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清苑哈哈腔剧团:在困境中求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9:59 河北日报

  2003年年底,记者采访了清苑哈哈腔剧团。当时,记者被这群为了哈哈腔艺术而苦苦坚守、并对未来充满希冀的艺人深深感动。两年过去了,清苑哈哈腔剧团的生存状况如何?记者日前了解到,该团依然没有摆脱困境,依然在为生存苦苦挣扎,哈哈腔这一流传了300多年的艺术剧种依然在失传的边缘上徘徊。

  哈哈腔原是北方的民间小调,后来逐步演变成戏曲形式。明末清初时在山东、天津

及我省的沧州、保定一带十分流行,是北方很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解放前各种民间演出团体一直散落在乡村,上世纪五十年代,清苑县成立了哈哈腔剧团,一直到八十年代,演出都很火爆,当时团里有演员和工作人员七八十人,能演出大量的传统保留剧目,《下河东》、《马娘娘》等一批剧目在当时很有影响,反映冀中儿女抗战题材的《风雨红杏》等现代剧目也受到广泛好评。剧团先后赴冀东、冀北许多地区以及山东、山西、天津等地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九十年代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哈哈腔走进低谷。1995年,国家指定哈哈腔为重点保留剧种。面对不利局面,清苑哈哈腔剧团利用夏季排练新的剧目,进行业务培训,冬闲和春季、秋后赴各地演出。目前,该团能演出30多个剧目,每年演出300多场。哈哈腔和其它剧种不同的是,它完全来自于民间,少有文人的修饰,唱腔圆润甜美,吐字清晰,内容诙谐幽默,即使没有文化的农民也能完全看得懂。因此,听说有哈哈腔演出的时候,十里八乡的农民群众都赶着前去观看。2004年7月,清苑哈哈腔剧团新排大型古装剧《审诰命》在县礼堂首演,慕名而来的观众竟超过1000人。

  市场萎缩、经费紧张、人员断层是清苑哈哈腔剧团面临的最大困难。剧团团长王兰荣介绍说,剧团经济上确实困难,近几年一直在保定的农村跑,一场戏多的时候收入1000多元,少的时候才几百块钱,一般一天三场,一年演300多场,收入也就是十五六万,但40多号人的剧团光排练新戏就得花几十万元!虽然政府每年支持几万元的补贴,但仍很困难,现在还用着的一些戏服都是文革时期置办的。一套新的龙袍要两三千元钱,剧团根本买不起。演员的工资都是发半年的,有的演员一个月才发150元钱。

  哈哈腔属于小剧种,加上收入较少,现在学哈哈腔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乐师们大部分都50多岁了,人员马上就要断档。剧团目前40多名演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团里有6个年轻人,两个是刚从外面打工回到剧团的。今年20岁的吴娜是2000年从哈哈腔艺校分配过来的。她介绍说,以前全团有10多名同班同学,现在只剩4个了。由于工资太低都去了其他剧团或者从事了别的行业,大家也不愿意这样,可没有办法。吴娜也曾经离开过剧团,后在王团长的邀请下又回来了。

  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但哈哈腔剧团一直在坚持演出,在为生存奋斗。每年演出300多场,这样的成绩是许多艺术院团望尘莫及的,这种顽强的奋斗精神尤其让人敬佩!清苑县文体局局长郑建国说,为保护这个濒危剧种,清苑县成立了哈哈腔剧种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抢救保护基金,并积极探索文企“联姻”的扶助机制,确立了“排新戏、出精品、以戏养团”的方案,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在各乡村、城区为剧团增加演出场次,每年安排剧团演出约200场,并利用县电视台《艺苑群英大擂台》专题节目和彩色周末、联欢晚会等活动,展示其艺术魅力。

  采访时,记者得知哈哈腔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接下来国家会对其进行拨款、抢救,这无疑将给清苑哈哈腔剧团带来无限生机。但记者在这里想提醒的是:只靠国家拨款、抢救,是不可能维持更长时间的,哈哈腔真正的生路还是要走市场。来自于民间的哈哈腔,其市场是存在的,要想生存就必须要想办法从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真正的生路。只有这样,哈哈腔才能自我“造血”,实现真正的自救。

  本报记者 刘成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