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潮流预测家:上海让我想起洛杉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14:36 外滩画报
专访潮流预测家:上海让我想起洛杉矶
专访潮流预测家

  专访潮流预测家 Marian Salzman:

  “上海让我想起洛杉矶”

  趋势预测家(futurist)这个词,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是陌生的。事实上在欧美,这是一群精通文化、历史、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社会学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每年在各个领域作出新的趋势预测。Marian Salzman则是这一行业中的领军人物。2006年,英国的《独立报》(The Independent)进行了一次“十大趋势预测家大评比”,MarianSalzman是其中唯一一位得到满分的专家。她对中国的三座一线城市已经有了长达10年的了解,而目前,她的工作重心正越来越转移到中国。“这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国家,我很想搬来这里。”她说,“可是我不得不慎重考虑,因为这里的空气质量一年不如一年。”

  文/许佳

  Marian Salzman毫不讳言她对上海交通的不满:“你们的车都太大了。”她说,“你们的交通问题在世界上是最糟糕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要选购体积这么庞大的车。”她打了一个比方:“这儿汽车的大小让我想起了洛杉矶。”

  这并不是Salzman第一次来到上海,从她的首次中国之行算起,将近12年过去了。“10年前,这里的路人都像看

外星人一样看着我。现在,再也没人对我的外表感到惊讶了,反而是中国人开始令我惊讶。”不过,尽管她的金发碧眼早已令国人熟视无睹,她的职业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

  趋势预测家,或者说趋势观察长,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神神叨叨,但在欧美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职业。他们并不是一群穿着长袍、手捧水晶球的巫师,而是精通文化、历史、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社会学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每年在各个领域作出新的趋势预测。

  受聘于JW T广告公司的MarianSalzman则是这一行业中的领军人物。著名的“metrosexuality”(中性化的时尚都会男人)一词就是由她一手发掘推广、使之在2004年入选了美国流行文化词汇榜单的。同样的,她还预测了以嘻哈歌手Eminem为代表的“wiggers”(明明不是黑人,却崇拜黑人文化,把自己包装成黑人的人)的出现。在2006年,英国的《独立报》(The Independent)进行了一次“十大趋势预测家大评比”,Marian Salzman是其中唯一一位得到满分的专家。

  这位趋势预测家目前的工作重心正在转移到中国和印度。她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对上海的喜爱之情:“要不是空气不好,我大概会搬过来住。”她也不断地强调,“12年过去了,每一次我来,就觉得空气质量变得更差。环境那么糟糕,你们真的不该再买这么大的车了。”

  B=《外滩画报》S=Marian Salzman

  B:这次来上海的调查议题是什么?

  S:主要是女性个人护理用品的议题。我目前在中国和印度的项目都涉及女性。

  B:你用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来调查呢?

  S:在我抵达中国之前,我的同事已经在上海、广州、北京三个城市给500个女性受访者做了一份有100道问题的问卷。当然,我还是要与她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这些天来我都在看中国的博客,藉此了解中国的文化趋势。

  B:为什么选择博客?

  S:博客就像一个小社会,并且是一个属于年青人的社会。两天前,我看了一个主题是街舞的中国博客,发现嘻哈在美国和在中国的概念不同。在美国,它代表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反叛,而在中国,它却更多是力量、品位甚至奢侈的象征。我觉得,嘻哈如果要在中国更风行,它原本的美国本土概念一定要有所改变。

  B:你这次的调查有什么有意思的结论?

  S:中国女性在我眼中一向是美丽、贤淑和健康的。目前,她们对个人护理以及时尚用品显然比中国男性远为关注。与此同时,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女性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却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得多。对此,我认为原因不在于男性,而在于中国女性对任何事的期待都远远高出男性。我还有个小小的疑惑: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

护肤品带有强烈的香气?要知道,在欧美国家,
化妆品
上标注的“淡香型”与在中国的“淡香型”简直就是两码事。此外,为什么中国女性对香水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我现在只是猜测,改变香水的瓶身包装可能会加快中国消费者对香水的接受速度。

  B:你如何保证自己接受到尽可能多和准确的信息?

  S: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他们会为我搜集、翻译资料。有几百个人在办公室里等着随时回答我的各种问题。此外,我喜欢旅行,从上周到这一周,我已经从纽约飞到伦敦,从伦敦到上海,接着我还要从上海飞往旧金山,最后回到纽约。我干这一行的时间已经很久,养成了24小时都会随时随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习惯。比如今天我从飞机上下来,就注意到上海的汽车都太大了——这是不合乎国际的环保趋势的。另外,报刊杂志上到处都是房产广告,而这些广告往往强调社区里什么功能都有——就仿佛一个围场,你根本不需要走出你的居民区。这些景象,看起来都很像加州。还有一件让我很感兴趣的事,就是大家的个人数码用品例如手机,都被很个人化地装饰起来,放上了各种各样的饰品。而你看我,我只有这种又大又丑又无聊的“黑莓”而已。

  B:1995年你第一次来中国,当时有什么印象?

  S:我所看到的是有生以来所见最异国的景象。至今我仍记得第一次见到有人随地吐痰时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包二奶”这种风气也令我很好奇,这些富商的情人显然推动了当时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她们无事可干的时候,只好出去购物。1996年,我作出预测——说普通话在10年内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语言。目前看来,这是千真万确的,汉语在网络上以及现实生活中确实已经相当主流了。10年之前,中国人在街上像看外国人一样看着我,而如今,反而是你们令我觉得很惊讶。从前我常常去香港,现在去得越来越少,因为很多活动都转移到了上海。

  B:你觉得上海、北京、广州的情况能够代表中国的主流情况吗?

  S:我不这么认为。不过,我是研究潮流的,潮流只会在上海、北京、东京、伦敦、纽约这一类大都市产生。作为女性,我从念书时候起就更喜欢个人消费议题,对重工业之类不感兴趣。我不关心二线城市的情况,因为那里不孕育潮流。在美国也是一样—我们有50个州,我只去纽约、新泽西、康涅狄克和加州这4个比较富裕的州。我总是跟着财富产生的方向去。

  B:在上海,你最喜欢去哪些地方?

  S:我很爱去美发沙龙和一些精品小店。今天我下了飞机还刚去过Tony &Guy。他们的手法跟伦敦、纽约的完全一样。不过我发现,这里的人在发廊很少和发型师说话。你知道吗?在伦敦,人们会跟他们的发型师把心事一股脑儿倒出来—所以发型师总是知道得很多。

  B:平时爱看什么杂志?

  S:我最喜欢的杂志是Vogue和Economist—前者让我觉得自己很穷,后者让我觉得自己非常蠢。

  B:在你所预测的2007年趋势中,哪些对中国城市适用?

  S:大部分都适用。但我发现中国城市有两点很特别。第一,这里的人对老年人的尊重程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第二,中国人显然是全世界在教育孩子上倾注最多精力的。

  B:在你的预测生涯中有没有失败的例子?

  S:在辛普森杀妻案发生前4天,我发表言论说辛普森是全美最有责任心的男人——这实在是我职业生涯的一次惨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