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青:镜头记录明长城变迁(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17:24 内蒙古晨报 | ||
十次走长城的吕永青 内蒙古晨报记者 杜晓静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唐捷)“太阳照,长城长,长城雄风万古扬……”然而,在内蒙古和山西接壤处一带的明长城昔日雄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截截残垣断壁。有人认为,长城的破坏史与长城的修造史一样悠久。 吕永青,呼市一位普通的摄影家,曾经先后十次来到内蒙古清水河与山西偏关一带,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近年来长城的历史变迁,也用相机记录了生存在古长城脚下百姓
★十次走长城 记者在吕永青的工作室里看到好多幅大小不同的古长城的照片,这些照片就是他10年来先后10次去长城采风时拍下的照片。吕说,他之所以走长城是对这个没有一件现存文物的历时长度、空间广度和文化深度能与之相比的“世界巨龙”的一种崇敬和深深眷顾。因为长城在中国人的心里,不仅是古代一个伟大的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如果人类还在肆无忌惮地破坏下去,那么将来的子孙后代看到的长城也只能是从中国地图上来找了。因此,保护长城就是保护民族的荣耀。 据史料记载,明长城开始修筑于明洪武二十九年,结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工程历时200多年。明长城庐梁山段位于呼市清水河县与山西省朔州市偏关县、平鲁区的交界处,这段长城雄伟壮观。在当时所建的长城主要是用作军事防御的屏障。 让吕永青感兴趣的还有长城旁的一些古照壁和一些其它古迹,如当地著名的“九孔十八洞”。可是他来到这里后发现原来依存的照壁也已经风雨飘摇,只是照壁上的石块造型和所刻的纹路清晰可见。 ★村民用长城古砖盖房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吕永青第一次来到山西偏关水泉乡一个村子里,他惊讶地看到村里随处有用城墙砖垒起2米多高的砖墙,偶尔还能在老乡家的院子看到用城墙砖铺成的小径。此外,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虽说老乡的住宅很一般,但是有的人家的厕所却是灰砖红瓦。原来老乡用从城墙上挖下来的方砖来垒厕所,让人汗颜。也正因为过去人们肆无忌惮地大拆城墙上的砖建房、大片大片挖城墙上的土当肥料,所以才有了今日的满目疮痍。 ★非法采矿在挖明长城的墙脚 近年来,受利益驱动,不少人在长城周围挖石采矿。据一位曾到过此地采访的同行介绍,在长城周围挖矿的人都是邻近清水河县北堡乡小井梁、尖山子梁、碌碡坪梁和山西省平鲁区阻虎乡亥子峁梁、九墩梁等地的农民。从2002年开始挖矿,刚开始时还是小打小闹,到后来竟然发展到动用大型装载机和挖掘机进行有组织、有承包人的大规模开采。 当地人认为,之所以会发生对长城如此程度的破坏,根源就在于清水河县境内一些小型硅铁厂。硅铁厂又是招商引资项目,硅铁厂的生产必然需要矿石,而最好的矿石又分布在清水河县与山西省朔州市偏关县、平鲁区的交界处的长城沿线,因此采不采矿、制止不制止,本身对清水河有关部门来说就是一对矛盾。况且,涉及部门颇多,部门利益又难于平衡,多头管理、以罚代管等现象也客观存在。 ★用文化牌盘活旅游资源 吕永青认为,这里什么也不缺,就缺能人、缺思路。首先要进行文物保护和维修。其实,清水河县境内150公里长的明代长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去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把清水河明代长城作为重点维修项目,决定投资780万元修复北堡乡口子上村明代长城6公里。而这种投资维修,对清水河县今后的旅游事业必然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在吕永青眼里,他之所以10次来这里采风,最主要的是因为这里有非常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一个村里,有人给他讲了一件新鲜事。在前几年,有人从长城上拆下几块砖,上面清晰的留有人的手印,只是这种手印比现在正常人的手要大得多。还有农民在农田里耕地时,耕出了死人骨头,但是这些骨头也比现在人的骨头大。这些对于考古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另外,这里的民间文化别有韵味。只要你走进任意一家,总能看到有一些刺绣的美丽图案映入眼帘。无论是门帘还是电视机苫布、鞋垫,都融入了心灵手巧的农家女子的智慧。她们能用一根简单的绣花针绣出各种各样的绣品。 也许是神秘的长城的诱惑,或许是对中国乡村风土人情的一种好奇,这几年每年都有各种肤色的老外来这里游玩和考察。他们来亲眼目睹中国长城究竟有多伟大壮观,但是来了后看到今日的明长城如此沧桑,也不禁发问:“为何不保护,将其破坏成这样?” 吕永青认为,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长城脚下的人们也应该觉醒了,到底是靠天吃饭还是靠文化旅游资源致富,是人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