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北京街巷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08:21 东方网-文汇报

  从“承天门”到“天安门”

  天安门原名叫“承天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皇帝当政统治期间,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建内城。在修建皇宫紫禁城的同时,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始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称“承天门”。

  那么,当时为什么称为“承天门”呢?根据史料记载,是因为紫禁城的建造深受唐朝都城——长安城的影响。《中国古代都城概况》一书中载:唐古都长安城,宫城有五个门:正中是承天门,东侧是长乐门,再东为永春门;西侧为广运门,再西为永安门;北面的两个门,正门为玄武门,其东为至德门。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在正北门。

  最初建成的承天门据《天安门》一书中载:当初的承天门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门之名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的含义。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承天门修建起来后,于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当政统治期间,即在他第二次登基做皇帝的天顺元年(1457年)7月间失火被毁。

  8年后,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当上了皇帝,他在成化元年(1465年)首先抓的朝政中的重要大事,就是修复被火毁的皇城正门——承天门。

  明宪宗下谕旨: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但是,这次重建的,可就不是原来那样的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了。重建的承天门,扩大为九开间的规模宏大的城门楼式建筑,为今日世界闻名的北京天安门城楼精美的建筑形制,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据《天安门》一书中载:

  此后明代180年间虽屡有修建,都未作较大改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城,十几天后清兵入关,农民军兵败退出北京。在此次的攻守战中,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满清皇室入主紫禁城后,很重视这个表示帝王尊严和社稷江山的城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原承天门,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

  今日的北京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南面的正门,建筑大师们恰到好处地将备受推崇的数字九,运用到城门楼的建筑上,将城门楼建造成为面阔九间;歇山式屋顶,是九条脊;檐角小兽,亦为九: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狸鱼、獬豸、斗牛;门扇采用的四九之数,为三十六扇;五扇门上的门钉取的是九的倍数,即门钉为九行九列,九九八十一枚。

  天安门广场

  从历史上来说,明清两代时,没有天安门广场之说;出现“天安门广场”的说法,是属于明清以后的事儿。

  那么,明清两代时,内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俗称前门)以北,皇城南面的正门——天安门之南,其基本情形是怎样的呢?《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有记载:

  正阳门之内为太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阑,左右石狮各一,下马石牌各一。大清门外俗称棋盘街,乾隆四十年修葺,周围石阑,以崇体制。大清门之内,千步廊东西向,各百有十间,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间,皆联檐通脊。[臣等谨按]凡吏兵两部月选官掣签,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磨勘,聚集于廊房之左右。廊房之外,东为户部米仓,西为工部木仓。千步廊东接长安右门,西接长安左门,门各三阙,东西向,两门之中南向者天安门,五阙,上覆,重楼九间,彤扉三十有六,为皇城正门。

  从《日下旧闻考》里记载的历史资料来看,很明显,明清两代时,天安门之南,正阳门、大清门以北,有东西千步廊等建筑,据此可以判断明清两代时,没有天安门广场之说,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在天安门之南,正阳门之北,大清门、大清门内东西两侧的千步廊等建筑,以及千步廊东接的长安左门,西接的长安右门,都先后被拆除掉了。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天安门广场。

  长安街与龙虎门

  长安街这一名称与明清两代时大清门东西两侧的千步廊东接的长安左门和西接的长安右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日下旧闻考》中记载的“长安左门”,其位置在今天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左祖“太庙”)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长安右门”,其位置在今天中山公园(原为右社“社稷坛”)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

  从前,老北京人习惯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俗称为“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解放后,在20世纪50年代,老北京城进行城市改造时,坐落在长安街大道上的“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都被拆除掉了。但是,在1949年10月1日国庆大典的新闻纪录片里,人们仍然能够看到长安街上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两座大门虽然是已经被拆除掉了,但是“长安”二字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长安街”一名的由来。

  过去人们还习惯将“长安左门”称之为“龙门”,将“长安右门”称之为“虎门”,这都各自有一定道理和讲究。

  长安左门——龙门。在明清两代,由于实行科举制度,所以每隔三年在京城就要举行一次科考。地方各省进京应考的举人,必须首先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的千步廊,经会试考中为贡士之后,再由贡生经殿试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等,殿试名列第一者,称做状元(俗称“头等状元”);殿试名列第二者,称之为榜眼(俗称“二等状元”);将殿试名列第三者,叫做探花(俗称为“三等状元”)。凡是经殿试考中,上了金榜的,统一称为“登龙门”。一登上龙门,身价百倍,高官厚禄,接踵而来,因此,从前老北京的民间百姓,将长安左门美誉为“龙门”。

  长安右门——虎门。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右门,其作用与东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左门截然不同。朝廷规定: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将平时判处死刑并未立即执行的案件,必须上报京都朝廷的刑部,而各省上报的案件,必须首先集中于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由刑部会同负责审查案件的官署——大理寺等进行审核之后,奏请皇帝裁决。然后,由朝廷将皇帝的裁决,经天安门送出长安右门,公布于众,名为“秋审”,随即将胆敢侵犯王法的重犯,押出长安右门正法。显然,谁一旦从这里被押出,好比入了虎口,再难生还。因此,从前老北京的民间百姓,将长安右门称为“虎门”。

  王府井确实有过“井”

  改革开放后,随着首都北京建设的高速发展,王府井大街亦逐渐成为北京最繁华的现代化商业街了。然而,今日北京这条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商业街,与别的许多事物一样,亦有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

  据元末明初的熊梦祥著的《折津志》一书中载:元朝时,王府井大街原名为“丁字街”。据《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一书中记载:

  “由于明代在这条街的东侧,也就是现在的金鱼胡同至东单三条胡同,建立起了‘十王府’,因此,这条街就改名为‘丁字街’,为‘十王府街’了。”

  “十王府”,现在虽然是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用“王府”这二字命名的地名,确实一直被沿袭保留了下来。据《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一书里记载:

  “在清《乾隆京师全图》上标名为‘王府井大街’。到了清宣统时,这条街从南向北有三个地名,南段从东长安街至金鱼胡同叫‘王府井大街’,中段从金鱼胡同到灯市口又恢复了‘丁字街’的地名,北段从灯市口至东四西大街叫‘王府大街’。”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其南段的王府大街又加上个“井”字,叫“王府井大街”呢?

  王永斌先生在《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一书里指出:

  “从前旧北京大多数胡同街巷都有水井,但苦水井居多,甜水井很少,所以北京有‘苦海幽州’之称。但是在这条街的西侧有几口甜水井,现在这里还留下‘大小甜水井胡同’的地名。由于时间久远,这两口井早已没有了。关于是一口井还是两口井,以及井的具体位置,说法不一。”

  然而,按照笔者的理解和认识来说,尽管其“说法不一”,但亦不妨碍大局,因为在王府井大街的地域范围内,确确实实曾经有过井,并且正因为有井,才被人们称为“王府井大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到了民国年间,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曾经被叫做“莫里逊大街”。莫里逊是英国人,是英国政府派驻北京的《泰晤士报》记者,他就住在王府井大街的西侧。他看穿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就投其所好为袁世凯当皇帝造舆论。袁世凯对莫里逊很感激,下令改王府井大街为“莫里逊大街”,但是,北京的老百姓没有承认它,依然叫这条街为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究竟如何发展演变成为北京比较早的一条新式的商业街呢?其成因与王府井大街南的东交民巷是分不开的。因为在东交民巷的地域内,原是清肃王府、庆公府、梁公府、宗人府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翰林院、参事府等府邸、衙署所在地。到了清同治末年,俄、英、法、美、荷、德、日、比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德、日等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交民巷取得了驻兵权,从而使东交民巷变成了外国人的天下。

  “众多的外国人住在东交民巷里,虽然他们的国家定时为他们运来一些生活必需品,但日常生活所需,如理发、购置服装,选购他们喜爱的中国手工艺品等都需外部提供。当时,东交民巷的南边紧靠北京内城的南城墙,西边是狭窄的户部街,只有北边的王府井大街和东北的东单、东边的崇文门大街离东交民巷最近,来往也最方便。所以,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看中了王府井大街和东单、崇文门大街,认为如果在以上的大街上开商店做洋人的买卖,生意一定会很好,最能赚到洋钱的。从清宣统年间起,在王府井大街、东单、崇文门大街上,一些新式商店、洋行像雨后春笋一样开办起来。”(引自《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

  北平解放后,1965年国家在整顿地名时,将这条街的南、中、北三段统一起来称“王府井大街”。“文革”的时候,在几天之内,王府井大街各家商铺门脸,都用红漆刷了个红,王府井大街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并一度改名为“人民路”。当然,后来又复名为王府井大街了。

  摘自《细说北京街巷地名》高桂莲施连芳编著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版25.00元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