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唱片业:垂死还是已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11:37 外滩画报
古典唱片业:垂死还是已死
古典唱片业

  编译/木草草

  105年前,那不勒斯男高音卡鲁索来到米兰那间旅店,也就是威尔第在一年前逝世的地方,录制了第一张无可争辩的经典古典乐唱片。一个多世纪后,这张唱片已成为业内的标准。 帕瓦罗蒂曾说过,这张唱片应当是他以及后辈男高音们用来衡量自己的标尺。

  但这还能持续多久呢?一个世纪以来,古典乐唱片的制作越来越少。对许多明星来说,有唱片合约的日子在1990年代间已经消失了。而唱片公司则经历着合并、倒闭或放弃古典乐的变故。20年前,主导古典唱片业界的诸家大公司每年都要发行大约700张新专辑,如今只有两家公司还在运作,发行量也已跌至一年100张左右,并且仍在下滑。随着2006年Tower Records的标志性倒闭,许多大型的音响商店也纷纷走向衰落。

  但这是真的吗?如果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对于古典唱片业的唯一争论是,究竟是“垂死”还是“已死”。上世纪末,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已经有至少276个录音版本,而威尔第的四季超过435种版本。供应过量后的副产品就是“应该拥有哪一张”的问题。正如文化批评家勒布莱希特最近在《观点》杂志中争论的那样,古典长篇所不可或缺的“连锁理解”如今已经断裂。

  1990年三大男高音在罗马的演出可以看作一个分水岭。那场演出的唱片惊人地卖出了1400万张,这个行业开始野心勃勃地寻求有利可图的“混合风格”的作品。“古典”被重定义为夏洛蒂?澈奇(CharlotteChurch)、陈美(Vanessa-Mae)和安德鲁?波切利(Andrea Bocelli)。结果便是当下的主流式微。诸多受爱戴的正统的古典艺术家仍旧能够录制唱片,但是,管弦乐团的室内录音的时代已经结束。但这真的有关系么?我们是不是正处在时代的转型期,最终将迎来一个大众艺术观的新纪元,一个以未知的形式出现的新时代?答案是肯定的,但至少有三个原因让人不容乐观。

  首先是古典音乐自身的衰落。俄罗斯钢琴家兼指挥家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直言古典音乐在20世纪中期已完结。战后现代主义的破产造成了一个公众音乐的真空期,猫王、

披头士和鲍勃?迪伦的横行对古典乐造成持续的影响。除非等到古典音乐彻底把自己改造成为一种鲜活的为大众服务的艺术形式,这个行业肯定不会恢复到布里顿和斯特拉文斯基时代的辉煌。

  第二则是重建已断裂的传统有难度。就如男高音以卡鲁索作为自己的榜样,钢琴家们将施纳贝尔作为模范,自从阿尔图?尼基什(ArthurNikisch)在一战前夜录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指挥家们也有了自己的基准。自尼基什以后,艺术逐渐变得客观,但是在上世纪40年代的托斯卡尼尼和上世纪70年代的卡拉杨时,他们在追寻“权威性”的演出形式中渐渐滋生出了骄傲。

  最后一个问题是技术。虽然现在还不能轻易断言互联网将填补这个缺口。正如勒布莱希特指出的,网络上的视频和音频的质量仍普遍处于劣势。iTunes音乐商店提供音乐的比率不足一张CD的十分之一,即使是高质量的下载格式也敌不过CD的水准。

  傻瓜才会否认这个主题带有怀旧情结,同时也只有傻瓜才会否认改变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人以收获。唱片时代对古典音乐的普及贡献巨大。过去是通过唱片录音来推动整个利益进程,而今连这种方式都濒临灭绝,但你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坚信文明是赢家而不是输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