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皮影戏:在守望中的记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11:59 南方人物周刊
有一种艺术,作为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作为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了2150年。它就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皮影戏。 社会生活的进化一直是以传统文明与艺术的退化为筹码的。而在我们周围总有这么一些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守望中试图留住记忆的脚步。借他们的努力,我们才得以看到我们民族灿烂的文明以及我们的从前。 “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说的就是皮影戏。 5月6日下午,蓟县邦均镇沿河村的白志华大爷家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皮影戏——《五峰会》。三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不时地响起前来观看的乡亲们的掌声和笑声,每周一和周五这里便都会成为一个小型剧院。 这个民间皮影剧团虽小,可行当齐全,有人会制作、有人管伴奏,而且大家都一专多能,可以随时客串不同的角色。孙绪才大爷管皮影制作,白志华大爷提供房子,宋景春大爷教授徒弟。可遗憾的是,剧团中的演员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年龄最大、从事皮影戏演出70年之久的老艺人张瑞珍已经85岁高龄,现在大家都有一个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愿意继承他们衣钵的接班人。 著名剧作家魏明伦曾说:“在鼎盛与消亡之间还有很宽阔的弹性地带,民间传统艺术如能努力保持其精髓,而不被无情的经济大潮淘汰,并将这种大潮当成洗礼,相当一部分民间艺术定会大放光彩。” 搜声记 怒斥光明的消逝 张晓舟 小文人或小资文人容易把孤独唱熟唱俗,把黑暗的心,把海底的沉珠变成冰淇淋上的小樱桃,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则容易将一座巍然耸立的冰淇淋当作血染的正义之塔,在塔尖上插一杆大旗俯视并指引苍生。拿到周云蓬新专辑《中国孩子》,乍看《金斯堡妈妈的一封信》,有点担心它会不会混同于如今越来越猖獗的小文人调调,而《一个儿童的共产主义梦想》也难免让人联想到那类动辄就要为穷人血战到死的民谣格瓦拉…… 然而周云蓬不抽孤独牌雪茄也不嚼人民牌口香糖。他只是被大地放逐,被音乐俘虏。他引用了迪伦·托马斯的诗句:“Rage, Rage against……”不是Rage against the machine(一支摇滚铁血军团的名字)而是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怒斥光明的消逝。这位9岁失明的行吟诗人在《如果你突然瞎了该怎么办》中提供了无数选择,一边当面为命运点火,一边背后说它的风凉话,一会给死神穿上红舞鞋,一会为厄运鼓掌。“如果你突然瞎了该怎么办”的发问故意用电脑调变得如此不正经如此白痴,而回答者的南腔北调令人发笑,举重若轻,就这样与厄运和平共处。 这张唱片很容易托举起一个底层歌手乃至现实主义斗士的形象,有朋友甚至说《黄金粥》是仇富。还是把阶级斗争的高帽摘掉吧,周云蓬不是Rage against the machine(愤怒反对国家机器)的铁血斗士,他怒斥的,远不仅仅是自己失明的厄运,他怒斥的,是善与美的流失和毁灭。 如果说《黄金粥》只是略施文字游戏小技,而《买房子》这样的市井小调也还得加上一个稍稍形而上的注释才不失深刻,那么《中国孩子》便无须多言,假如你看过关于克拉玛依大火、沙兰镇泥石流和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的话。它永远不会像《黄孩子》那么发烧像《龙的传人》那么流行,这首杰作要真正广为流传,或许必须把歌词登在《南方周末》的头版,并将之当作鲁迅《狂人日记》(“救救孩子”,“吃人”……)的延伸注释,再把它当作儿童慈善基金会的主题歌。听听木吉他与大提琴如何互相倾诉,听听周云蓬的高音如何刺痛苍天,周云蓬的《中国孩子》是堪与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比肩的经典,两首歌都有童声合唱,只是罗大佑的小朋友太沉重,而周云蓬的小朋友只是天真地“呀呀”学唱——他们得长大之后才懂得这首歌。周云蓬在演出独自弹唱时用来过渡的“呀~呀呀”的吟唱很像苏联歌手维索斯基,但如同平克·弗洛伊德的《墙上的另一块砖》、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一样,这首歌少了童声合唱魅力会顿失一半。 与“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的激愤不同,《一个儿童的共产主义梦想》的反讽则是温和的,此歌证明周云蓬除了驾驭奇峰叠起的华章,还更善于粗茶淡饭信手拈来化民歌为市井小调。歌唱过金斯堡妈妈发疯的共产主义老年,歌唱过自己想当兵又想喝酒想睡觉的共产主义童年之后,周云蓬遁入悬棺的澄明佛境,吉他重复句有如江水迤逦绵延,而印度手鼓有如死水乍起微澜,最终一曲终了是悲悯的藏密咒语……无意间似也见证了时代信仰之翻云覆雨,所谓从小我到大我到无我。 所谓人生如戏,比之第一张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中国孩子》制作更为新鲜丰富,十几年前便与周云蓬一道走南闯北卖唱的小河证明了自己的制作才华,这张唱片充满了小河式或美好药店式的戏剧感,《煮熟的鸭子飞走了》用上了小河最近痴迷的戏曲元素,《买房子》以脚步声的采样调变和口哨轻松开头,继而让合成器铜管故作庄严地指挥买房大军,最后是突如其来的《天鹅湖》搞笑合唱,一首素朴的市井小调被搞成皆大欢喜皆大悲哀的一出闹剧,就像小百姓的小日子被社会搞得狼烟四起。而《一个儿童的共产主义梦想》被置于日常聊天背景中,典型的小河式把戏时而强调间离效果时而又不断弥合音乐与生活的界限——录音室本来就在他家中。周云蓬的歌声一如既往地稳如泰山静如秋水,而小河在这黑山白水的淡墨间挥洒斑驳浓艳的色彩,如同周云蓬的妻子小雅画的封面:红,蓝,绿,一齐一个劲儿地燃烧……周云蓬喜欢向朋友描述他香山家门外壮丽的风景,他肯定看到了更多的秘密和奇迹。 生活 数字时代新插头 李劼婧 今天,USB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插头般,每天成千上万次地被即插即用。 USB(Universal Serial Bus)诞生自1995年Microsoft、Compaq、IBM等公司联合制定的PC串行通信协议。一开始由于缺乏软件及硬件设备的支持,USB接口大都闲置未用。1998年后随着微软在Windows 98中内置了对应的支持模块,加上大量支持USB的个人电脑和设备的普及,USB接口才逐步进入实用阶段。 随着USB业界不断发展和升级,USB不再单单是主机与外部存储设备之间的通道,人们在它身上赋予了无限的可能和想象。日益产业化的USB,不仅形成了独立的市场,自身也演变成为一种产品的核心技术标准。未来的数字生活中,USB的应用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现在能插USB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新主板的USB插口越来越多了,把你的东西全接上来吧,没问题! 迷你冰箱 要在办公室享用冷饮?你需要做的只是选择喜欢的易拉罐装饮料,把它放进铅笔盒般的小冰箱,插入一个可工作的USB接口,然后等上几分钟。 显微镜 这不是便携台灯,而是一台最高可放大200倍的USB数字显微镜。接上电脑的USB插口,你就可以通过电脑显示器进行观察,还可以随时将观察到的图片或视频记录在电脑中。 USB电池 不要以为这个可爱又简单的东东是有电池造型的U盘,当掀开顶部的接口,将它插入电脑,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颗革命性的充电USB电池。 自毁装置 有点像核弹发射装置的USB自毁装置,通过三个步骤后可以开启开关的隔离盒,按下红色按钮,你的电脑便随即崩溃。问题是……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个装置? 暖手套 USB接口供电的棉制手套,不仅舒服地套住手指,还有具备两挡调温功能的开关按钮,标准的5V安全电压、500mA电流供电,几乎能在任何电脑上使用。 飞弹发射器 用USB魔术大炮防卫你的办公桌很容易。装埴三颗泡棉飞弹后,你就可以用键盘控制瞄准,再按空格键发射了。飞弹最远射程达六七米,实在帅气。 保温垫,烤肉机 又在电脑桌前熬夜工作?有了USB保温杯垫,你可以用手边香喷喷、热乎乎的热饮来对付疲劳,甚至还可以用来煎蛋呢。 眼部按摩器 通过电脑,这种内置振动马达的USB眼部按摩器,可以对眼部周围的穴位进行按摩,舒缓电脑屏幕带来的眼部疲劳。它的体积小巧,所以移动性非凡。 吸尘器 键盘又脏了吗?机箱里有灰尘了吗?来试一试这个小巧的USB吸尘器,基本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烟灰缸 打开车盖,“小汽车”的功能马上显露无遗:“底盘”用于积存烟灰,车顶的吸烟口使点燃的香烟再也不会释放出“二手烟”。 新知 你感染肥胖了!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买一位多年研究肥胖病的专家,为那些疑心自己因为接近胖子才远离瘦削的人出头了。他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有一定科学根据。 尼克希·德兰哈博士最初是从一位兽医朋友那里得到的启示。兽医告诉博士,农场养殖的鸡群感染病毒后迅速长肥并大量死亡。德兰哈一听说症状和胖有关就来了兴趣,于是出任侦探,发现鸡群是因为感染了一种腺病毒才“胖不欲生”。而后,博士的追踪研究发现,30%的肥胖者和一种腺病毒(Ad-36)有过接触,这种病毒和它的亲戚们(Ad-31等)对人体增加脂肪“功不可没”。 所以有些肥胖是由病毒引起的,可能传染。问题在于:你怎么知道身边朋友是因为好胃口好睡眠还是因为“中毒”而成为“有分量的人”的呢? 祸福头盔 关于汽车安全带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有一个著名的悖论:安全带降低了遭遇事故者受伤害的程度,尤其是降低了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但由于司机过分信赖安全带而掉以轻心,实际上增加了交通事故的总数。 和这例子相似,骑自行车出行是不是该戴上头盔,也是个有激烈争议的话题。英国心理学家沃克最近的研究显示:如果骑自行车的人戴着头盔,汽车司机会更放心地靠近他们,距离比骑自行车的人不戴头盔时平均少10厘米左右,而且有1/4的机会进入“1米危险区”。沃克认为这显然会增加交通事故。 在同类研究中也有证据表明,骑车的人戴上头盔后,本人和汽车司机都更容易放松警惕。但还有一个有力的理由支持戴头盔。1996到2005年,10年间纽约街道上的225起骑自行车者死亡的交通事故里,有60%到80%的人有头部创伤,而这225起事故中的死者有97%没有戴上头盔。 爱宝宝,爱脂肪 低脂肪饮食有诸多好处,其中之一是有利于保持身材,但是爱美的女性小心了,它也可能影响排卵功能,尤其那些长期食用低脂乳品如脱脂奶和酸酪乳的女性,患“无卵性不孕症”的几率比食用全脂乳品的女性几乎高了一倍。奶制品中的脂肪对生育的影响尚未得到全面解释。但哈佛医学院的一份报告对爱吃冰激凌的女性是一个鼓励。这份追踪18000多名育龄妇女长达8年的报告显示:多吃冰激凌有助于怀孕。 亲爱的,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原子科学家学报》设立的“末日之钟”(Doomsday Clock)今年被移后了两分钟,到了晚上11点55分。这个象征性的时钟设立于1947年,原被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秘密计划)的科学家用于描摹核战危机:世界末日被比作午夜12点,而某一时期全球发生毁灭性灾难的可能性越大,相应指针也就越临近12点。 设立60年来,“末日之钟”时刻变更过18次。1953年,因美苏各自研制出氢弹,指针被调到晚上11点58分(离“末日”最近的一次),1991年冷战正式终结则使指针被调到晚上11点43分(离“末日”最远的一次)。“末日之钟”最初只考虑核武危机,现在则计入气候变化、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对人类可能造成的不可挽回的伤害,比如飓风、海啸、物种变异等。 书与人 给美国总统打分 连清川 谁有资格给美国总统的表现打分? 最近,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教职的布热津斯基,在他的新著《第二次机会:三个总统和美国超级大国的危机》中,给三位总统的外交表现打了分。 他的评分是这样的:老布什是危机公关高手,平稳地解决了苏联解体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突发事件,但是他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就此给美国单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奠定良好基础,布热津斯基给了个“良好(B)”;克林顿试图打造冷战之后的国际秩序,但是缺乏必要的自律来实现,只得了个“及格(C)”;至于布什,布热津斯基认为这家伙是一个“灾难性的领导者”,他的总统任期是“历史性的失败”,因此“不及格(F)”。 布热津斯基是地缘战略概念的缔造者,在推动美国的冷战后期战略思维方面曾经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影响了1980年代、1990年代的一大批外交人。 问题是,他对于三个总统的评价是否公正? 对于老布什的岁月,美国的许多保守主义者已经开始在怀旧。他亲手给冷战划了句号;他把萨达姆从科威特驱逐了出去;在他手上,美国的国际地位迹近巅峰。但是老布什没能力理解冷战后全球融合的大趋势,只是奉行纯粹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外交,在中东问题上无所作为。 克林顿是一个外交艺术家,他和戈尔一起锻造了新自由主义的基本架构。他们推动了互联网技术浪潮席卷整个世界,促使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推动全球减困计划,设计世界性公共卫生体系,发动了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这些非传统安全战略的推进,促使了整个世界相互理解与接触的加强,至少应该得个良。 至于布什,他的确是一个灾难性的外交牛仔。他公开羞辱欧洲盟友;为了自己定义的“反恐战争”和许多亚洲国家进行了“不道德的交易”;与伊朗和朝鲜进行破坏性对抗;打了一场破坏民主、人权和自由的伊拉克战争。 布热津斯基对以后的美国国家战略的设想是,首先,从美国的政治结构入手,在议会中创造一个外交制衡机构,以平衡总统的外交决策,为美国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效的长期战略;其次,他又旧话重提,再次强调他为卡特设计的以人权为中心的外交战略,他自信这一战略将重新赢得世界对美国的信任,树立美国的道德权威。 因此,他心目中理想的、能够拿到A的总统学生,是一个具有平衡能力,能够自我制约而不是四处招惹是非,不仅能够维持美国自身的和平与繁荣,而且能帮助其他国家迈向人性和富裕的人。 但是,这不过是一个已经在权力外围的教授所设想的乌托邦。 美国从来都不是一个以道德行事的国家。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所订立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已经被严谨遵守了200多年。这种实用主义的内核根本就是一种国家利益主义,从欧洲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再到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美国的胡萝卜大棒政策、门户开放政策、外交军事干预政策,都是无利不起早的政策。 在美国居住的几年中,我深刻了解到美国国内社会的健康与制衡,但是一到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那种傲慢和无知实在是招人厌的。这一切如出一辙地反映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上。这个超级大国根本无法倾听那些弱小贫穷国家的声音。美国总统与其学什么这个战略,那个战略,不如先学会放下身段,在一个正常的国际社会里,做一个正常的国家。 《乔冠华传》 茆贵鸣著 江苏文艺社07年1月 本书讲述的是乔冠华担任外交部长前的传奇人生。清华4年,乔冠华一直泡在图书馆读马克思。德国留学归来,恩师金岳霖邀请他去西南联大执教,他却选择了去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部,接受委派去香港创办《时事晚报》,很快便以纵论国际大事的社论轰动香江。冯亦代说,乔冠华的《争民主的浪潮——1939年的国际》(1939),“教育了我们这一代人”。 《音乐逸事》 [英]诺曼·莱布雷希特著 三联书店 07年3月 1799年的一天,贝多芬在音乐会上听到莫扎特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对着他在伦敦的出版商喊叫起来,“克拉默,克拉默!我们永远也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本书通过音乐家本人、他们的至爱亲朋或同时代人的描述,勾勒出他们的人性侧影。作者声称,这些故事绝对不是为了制造小道消息以满足大家的窥视欲望,而是为了告诉人们伟大的音乐家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 〔法〕莱马里 /西里内里主编 江苏教育社 07年1月 1900年,德国通过一项法案,旨在加强国家对出版物的审查,即反对淫书和非道德主义文学。围绕这一法案展开的讨论,被视为德国知识分子诞生的标志,其核心人物亨利希·曼,则被看作这些知识分子的精神之父。由于德语中的知识分子一词intellektueller借自法国,二战前夕,当德法两国人民之间世仇的紧张气氛不断升级时,便有人说这个从敌人那里移植来的可恶的词汇损害了德语的纯洁性,最好从德语中永远删除。本书简要梳理了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的知识分子史,探讨了各类知识分子的形象。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