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阶层的悲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09:35 新京报 | |||
□书评人 卢德坤 布克奖给了《美丽曲线》,奥斯卡差点给了《断背山》。“同性恋”这个词语愈来愈被当成一个流行词汇,但它依然敏感,无论是认定它是时髦东西的“同人女”们,还是认定同性恋者都该上绞刑架的狂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暗示、揭示、批判、叫嚣,以此为乐,以此作为调节荷尔蒙的一种手段,而有那么一群沉默者,才真正体会到“同性恋”三字的重 如果抛开同性恋这层因素,本书或许可以看成一部“官场小说”,虽然这四个字对这部行文优美、剪裁恰当的小说有点玷污,但是依然可以这么认定。不过我相信大部分中国读者看到书中对真实存在的英国过去式与现在时的政治人物潇洒着墨时,一定会暗暗吃惊———再怎么说,人格权总是有的吧?或许大人物们根本不屑于与一个处于权力底层的小人物计较吧。 一个牛津毕业生尼克,对音乐以及建筑艺术颇有研究,正在撰写着一篇有关亨利·詹姆斯的论文,他最感兴趣的是一种叫“美丽曲线”的东西:“凹凸有致,高低起伏,不知霍加斯可曾描述过这样完美的形象范例———他只选择了竖琴、树枝,宁可描绘骨架而舍弃了活生生的胴体。”或许有人把它看成一种性的象征,但是我更愿意将之比作崎岖之人生,它起伏不平,悲哀欢乐交替,虽然前者占据的时间总比后者多,但是它是活生生的,无论怎么样,活过也算是幸福,生命是优美的。 尼克住在自己暗恋的男同学家里,男主人是保守党议员,女主人看上去宽容大度,另外还有一个有精神病但与男主人公很说得来的女儿———虽然不是很典型,但无疑是一位“同人女”。小说分为三部分,与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男人也有三位,除了那位家世优良的男同学,另外有一名黑人,一位黎巴嫩裔暴发户之子,主人公对一切神秘的,异域的事物兴趣盎然。男同学是他的“床前明月光”,后两位才是他的玫瑰们。与黑人交往,让尼克探知比他更底层的生活状态,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力量,紧紧地拽住他,让他感受生命的低俗与鲜活,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对这一切恐惧起来,这个阶层并非他能完全了解的;而另一位让他感到是另一番乐趣,物质堆出来的快活,挡不住的诱惑。他出入于名流之间,到处游玩,在性与政治之外,还见识了毒品,这三种事物带来的乐趣经常被人联系在一起,好像是感情甚笃的孪生兄弟一般,一个出现了,其他两位也接踵而来,但是疾病却在背后暗地妖娆。尼克再一次失恋,这一次是被放弃。 本来想为本文取名为《中产阶级的悲哀》,作为代表的尼克怎么也无法与底层社会与上流社会真正融合在一起,但是想想却不妥,作为社会砥柱的中产阶级也抛弃了他,一件与他无关的丑闻被媒体披露后,密友出卖他,房东驱逐他,一向温柔的男同学也生气了:“尼克还是坐在那里,托比生气了。没有比这更糟的了,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报纸上登了他的照片,选用的是一张稚气未脱的,他反而念叨着自己与首相的合影,为什么不贴它呢:“他们居然没有拿出他和首相的合影,可是,别的他们(指报社)什么都有:性爱、金钱、权力,这些都是他们需要的,也是吉拉尔德(议员)追逐的……尼克觉得自己的生活顷刻之间就破碎了,好可怕。“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件东西,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诚心接受。“ 我时常感觉生活中有一群人的悲哀,这种悲哀并不为性爱、金钱、权力所影响,我命之为“蝙蝠的悲哀”,它不属于任何阶级,试图表忠心,但总被人视为叛徒,很难找到立足之地,但总是倔强地生存着。用尼克或阿兰·霍林赫斯特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破碎了,好可怕。但属于他自我的仍有一部分非常坚实,也正是凭借这坚实的一部分自我,他又能不仅轻蔑冷眼还能冷静客观地对待正在身上发生的一切。”
《美丽曲线》霍林赫斯特著石定乐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版定价:32.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