科技界人物,包括老布什、撒切尔夫人、索罗斯、比尔·盖茨等,有500多人。
大人物聚一起,自然是谈大事:讨论全球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如何引导人类走向21世纪。
说是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都谈,但在两位作者的记述中,与会者一上来就表达了他们共同的担忧,即全球化将导致一个“20:80社会”的到来。
什么是“20:80社会”?简单说,就是在全球化竞争中,只有20%的人最后会赢,分享收益,剩下80%则成为LOSER,在全球化时代被抛下。
出现“20比80”现象,不足以让与会精英们担忧。真正让他们忧心的是:如果那80%的人在挫败与失落中怒了,要造20%人的反,可怎么办?
这时,“奶头乐”理论出场了。布热津斯基,以他一如既往的冷峻和现实主义考量,献上计策:
给那80%的人嘴里塞上“奶头”,灌之以大量娱乐、游戏和其他感官刺激节目或内容,使他们沉浸其中、无暇思考,忘掉现实中的落魄境遇。
英文中,奶头是titty,娱乐是entertainment,布热津斯基的“妙计”,就被称为“tittytainment”,“奶头乐”之意。
在《全球化陷阱》中,两位德国记者对那场会议的描写生动细致,但那些细节,甚至那场会议是否真举行过,再没有任何其他公开材料佐证。
刀哥请教几位学者,都说听说过这种说法,但没见到过那个会议的其他记录,学界也很少有人严肃研究这个“奶头乐”。
中国学者何新曾在2002年3月的《香港商报》上发文,详述1995旧金山的“费尔蒙特饭店会议”,但他所引的出处,也是马丁和舒曼的书。
中国人中了圈套吗
在为数不多的那几篇网文中,“奶头乐”则被说成了国际关系的一种黑色理论:
美国已经用上了这招儿,把它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战略,用以影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保护美国代表的那20%人的利益。
可怕的是,中国看似已经中招了。
作为例证,那些网文回忆,正是在布热津斯基提出“奶头乐”战略的1996年,中国大步迈入流行偶像时代。那之前,国人普遍崇拜革命先烈、钱学森陈景润们,那之后,国人偶像就变成了天王天后、小鲜肉们。
综上所述,“奶头乐”战略大概也是阴谋论的一种,在非正式的场合流传,得不到证实。把流行文化或娱乐,统统装进“奶头乐”的黑色理论,也不严谨。
但“奶头乐”战略提到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对当前大众文化种种乱象的反思和警醒。
大众文化,包括娱乐内容,满足了亿万普通民众浅层次的文化需求,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同时也让人沉迷其中,丧失意志。全民娱乐的国家,是不会有未来的。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大国。
琢磨“奶头乐”的这几天,刀哥每次地铁上下班,都注意观察下身边的人。
多半时候,这边睡眼蒙登的年轻小伙儿在翻“虎扑篮球”,那边妆容精致的美女戴着耳机在玩消消乐,或看新更的《延禧攻略》,另外一些有点社会敏感度的,在浏览新闻APP或公号。只要车厢不剧烈晃动,他们的视线很少离开手机。
这样的场景无处不在,甚至你我自己,也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组成部分。
抖音、快手们你来我往,歌王争霸刚结束又来了好声音,这边《如懿传》一开播,那边《延禧攻略》立改日更。你争我夺,都是抢个“流量”。
流量是啥?就是你我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
这个一个内容无限的时代,有限的只是我们的时间。这话,再深刻不过了。
无处不在的娱乐,在网络时代被进一步放大。那么多综艺节目和网剧更新等着去看,还有什么时间45度角仰望星空,又有多少时间放空自己,安心读本书呢?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文字培养理性思维,视频图像诉诸感性思维。以电视为代表的图像取代文字,标志着感性思维正取代理性思维。
出版《娱乐至死》是1985年,那时光是对着电视,波兹曼就已如此警惕。要是现在,浸身在这个网络长视频、短视频轮番轰炸的年代,不知他会作何感想。他一定以为自己的预言成真了,人类真忘记如何思考了。
1995年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会议”,布热津斯基提出“奶头乐”战略,如果真的存在,也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
20年间,我们没被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喂倒、“奶”倒,却沉溺在自己生产的泛娱乐化环境中,自己把自己“奶头乐”了。
仅是成年人如此,就已让人忧心。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们的世界也在被侵蚀,网络尤其游戏的低龄化情况严重。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上提案,建议推动网游分级。她说,2017年我国手机游戏用户达到5.83亿人,但防沉迷等保障机制一直没跟上。
而且,游戏玩家的门槛越来越低,大量中小学生把网游当成最主要的兴趣爱好。以“王者荣耀”为例,它的玩家中11到20岁青少年的比例竟高达54%。
这也难怪,刀哥不久前发的文章《农村孩子,正成批地被手机游戏废掉》,引起那么多关注。
“被短视频废掉的岂不是更多”“别说农村孩子了,一本大学生都被毁了无数”。。。。。。文末留言中,这样的担忧很多。
更有人直接指出: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一说,正在中国变成现实,其危害绝不亚于鸦片!
让人毛骨悚然的预言
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描述了两种“同样令人毛骨悚然的预言”。
一种是奥威尔在《1984》中提出的,人们将遭受某种外来压迫,被剥夺接触信息的权力,想读书都读不到。
另一种则截然相反。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他们不愿读书,甘愿享受充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
1984年早就过去了,奥威尔式预言终究没有实现,我们没被自己憎恨的东西毁掉。
但赫胥黎式的呢?他说,我们可能因为享乐而失去自由,最后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中非合作论坛开幕前 CNN为中企“改口...
- 【 军事 】 出鞘:日本是否会跟随中国脚步建核航...
- 【 财经 】 央财教授:放工薪一马 个税应瞄准富豪
- 【 体育 】 90分钟遭对手绝杀! 女足0-1日本摘银牌
- 【 娱乐 】 李晨被摘婚戒分手范冰冰?郑恺这样回...
- 【 科技 】 金立资金链危机追踪:供应商陷入寒冬
- 【 教育 】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绩考核指标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