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采访名单时,我显得很兴奋,这不仅仅因为她是在这次WPSC2001中为数不多的提交论文的学生,更因为在名单上她的备注栏里写着她的就读学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她应该是一名很优秀的中国籍留学生。可惜,只知道她下榻在同济的专家楼。还在想是用带闽味的普通话还是用蹩脚的英语与她交流,便拨打了114,转了几个电话,便与她连上了线。
规划差异:上海VS北京
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后的卢端芳,在北京工作两年后,便考进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攻读博士,主修建筑,辅修城市规划和人类学。1996年便去美国留学的她,仍然保留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这让我十分的讶异与羡慕。虽然只有一年一次的回国探亲的她,对北京的认识仍然是相当的熟悉与了解。在说到上海与北京的规划差异时,“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那应该是十年前,有来过上海,来过同济,不过印象已不是太深了,但是上海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而且很多人也是这样说的。现在的上海与印象中的上海好象很不一样。不过,我听说上海单位住宅大部分是统一修建,在这一点规划我个人觉得比北京好。”
WPSC2001:论文VS时间
“听说WPSC2001在同济大学的召开,很偶然。因为是一位同学用E-mail告诉我的。在国外只要一有学术交流,很多院校都会通知你的。”
“在首届WPSC2001上,能提交并且宣读自己的论文是一件很激动的事。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资料,去撰写,去分析,去推证……论文的主题是关于探究单位空间形势。美国与其它国家在单位空间上的规划很不一样,用专业的话来形容它就是‘围墙区域强’。”
规划理念:国内VS 国外
“国外与国内的规划理念,显然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因为城市规划是与城市的经济政治发展息息相关,城市规划不可能只是一个规划师的创意,而且国内与国外在专业知识结构上也不太一样,而且在具体实施上也是不同的。城市规划师必须在给定的条件进行规划。”
“比如说,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是一块块资本化,工人分压比国内强很多,通俗的说就是一块地、一块地的用途相当具体,单一。工人空间分区比国内强,不象国内一个大院内就什么都有,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区化很显著。”
教学制度:美国VS中国
“在中国院校,一进入大学之后,便把专业分得很明朗。在这点上,与美国有很大的区别,在美国本科生前两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基础课很多,面也很宽,涉及很多人文、社会、管理等学科,而且在美国院校内,大学生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因为美国很多大学生上大学的费用都是自己贷款来的,所以大多数人都很珍惜这种机会。”
留学态度:好工作VS阔眼界
“有很多人留学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找一份好的稳定的工作,一出国便跳到一些很热门的专业,比如IT类等,但我觉得那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
“我认为留学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更应该多看,多学。特别是建筑规划这种专业就应该多走多看,我去过了很多欧洲国家,还有加拿大等等,去感受那里的建筑理念。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尽可能学……”
“在美国,大学里为学生学习提供很广阔的空间,像在我们学校Doctor Program中,本专业的学分并不多,这就要求你要多学习,我就辅修了七八个专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开阔眼界,多学一些人文学科,多与人交流,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能增进了解也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