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的那片森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14:15 外滩画报
身后的那片森林
身后的那片森林

  《挪威的森林》出版20周年

  1986 年12 月21 日,村上春树远离日本,在希腊开始写《挪威的森林》,雅典那家低档旅馆的房间里连张桌子也没有,村上每天往吵得要死的小酒馆里钻,用微型放唱机反复播放《佩珀军士寂寞的心俱乐部乐队》。《挪威的森林》完成于1987 年3 月27 日罗马郊外的一家公寓式旅馆里,出版于4 月。迄今,这是村上在日本和中国最受欢迎的作品。今年是《挪威的森林》出版20 周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纪念版。

  文/胡不适

  无论他们本人愿意与否,有些作家跟整整一个时代扯上了关系。据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学生最爱读冯内古特。在美国大学宿舍或者蓝色牛仔裤口袋里,总是能找到两样物事:

避孕套,以及翻得卷起了边的冯氏著作。在中国,近20年来影响力达到此等级别的作家,唯村上春树莫属。无论是1980年代的米兰?昆德拉,还是1990年代的卡尔维诺,在触及大众心灵的程度上,大约都无法与他相比。而最能体现村上春树文学成就和影响力的,又当推1987年出版的 森林》,这本取名
披头士
同名歌曲的小说,把故事背景设在全世界年轻人集体反叛的1960年代末,折射出整整一个时代的情绪和感伤。小说中那种透明清澈的思绪、冷静的叙事、纤细的笔触,体现了村上春树最好时候的才华,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川端康成的成就。而直接的描写性,又让村上春树贴近了所有年轻人的内心最深处。于是20年来,《挪威的森林》成了一本经久不衰的青春读物,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符号。

  一件趣事也许可以描述20年来村上春树在我们心里引起的微妙震荡。笔者问两位同事:有《挪威的森林》吗?回答一模一样:有。那么,可否借本人一阅?答案又是一模一样:不在身边。在家里,老家。笔者也有一本《挪威的森林》,也在家里,老家。这个答案是意味深长的。《挪威的森林》曾经伴随整整几代中国年轻人度过混乱的成长期,又被他们连同动荡的青春一同丢在了身后。

  写《挪威的森林》时,村上春树38岁:“想把青春的记忆延长,于是写了一本与青春有关的小说。读起来很轻松的、二三百页纸的、漂亮的、留在记忆中的那种小说。”从小说技术上看,《挪威的森林》完美地达到了目标。海明威式的冷叙述,不厌其烦地叙述细节,尤其是感官享受上的细节,比如做饭和做爱。意大利面、三明治、啤酒、威士忌、香烟、做爱前弹的曲子、冰箱里的食物名称,喝威士忌时听的爵士乐。“醋渍竹荚鱼、厚片蛋皮、一个自己做的鱼西京渍,再加上煮茄子、菜汤、玉蕈饭,饭上头还遍撒了芝麻和黄萝卜干。完全是关西式的清淡口味。” 绿子做的一桌料理象征着村上春树在写作上坚持不懈的“美食主义”和“拜物主义”,不仅使读者读起来“宾至如归”(村上认为让读者感到宾至如归乃作家的义务),度过一段幸福的阅读时光,还迷倒数量庞大的手头略有点小钱的被称为“小资”的年轻人,成为他们的生活指南。村上对细节不厌其烦的铺陈让他的书直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这种现象绝对不可小觑。只有少数作家做到了这份上,比如海明威。

  《挪威的森林》最后,绿子问渡边在哪里。

  “我现在哪里?我拿着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顾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男男女女,我是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连连呼唤绿子。”

  笔调虽优美,但村上春树始终对青春结束后主人公何去何从含糊其辞。孤独之后,村上春树成为有知识、讲情调的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走红了。他与他的书成为最流行的文化符号、生活教导书。在这个意义上,村上春树是大众文化的偶像,可是等到青春结束的那一天,我们终于发现,村上春树的书在任何物质或者内心的现实面前何其无力,于是,我们把《挪威的森林》永远地抛在了身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