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春走基层】经济日报记者讲述2019新春走基层采访背后的故事

【新春走基层】经济日报记者讲述2019新春走基层采访背后的故事
2019年02月20日 07:39 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经济日报记者讲述2019新春走基层采访背后的故事

  体验经济“大体检”之不易

普查员在上海段和段(重庆)律师事务所现场登记时,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林火灿(左二)采访。

今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中,我跟着重庆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四经普”)的普查员们走街串巷,进楼宇、进社区,体验了一把“四经普”现场登记工作。

好的新闻报道,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查查资料、做做电话采访就能写出来的,而要靠记者的“脚力”跑出来。如果不到基层去、不到经济活动一线去,就很难抓到“活鱼”,更谈不上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

“四经普”需要对占国民经济总量90%以上的二三产业进行普查,需要对全国近90万个普查小区、近9000万个普查对象逐一登记。如果没有跟着普查员一路走访,我可能很难体会国民经济“大体检”的不易,更无法走进普查员的内心深处,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做新闻,光有“脚力”还不够。到基层一线采访,就必须俯下身、沉下心,用心观察、判断、辨别,不断提升敏锐的“眼力”;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脑力”,善于思考,主动拜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为师,让新闻报道更有深度。

近年来,企业跨地区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给经济普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有些企业总部可能在一线城市,但在全国其他省区市有很多产业活动单位,如果这些在一线城市的企业总部在经济普查填报数据时,没有把他们在外省份的产业活动数据包括进来,那在分省份核算时,数据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遗漏。这既是“四经普”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在采访中发现这一问题后,通过采访统计局官员,对问题作出了回应和解释。

好的经济新闻报道,离不开好的“笔力”支撑。在报道中,为了让读者看得懂、愿意看,我尽量减少抽象说理,努力通过描述鲜活案例,描述被采访对象真情实感,使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例如,我们重点报道了普查员王佳和陈昆的故事,唤起读者和普查对象的共鸣,呼吁各界对经济普查工作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

要采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支撑,丝毫没有捷径可走。2019年,我将继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微视频传递大幸福

二月三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杜秀萍(左一)在河北海兴县苏基镇张常丰村,采访该村第一书记张巍婷(右二)。

新春佳节,是团圆、收获与展望的时刻。如何鲜活生动地展现群众的幸福时光?这次新春走基层,记者通过融合文字、照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元素的微视频,串联起一个个温暖故事、一张张动人表情,对基层故事尝试进行了创新性表达。

“我觉得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1月30日,记者在北京南站采访到89岁的曹揆美奶奶,她正候车回老家——上海青浦区练塘镇。提起家乡,她饱含深情,还唱起自创歌曲《我的故乡》,开心得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回家过年喽,过一个新年!”记者拍摄记录了这一温暖感人的画面。视频剪辑发布后,拨动数十万网友的心弦,他们纷纷点赞留言,“对家乡的满满深情”“感动哭了”“祝老奶奶健康平安”。

春运承载着中国人厚重的思乡情怀,反映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记者和同事们在车站拍摄了数十个家庭的喜悦表情,并将一声声“回家过年”串联成集,制作了微视频《回家过年》,以微视角展现了春运所蕴含的家国情、中国梦。

盘点收获,列出计划,春节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报纸“新春走基层·说说我的幸福感”一栏,报道了脱贫一线干部、困难群众、快递小哥等人的美好生活与新年愿望。记者将相关视频、图片素材串联制作成微视频《听,幸福的声音!》,其中辽宁抚顺东华园社区陈玉芳一家来北京看升国旗的愿望,与四川凉山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女儿《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歌声,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和交融,生动展现了充盈基层群众心中的满满幸福感和获得感。

对于记者来说,新春走基层的全媒体实践是宝贵的历练机会。通过创新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形式,不仅让基层新故事、新变化呈现得更加生动,记者自身的全媒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新的一年,记者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奔跑,勇敢追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杜秀萍)

  在基层发现平凡的感动

春运报道是每年各家媒体的“重头戏”,也是新春走基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运期间,在数亿人跨越南北,日夜兼程,只为回家团圆时,有大量的货车司机奔忙在公路上,他们放弃春节回家团圆的机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年货送到每一个城市,保障千家万户节日期间的物资充足供应,满足百姓节日期间的消费需求。

春节前,河北迎来了一轮降温,天寒地冻。记者见到46岁的卡车司机欧尔基时,他正在河北霸州等着装红薯送往乌鲁木齐。为了不耽误出车,原本感冒不舒服的他,前一天还特意跑去诊所输液治疗。从霸州到乌鲁木齐总计3000多公里,他自己开车来回跑一趟至少要6天时间,今年春节就要在车上过了。

欧师傅的儿子读大二,知道父亲要跑新疆,也从家赶来陪着父亲出车。“他实在是太辛苦了,身体又不好,能多一个人帮忙总能好些。我爸一个人在外面感觉心里难受,我陪在身边会舒服点。”平时话并不多的儿子对记者说出了埋在心里的话。开始装车了,欧师傅也没歇着,帮着一起装车、盖草帘、盖棉被、盖防雨布,3个小时下来,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晚上11点欧师傅要出发了,他要赶在春节前把红薯送到新疆人民的餐桌上。

每年春运,不仅是人流的高峰,也是货流的高峰。像欧尔基这样,春节阖家团圆之时还奔忙在公路上的货车司机还有千千万。因为有他们,全国春运期间的物资流通才得以保障。因为有他们,千家万户欢声笑语的团圆饭桌上才得以尝遍南北美味。

作为一名连续7年参加新春走基层和春运采访报道的记者,深切感受到,只有在基层才能摸到社会最真实的脉搏,而平凡的人生里往往透露着朴实的伟大。记者要做的,就是把平常而又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轶辰)

  采访中的“鼠”和“鸡”

二月四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金虎(左一)采访旷工刘合祥一家。

刘合祥、刘同建、刘志鑫祖孙三代同为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矿工,长期以来,由于煤炭开采的特殊性,加班打连勤、一天三班倒、两头不见太阳、不间断作业是多年不变的习惯。为此,祖孙三代多年来从未有在大年三十这天一起吃团圆饭的经历。

在枣矿集团推行智能化开采,在全国率先取消了采掘夜班生产的背景下,这一家三代人今年终于可以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了。这件事恰恰展现了中国煤炭工业的迅猛发展。1月30日,记者先期去了一趟刘合祥老人家,并拍摄了部分照片和视频。

记者随后通过电话跟这家人沟通得知,大年三十这天,他们一早就要准备年夜饭,为了不遗漏新闻素材,2月4日早晨5点多钟记者就起床出发,从济南西站乘坐最早一班开往枣庄的高铁,还专程给这家人捎去了一副春联。

辗转来到了枣庄市薛城区海河花园老人的住处,跟这家人再一聊,不经意间又“捉”到“老鼠”和“鸡”的故事。据刘合祥老人介绍,过去,在井下,老鼠经常会偷吃矿工挂在柱子上的饭菜,矿工不但不恼,反而还会专门给老鼠留点饭菜。因为那时候井下基本没安全监控措施,一旦有类似冲击地压之类的异常情况,老鼠就会倾巢出动,成了矿工们的安全“预报员”。已是山东能源枣矿新安煤业公司通防科气体检测员的刘同建在一旁打趣道,他上班时,“老鼠情报员”早就“下岗”了,遍布井下的一个个安全检测仪,实时传递工作面的甲烷、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通风量等数据,成为矿工安全的千里眼、顺风耳。

刘同建说,刘志鑫最爱吃他炒的菜,尤其是自己的拿手菜“枣庄辣子鸡”。可是往年的大年三十这天,刘同建要值班,儿子从来没有在这天吃上一口他炒的菜。系着围裙的刘同建从厨房端着热气腾腾的辣子鸡刚出来,还没等盘子放到桌子上,刘志鑫就用手捏起一块鸡肉塞进嘴里:“平时,我就爱吃爸爸炒的菜,这感觉特别棒!”

两脚踩泥得活鱼,更捉到“老鼠”和“鸡”。这两个细节,都转化成了这篇报道的重要素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

  新春走基层常走常新

二月三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代玲(左)在西藏曲水县三有村采访脱贫致富典型普琼一家。

驻藏8年,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感触最深。在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传统纸媒记者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新春走基层的报道中我们要不断守正创新,不仅要挖掘欢度新春的故事,更要有用户意识,做到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宣传工作就要在哪里。这就要求新春走基层的报道不仅要有设计,更要有深入基层、深度挖掘、深度思考与深入写作的能力,是对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大检验。

2月3日是藏历新年的古突之夜,是万家团圆除旧迎新的日子。为了做好古突之夜藏族群众欢度节日、祈盼新年的报道,我提前联系采访点并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如今,西藏正大步迈进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需要发掘西藏普通民众中脱贫致富的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给仍在脱贫道路上的群众打气、鼓劲。

采访对象确定后,2月1日上午10点,我驱车80公里来到曲水县三有村踩点,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如吉的帮助下与普琼一家进行了深入沟通,详细了解他家的脱贫故事,为进一步完善报道策划和直播做准备。

2月3日下午3点我再次来到三有村,与驻村工作队成员进行了交流,从不同角度了解三有村。我还早早来到普琼家对节日仪式进行了了解,并实时在经济日报的直播平台上发送最新动态,为报社新媒体供稿。直到晚上9点半才完成工作,在三有村漫天烟花照耀下,一个人驱车80公里踏上雪域高原的夜路回家。

回到家后已经接近深夜11点,我继续将未整理完的照片、直播素材上传,与后方对接后续工作。感谢采访、编辑各环节每一位同事的帮助与支持,才使得稿件质量上得到提升,呈现上也更加丰富。一篇稿件从采访到刊出集聚了经济日报人的辛勤付出。

新春走基层是一条常走常新的路,也是一条锤炼、提升自己的路。在这条路上,我感受到伟大祖国的蓬勃动力、年轻活力,感受到中央治藏方略在雪域高原变为真抓实干的生动实践,感受到雪域儿女在祖国大家庭里感恩幸福生活、追逐幸福生活的坚定步伐。这是一条走了很多遍却百走不厌的路,我愿意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代 玲)

  “认真”的人们最美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瑾(左)和福州的林占起夫妇参观治理后的茶园河。

今年春节,记者时隔两年再次来到福建,从福州至武夷山的一路采访中,感受到福建的生态环境更美,百姓生活更幸福,日子更有奔头。

在福州,91岁的林占起老人一边和记者聊晋安河水改善带来的美好生活,一边用拐杖将路边的落叶推成一堆。对于自己重孙淘气地将树叶扔进河水里,老人当即制止。

老人解释说,尽管现在每天都有环卫人员专门来收拾落叶和垃圾,但河水治理真不容易,每个人都要爱惜。林占起老人的“认真”,反映出百姓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和珍惜,他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地感染着身边人。

在武夷山,这个几乎家家做茶的地方,星村的杨文春只是其中的一位普通茶农。质朴的他本着不能破坏环境、要做良心茶的理念,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十几年来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双乳峰后自家的茶园。“守得云开见月明”,“认真”的杨文春今年即将迎来自家茶园入选有机茶园试点。

同样做茶的黄圣亮,“功成名就”用在他身上并不为过。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技艺传承人,黄圣亮已然拥有不错的家底。每年制茶季,他都要熬上几个通宵,确保自家出品的每一款茶,都由自己亲自监制,确保每一款茶都达到高标准,如果达不到,就坚决不做不卖。在做茶之外,作为传承人的他,对于岩茶的未来也格外“认真”。如何更好地完善制茶技艺,如何将古法手艺传承下去,如何做好传承与创新种种问题,都让黄圣亮觉得自己任重道远。

一路走来,看着这些“认真”的人,记者深深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认真奋斗的人们最美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瑾)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