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马克西姆:面孔“偶像”,观念“古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11:00 光明网

  虽与“跨界”钢琴帅哥同名,中提琴家马克西姆却是个鄙视“跨界”捞钱的老实人。本报记者周晓东摄

  昨晚,当今“全球最富个性的中提琴家之一”、28岁的乌克兰裔中提琴家马克西姆·里萨诺夫再次挥弓,与小提琴大腕杜梅合作,联袂比利时瓦隆皇家乐团,上演了一晚的莫扎特作品专场。10月19日,他曾在北京音乐厅与米沙·梅斯基和32岁的小提琴家拉什林献演

了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在中国的首次亮相就技惊四座。难怪当今伟大的中提琴演奏家巴什梅曾惊呼:“我的对手降临了”——这个“对手”是首次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乌克兰裔中提琴家马克西姆·里萨诺夫。

  不靠脸蛋

  “偶像”抢戏“大腕”梅斯基

  10月19日,拥有“偶像”面孔的马克西姆,令四度访京的大提琴“大腕”米沙·梅斯基在北京音乐厅的台上失去了“绝对主角”的地位——不是用相貌,而是靠实力!在近一个半小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中,米沙、28岁的马克西姆与32岁的小提琴家拉什林持续与“卡农”过招,起承转合之间,三位的默契程度不断受到考验。在“炫技”的拉什林和“华贵”的米沙之间,马克西姆弓下醇厚的中提琴音色和一副“偶像派”的面孔令人格外留神。

  跟小提琴“大腕”克莱默、文格洛夫、穆洛娃经常合作的马克西姆,和米沙的合作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最初他跟拉什林去梅斯基家里排练了整整三天,三人几乎一句话都没说过,只是闷头配合,后来到日本继续排练,也是不说话。演完了这部令艺术家在台上一有空就擦汗的庞大曲目,10月23日马克西姆还有一场和小提琴大师杜梅的合作。在攻克这下一道“题目”前,小伙子“偷闲”一天,白天爬两小时长城,晚上去“鸭王”尝美味。在吵嚷的饭馆里,他跟本报记者谈同样“可餐”的音乐。

  大胆选择

  “中提琴是最美妙的乐器”

  中国有一股“习琴热”,大家选的都是钢琴;而马克西姆从小就觉得“中提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乐器”,以至于他把这种富于歌唱性的乐器视为自己的孩子。他现在用的琴,是一位匿名者提供的,制成于1780年。而对于同样来自18世纪的巴赫,马克西姆坦言“其实很难理解”。实际上确实如此,世界级大师如罗斯特洛波维奇,几乎步入老年了才敢录巴赫的“六首无伴奏”;中国的大师如傅聪,干脆以“高山仰止”为理由断了诠释大师的念头。

  但是,“大胆”的马克西姆认为,生命中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理解之下的巴赫。在英国的10年,马克西姆摈弃了在莫斯科习得的“俄罗斯学派”保守奏法,而从英式观念中找到启发:“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都需要有即兴的能力,演奏巴赫关键是要有自由的意识。”另一方面,英国虽令马克西姆感到存在着深厚的古典音乐传统,但人们去音乐厅通常只为了“体现品位”。恰是这种人们不愿放弃的“体面”,却讽刺地保持了古典音乐的市场。

  倾诉遗憾

  “中提琴迷失了方向”

  已经在乐坛站稳了脚跟的马克西姆仍乐于迎接各种比赛,他也屡战屡胜,最近的一次是夺得去年底的“日内瓦国际大赛”头筹。马克西姆作为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著名音乐节上,还开始尝试指挥的行当。除了有“最富个性的当代中提琴家之一”之誉,他还致力推广现代音乐。在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几乎没有一部专门写给中提琴的协奏曲,“中提琴迷失了方向”,马克西姆说。20世纪这个缺憾有所弥补,他便感到自己有责任去传播这些创作。他的见解是,去听亨德米特、堪什里(Kanchely)这些作曲家的作品,“都是感情丰富又简约的曲子,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其实会很来劲。”

  ■清高个性

  拒绝“跨界”不赞同郎朗

  长有一副偶像派面孔的马克西姆跟一位前几年当红的“跨界”钢琴“帅哥”同名。但是这位马克西姆表明要跟“跨界”划清界限。5年前他曾跟陈美的母亲一起组过乐队,但不久就自行打住:他不喜欢随便拿一首古典音乐加上电声和节奏,捣弄纯粹形式的东西。

  对于同样春风得意的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马克西姆也有不同看法。“艺术家有一种必要的素质,就是要注意和商业化保持距离。适当地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是好,但有些人越走越远,利欲熏心,不再专注于音乐,而不停地接容易捞钱的‘跨界’活儿了。“马克西姆也曾跟”古典辣妹“组合里的两个成员合作过室内乐,”但她们后来完全被所谓的成功冲昏头了——她们没有想过,‘跨界’流行的生命很短暂,过气就过气了,之后再不可能回到严肃音乐的路上。“

  采写本报记者 张璐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