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酒厂的艺术梦想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15:00 青年周末
来自酒厂的艺术梦想报告
尹在甲在镜头前风趣的一面

来自酒厂的艺术梦想报告
老照片里全是酒厂的回忆

来自酒厂的艺术梦想报告
北京胶印厂

来自酒厂的艺术梦想报告
宣传广告

  这里是酒厂,不是什么别的地方

  这里只为艺术家服务

  酒厂艺术园坐落于北京朝阳区安外北苑北湖渠,东连望京,西接亚运村,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自2005年5月筹建以来,已经有“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表画廊”、“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食堂空间”、“云天影像空间”等111家艺术机构陆续迁入。

  一直以来,酒厂都是以第二个798艺术区的名号存在着,它们同样是老工厂的出身,现在也同样被当成艺术区的改造典型。但如果你肯自己挪动两腿去看看,就会发现这个只有798艺术区三分之一大的地方,跟我们旧有印象中那些光鲜靓丽的艺术区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它安静、低调、封闭,对待游客时甚至有点显得排外,怎么看都不像光鲜靓丽的798那样讨人喜欢。也正因为此,这里才是酒厂而不是什么别的地方,这里的人说,这里不像798,是件最好的事情。

  酒厂艺术园是“今天”,它坐落在“明天”的繁华和“昨天”的简陋之间——往东是大望京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往西则是看起来被城市背弃的简陋平房区,过去的它已经在这里不动声色了很多年。但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它却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酒厂生产的高峰期,这里就成为了朝阳区酿酒厂的厂区,北京市民餐桌上的白酒每年有三万五千吨都是从这个厂区流出去的。自2005年5月筹建艺术园以来,空出来的厂房就陆续租给了艺术家,当时这里的租金是每天每平方米9毛钱,远远低于相距不远的798高达3元的租金。于是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入驻进来,还有众多正在摩拳擦掌地来北京做买卖的国际画廊。现在随着上百家艺术单位的陆续入驻,这片老厂区有了一个新名字:酒厂国际艺术园。

  和北京其他那些工厂改造的文化园区相比,酒厂算是规模偏小的一个。1条不足1公里长的主路把它贯穿,园区里清晰划分的纵横通道保证了每个到访者一定不会迷路。路边还摆放着没来得及撤走的酿酒机器和底座上还清楚刻着“二锅头”字样的质检员雕塑,成了这里过去30年历史的最佳标注。

  一直以来,酒厂都是以第二个798艺术区的名号存在着,它们同样是老工厂的出身,现在也同样被当成艺术区的改造典型。但如果你肯自己挪动两腿去看看,就会发现这个只有798艺术区三分之一大的地方,跟我们旧有印象中那些光鲜靓丽的艺术区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它安静、低调、封闭,对待游客时甚至有点显得排外。酒厂的管理人员告诉我,酒厂的经营计划是不为公众,不为商业,只为艺术家服务的,这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是仔细想想,却又让人觉得像是一个艺术园区经营的正道,也正因为此,这里才是酒厂而不是什么别的地方。

  作为一个艺术园区,酒厂实在让游客难以产生过多好感。这里的艺术空间不像别的地方那样,恨不能是个中文标牌就要加上英文翻译,而是多半简单地画上个中文名字就不管了,你爱认识不认识。这里没有为游客准备的游览图,没有指示牌,看不到一点商家的广告和招贴,空气里没有一点钞票的味道。在酒厂里能坐的地方只有两家小不点般的咖啡馆,其中一间说是能提供简单的午餐,但每每都会被偶尔闯进来买吃喝的外国游客弄得手忙脚乱一番。等这些老外们坐下来,还会满脸狐疑地问着服务生:“这里就是酒厂吗?那个艺术区?为什么这里没有在798随处可见的‘红卫兵’、‘主席像’?”

  如果能拿全天的时间来统计一下,酒厂里每天都一定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看不到有人在路上走动。这里不大会有人招摇过市,也没有人呼朋引伴,在这里,你大可以守着一杯咖啡就在窗户边上打发一下午时光,如果不怕招人嫌,还可以拉住那个趿拉着拖鞋牵着狗从窗前晃过的人聊上几句,没准人家就是某个早已经名声在外的大画家。来的次数多了,聊的时间多了,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像是互相传染一样,心中装的多半是沉稳和耐心,少的是焦虑和不安,正所谓心远地自偏,从外面来到这里落脚的人,仿佛都自然而然地脱去了围墙外面的那股喧嚣劲,各顾各地在工作室里忙活起来。

  园区门口,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摆着一只一人高的布狗,狗胸前挂着的牌子上面写着:I am hungry, I wanna eat a dream(我很饿,我想吃一个梦想),想来应该是这里的哪位住户摆出来的作品才对,在寂静的园区里,它显得格外孤单而冷清。酒厂已经有足够属于它自己的梦想,它不再需要这样的牌子了。

  【酒厂现在式】

  我们在好年代 遇见了好地方

  ◎阿拉里奥画廊艺术总监 尹在甲

  “前年我刚到这儿,这里还是一片混乱的大工地,到处都是轰隆隆作响的机器。我还因为到处闲逛被工人给轰出来。现在,你看那边——”阿拉里奥画廊的策展人党丹指着酒厂大门左边的一间灰色砖房,“它们已经被改造成一个摄影棚了。”从2005年12月9日阿拉里奥画廊在这里的第一次展览到现在,党丹在这里已经工作一年半了。

  “一年半的时间,很短,但对酒厂来说,它的变化已经足够大了,”党丹的老板、韩国人尹在甲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但在北京也只有这种安静的地方,才会对人有致命的吸引力,让我决定和酒厂签订15年的协议,住下来。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我们亚洲计划的中心。”

  2005年7月,号称“世界最大画廊”的韩国阿拉里奥画廊在尹在甲的带领下进军北京,成为了第一批落户酒厂艺术区的“外来客”。画廊10月开业展上展出了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7位艺术家——方力均、岳敏君、张晓刚、王广义、隋建国、曾浩和刘建华的作品,这场当年艺术界中的大事件也帮助酒厂园区以一个艺术区的身份迅速升温,大大小小的画廊开始涌入这个在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酒厂。

  原来给员工小歇的湖面已经被新的画廊占据,红色砖墙因各大展厅规划的需要被改造,艺术家隋建国的

恐龙、艺术家王广义的拳头装置被安放在了广场上……现在的酒厂放眼望去,除了还保留着那一幢幢低矮的砖房,其他一切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现在,这里已经办了13场展览,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在加入我们的画廊。对于画廊和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好地方,它遇见了一个好年代,”尹在甲这样总结。在他身后的十米之外,阿拉里奥画廊的一号展厅正安静地进入了新一轮的翻修。

  青周:你第一眼看到酒厂是什么样子?

  尹:很长时间没用过的废旧工厂,什么东西都没有,环境非常单纯。

  青周:怎么看待你的画廊和酒厂的关系?

  尹:我们租了酒厂最大、最显著的厂房作为工作室。过去,很多人对酒厂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在我们确定下来之后,许多画廊才陆续迁进来,租下了酒厂的其他空间。现在,很多画廊都在和阿拉里奥同步进行展览,以吸引更多人来,背靠大树好乘凉嘛!这么说吧,如果我们发展得好,那酒厂艺术园也会更有前景。

  青周:你对酒厂的未来怎么看?

  尹:很好,会越来越好。艺术家和画廊的关系越紧密,画廊和酒厂艺术园的关系也会更紧密,酒厂艺术园、798艺术区和中央美院,这个三角区中的三点,它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酒厂过去式】

  他们这边画画 我们那边造酒

  ◎朝阳区酿酒厂厂委书记 王寿元

  一股浓烈的酒糟味正在厂区的空气里弥漫着,车间里几个硕大的金属储酒罐正在被十几个工人拆得分崩离析。“三月份,我们刚把一部分厂区租给了酒厂艺术区投资方,作为二期工程,现在就要把设备挪到新厂房里面去了”,正在和记者说话的王寿元已经与这些酒坛子“腻”在一起25年了,从刚入厂时的基层工人,做到现在的厂委书记,有关这座工厂25年来的变迁,他都是最有资格发言的人。

  一年多前,酒厂艺术区的投资方承租下一期的52亩土地。接下来的改造节奏让这里的老人们一时都接受不过来,让王寿元感觉万分熟悉的老厂房起了大变化:原先的食堂成了现在的“食堂空间”展览区;酒厂里的公用厕所,竟然也能被改造成工作室租给了画家;就连一根拔地而起的大烟囱里,居然也会有人抢着把画展搬到那里举行……

  “我现在偶尔也会到隔壁的艺术区看看,人家一幅画就能抵过去我们厂一年的产值,很厉害。毕竟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明年也许我就退休了,至于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王寿元一边和记者说着,一边站起来往茶杯里添水。他手里握的是一只已经遍身发锈的80年代的暖瓶,而在我们面前的窗户外面,传来隔壁正在进行中的新仓库改装的机器轰鸣声。

  青周:创意园区的改造对工厂的原有建筑是否会有所影响?

  王:没有影响,厂区原来有60亩地,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现在建筑面积达到了21000多平方米。原来老厂房的建筑、柿子树、庭院、电线杆、酒罐、烟囱都还在,新建的房子,外观也被修饰得跟老房子类似。

  青周:对于未来酿酒厂有什么计划呢?

  王:还是会在新的厂区继续酿酒,艺术区干得好,就多租点地;酒卖得好,就多生产点酒,两条腿走路,这边租厂房,那边继续生产酒。

  两个人的酒厂印象

  王寿元和尹在甲,一个酒厂老人一个新人,一个中国人一个韩国人,就让我们从他们各自截然不同的视角出发,看待这个正在经历急速变化的地方。

  ◎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

  ◎王寿元:这是老酒厂的一个装瓶车间,那时你要来,能看见我和几十号人在车间里干活。

  ◎尹在甲:老建筑的主体结构没有大调整,只是

装修花费了不少心思,要按国际化标准和美术馆级别进行装修。

  ◎拎红星二锅头的质检员塑像

  ◎王寿元:我进厂时这个雕塑就有了,一直在那里,没人搭理,现在它倒好像成了酒厂艺术园的一个代表了。

  ◎尹在甲:老雕塑旁就是CI KIM的蜘蛛装置作品,还有一个艺术家仿造老雕塑的造型做了几个女童雕像,放在雕塑对面的草坪上,新旧对比,有一种美妙的反差。

  ◎被改造的人工湖面

  ◎王寿元:这原来是我们厂的小亭子,是在人工湖上盖的,最早我们拍照都喜欢到那边去,因为那边风景好,那个亭子的柱子是朱油漆的,亭子顶上五颜六色,非常漂亮。

  ◎尹在甲:一年前你还可以从湖面上的石桥走过,现在却被拦腰截断,在石桥上筑成了一个新的画廊,桥上的小亭子也已经全部粉刷成了灰色。这个湖面的改造让我觉得有点遗憾。

  ◎食堂改造成的精神空间

  ◎王寿元:好多厂房都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连食堂也被改造成了一个展览的地方。

  ◎尹在甲:现代艺术的精神和中国工业化大生产时期那种规则、严整、带有朴素之美的风格在这里混合起来,保持了整个建筑园区外观的完整,“食堂空间”就运用得特别巧妙。

  酒厂不是经济问题

  应该是从798开始,每当人们谈论像文化创意区这样的概念,话题总会引到像纽约SOHO、伦敦切尔西这样的榜样,讲那里当初草根艺术家们怎样进入;讲后来商业怎样进驻,艺术家怎样退出;讲后来那里变成了一个多么有滋有味的商业中心,有高级画廊、舒服的咖啡馆,还有整座城中最摩登的一群人出出入入。说来说去,听来听去,我终于听明白了,原来大家谈论的不是文化、艺术,而是经济和房地产问题。

  中国的聪明人太多了,明白的人绝不止我一个,所以创意区这码事闹到如今都成了这样的局面:房地产商等着创意区抬高地价,政府希望创意区能够将偏僻地段点石成金,商人们把厂房包下来再抬价转租出去,唯有本应是创意区主人的艺术家们,反而从入驻那天开始,就变相成为了帮忙创造地皮价值的“劳动力”,等第一期租约到期,他们要么接受租金涨价,要么卷铺盖走人。

  自2002年起有少数艺术家入驻的798,在短短5年中,已经被汹涌而来的商业资本改造成了画廊与艺术机构林立的中国当代艺术核心区。798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而酒厂为我们提供了创意区发展的第二种选择:它不是喧嚣的,是宁静的;不是繁华的,是朴素的;不是优胜劣汰的,是各安天命的;不是向外延伸的,是向内卷曲的。它想做的只是一个踏踏实实收纳艺术与创意人才的创意园区,别给自己找麻烦也别给租户添麻烦,大家能自顾自地活好就已经很好了。

  尹在甲把酒厂的租约一签15年,就能够在一个较长的周期里按部就班地实现自己的计划,这也符合文化产业大周期、高回报的特性。也正是这样的不徐不疾,才能让这里的住户们在漫步、交谈间,都有一种难得的从容和沉稳,在这里待得久了,你会发现那会汇聚成一股厚重的力量,帮助你去完成更自信、更扎实有力的行走。对于酒厂围墙外面的世界来说,它们往往就像纸片一样不堪一击,但至少在围墙里面,那还是鲜活的、香甜的、源源不断的只属于酒厂自己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不能对现实要求太多,不是吗?

  北京的第三空间 成长中的魅力新区

  在前不久举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宋庄、中关村、潘家园、798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被正式授牌。更让人高兴的是,展区内还活跃着大量改造老旧工业资源、打造文化创意新区的展商和创意人。他们正为自己、为北京的老厂房、为这个城市的活力与潜力寻找和探索着新出路。比如已经启动的罗豪斯35号创意文化产业园、左右艺术区、北京胶印厂等; 还有刚刚进入规划筹备阶段的北京时代文具公司、北京眼镜城……

  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把家和职场以外那些能让人释放自我、缓解紧张的公共场所定义为“第三空间”。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些既有现代意识,也有文化精神的创意园区,看作这个城市的第三空间。在里面,你可以发现自己和北京的巨大潜质。

  罗豪斯35号创意文化产业园 原厂:华北汽贸

  ◎被采访人:刘海涛 罗豪斯35号创意文化产业园招商负责人

  “园区里最先被改造成功的是引擎俱乐部,原来就是老车间,克莱斯勒300C试驾会、千里马新品发布都相中在俱乐部举行。橘子酒店5月份即将入驻园区,是基础服务的一部分。老厂房改造得慎重,我们更看重原创力。”

  ◎中关村

数字电视产业园 原厂:北京电视机厂

  ◎被采访者:张静 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管委会主任

  “我们不是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黄金地段嘛,这儿要建和数字电视产业有关的创意园区,原来的老厂不但保留,还要新建15万平方米。”

  ◎北京首钢机电重型机器分公司 原厂:二通厂

  ◎被采访者:小王 首钢集团总部企业文化处

  “创意园区这个事儿我知道,就是原来的‘二通’破产了,空出好大一片厂房,听说要搞创意园区,但你说的什么‘北京首钢机电重型机器分公司’,我还真不知道,没听说过。”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原厂:北京第六机床厂

  ◎被采访人:李雷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招租部

  “我们在三里屯,繁华的商业圈。这个创意园区和798艺术区、上海的新天地完全不一样,不会有很多艺术家,原厂不会拆,但要重建,用隔断改造旧厂。会进驻一些娱乐、文化公司,也有摄影棚,主要是旧厂房的商业利用。”

  ◎北京眼镜城有限责任公司 原厂:北京眼镜城

  ◎被采访人:胡昌军 北京眼镜城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离不开眼镜,创意园区打算和眼镜设计、眼镜文化、眼镜新品展示有关。不过,国内眼镜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创意园区改造可没想象得那么简单,现在改造一半了,主要是写字楼。”

  ◎北京时代文具公司 原厂:一部分生产铅笔,一部分生产钢板搪瓷卫生洁具

  ◎被采访人:赵晓波 北京时代文具公司办公室人员

  “三年前,部分厂房改成了回龙观地区最大的超市。这边人多,可没多少文化、体育休闲场所,仅有的几家羽毛球馆,平时没什么人,一到周末全是人。我们想把剩下的厂房改造成文化体育方面的创意园区。原来的机械设备刚撤走,准备开始改造了。”

  ◎左右艺术区 原厂:北京拖拉机厂

  ◎被采访人:孙承铨 北京万业源投资有限公司租赁部负责人

  “我们园区和其他园区的土地性质不同,园区经过‘招拍挂’买下了国有土地,将来是可以卖的,打算做艺术地产。一期70%入驻了,都是艺术家,比如艾未未的工作室,还有一些画廊。二期、三期的扩建正在报批。”

  ◎北京胶印厂 原厂:北京胶印厂

  ◎被采访人:陈星 北京胶印厂工会主席兼经营部部长

  “我们厂原来印过毛主席像,就在美术馆后街,将来要改建成‘后街艺术基地’。现在南楼三层改造已经开始了,等时机成熟了,我们在胡同东、西立俩牌楼,打造一条‘美术商街’,这样一来,胶印厂、三联书店、五四大街就能把美术馆包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文化艺术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