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七夕应融入更多文化内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8:55 北京日报

  前天,是七夕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的第一次亮相。但无论把它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比,还是和圣瓦伦丁(情人节)等洋节相比,这个节日的氛围都太淡了点儿。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北京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崔普权介绍,在老北京民俗中,女孩子们在这一天有很多事情要做。小一点儿的孩子会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故事讲

完了,乖孩子凝神静听天河上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孩子们还会在这天的下午喂喜鹊,吃饱了好飞上天去搭鹊桥。还有用指甲花染指甲、玩儿七巧板等等。少女会在这天展示自己的女工,把亲手制作的荷包、鞋垫等送给亲友、爱人。妇女们则通过“丢针”(把一碗清水放在阳光下,再将针放在水面上,细看碗底的水影,以针影的形状占卜妇女们的巧拙)向织女祈求灵巧。夫妻可以外出游玩,喝荷叶莲子粥或买五种豆子求子等等。如今,这些式样繁多,适合各年龄段女性的活动已几乎在京城绝迹。除了湖广会馆重又上演了绝技40年的评剧《天河配》外,只看到京城一些商家借用西方情人节的载体—玫瑰来招徕顾客。

  一个历史悠久、美丽浪漫的节日为何过起来如此乏味?生活方式的改变,象征性物化载体的缺乏,“炒作”的严重不足都是原因。崔普权说:“与端午、中秋等节日不同,七夕并没有象征性的物化载体。红豆、荷包、如意,到底哪一个是这个节日的馈赠佳品尚在争论中。”消费时代里,一个没有典型消费品的节日显然不够有吸引力。而亲手制作女工送爱人的传统,由于当代女性的拙于女工也无法传承下去。再看炒作攻势,媒体对七夕里该做些什么含糊其辞。圣瓦伦丁节里异常活跃的影院、商场、酒吧等,显然还没有挖掘出七夕的卖点。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提醒,让七夕火爆不是将它变成“吃喝玩乐”,变成“消遣”,变成“娱乐”,毕竟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靠一代代来传承。

  今年恰逢37年难得一见的“闰七月”,也就有了“闰七夕”。人们有机会在8月30日再过一次七夕节。看看流传甚广的七夕节祝福短信吧,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找快乐的愿望,让每个有“炒作点”的节日都火爆起来。人们渴望在一年中过更多丰富有趣的节日,借以联络感情、放松身心。市民协主席赵书说:“2008年,七夕节恰好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让中外宾客在奥运盛会前亲身感受这样美丽的节日,是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大好机会。”RJ188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