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决战脱贫 共赴小康

  原标题:决战脱贫 共赴小康

  樱桃红了。

  绣娘增收。

  牧民分红。

  土豆丰收。(栾雨嘉 李娜 罗连军 张地委 摄)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化兜底保障。搞好脱贫攻坚普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2020年春天,省政府发布公告,经专项评估检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17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至此,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如春雷响彻高原大地。

  这是青海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的一份优异成绩单:通过集中攻坚,履行退出程序,今年17个县(区)顺利退出,意味着青海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彰显出我省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进展。

  这是脱贫攻坚的一项生动实践——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贫困面貌发生巨变。初夏时节,万物勃兴,牧区一幢幢易地搬迁住房鳞次栉比,产业园区里牧民放下牧鞭当上产业工人,生态扶贫让昔日的“放羊娃”成为生态管护员,月月都有固定工资,就业扶贫造就更多增收饭碗,为贫困户带去致富希望……

  用“两手硬”保障“两手赢”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我们村有36户在外地从事拉面生意,受疫情影响,36户中的大部分已经回来,没有了收入来源,还要支付外地拉面馆的租金,这部分群众是我最放不下心的。”赴京开两会前,全国人大代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又一次走访入户,征询村民的建议和想法。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村里带来了新挑战。“用‘两手硬’保障‘两手赢’!”马乙四夫说,疫情发生后,全县干部创新工作方式,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开启双线作战。“通过就近就业、挖虫草、鼓励开办农家乐等方式让他们暂时渡过难关。”

  作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想的不仅仅是眼前,在他的心里,村里的小康路还有更长远的规划。

  “从一碗饭做起。”马乙四夫说,红光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但每次来观摩、学习的人只能停留一两个小时,没办法留住更多的游客。为了打破这种困境,他计划深度挖掘村里的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文化和具有撒拉族特色农家院相结合的模式,推出“红光村撒拉人家”农家院,在发展红色旅游和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帮助村里有开办餐饮经验的村民家庭开办农家院,让旅游观光、观摩学习的游客能多停留一会,哪怕只是吃一碗饭,让村民增加收入,让红光村巩固好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添一把力。

  “保饭碗、稳饭碗,努力降低疫情对贫困群众生活影响。”疫情面前,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实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成效经得住全方位检验。强化“补针点睛”各项举措,针对短板,下足“绣花”功夫,引导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巩固好脱贫成果,实现各项工作互促共进。

  打赢攻坚战共赴小康梦

  20岁出头的达尔旦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加果村,他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年初,他来到县城,经前期培训,成了一名“玛多外卖”小哥,每天在手机上抢单、送餐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工作有一个多月了,平均每天能抢到20单左右,每单5元,一个月下来至少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我非常喜欢这个职业,我也会更加努力!”达尔旦面露微笑。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玛多县城,街道上随时都能看见身着黄色外套的“玛多外卖”小哥,骑着电动摩托车活跃在县城的街道和社区,这一新生“职业”不仅为群众带去了一份方便,也提供了一个增收就业的好机会。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如今,在我省像达尔旦一样,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实现就业创业的人不在少数。2019年,我省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7万人次,转移就业1.33万人。海东市组织开展“西货东运”“东客西游”系列活动,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拉面经济”成为全省亮丽名片。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过去一年,全省贫困地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9年底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69%、96.87%、90.31%,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9.95、3.85、10.31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25个县(行委)各项教育发展指标达到脱贫要求,实现脱贫摘帽,如期完成了年度教育脱贫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的未来……”全国人大代表、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摘录到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

  “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耕耘28年的基层代表,孔庆菊对教育上的事情格外关注和上心。

  “目前,门源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4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2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66%。”孔庆菊和记者分享了一组门源县中小学的入学率,她说,入学率的提高离不开全县教育系统推行的“143”工作法,即“一个体系”全覆盖资助,确保贫困学生不差一人,“四个到位”全方位尽职,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三个措施”全力补短板,确保扶贫实效稳步提升。

  摘帽之后促巩固谋振兴

  脱贫攻坚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据了解,2016年以来我省已累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328.9亿元。尤其是2019年共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2.38亿元,较上年增长27.88%。其中,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26.39亿元,增长81.68%,增幅为历年最高。

  真金白银换来的是民生短板基本补齐。截至去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住院自费比例控制在10%以内;“十三五”期间5.2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和20万户农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30.14万名贫困群众安全饮水得到巩固提升;行政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运、管水平全面提升,贫困群众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海西州是我省首个摘帽清零地区,摘帽之后,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有效措施,打出了一整套精准脱贫‘组合拳’,巩固提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政协委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副市长金花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要做到政策执行不断档、建立防返贫机制、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

  聚焦青海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代表委员表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奋力冲刺时不我待,务必绷紧弦、加把劲,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孙海玲)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