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80后”郑小琼拒入作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08:58 新京报

  人民文学奖得主不“以写作换工作”

  本报讯(记者曹雪萍)前不久获得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的东莞打工者郑小琼,最近拒绝了东莞作家协会的驻会聘请,执意继续打工,为她的“南方散文系列”做准备。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解释:“对写作更需保持一种内心上的警醒,我不希望用写作换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些东西在我肉体与灵魂里扎根了,它们必定会成长,对于它们,我不能视而不见。”

  作协:她早已超越了打工文学的局限

  “郑小琼的诗和散文异常清醒和冷静,绝不是赤裸裸地展示打工的直接经验,早已超越了打工文学这一狭窄的局限。”东莞作协副主席何超群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向郑小琼递出“橄榄枝”的原因。何超群介绍,早在郑小琼获得人民文学新浪潮奖之前,他们就希望她成为东莞作协驻会的工作人员。他说:“因为她打工,生活不稳定,每月就几百元收入,如果驻会一月至少有2000元的收入,但是她却拒绝了,她的理由是她不要离开打工现场。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希望能尽快帮她解决户口等实际问题,为她提供更好的写作环境。”

   郑小琼:底层与想象的底层不同

  与一些80后作家积极向作协靠拢,争取主流文坛的肯定和支持相反,郑小琼说:“写这些东西,作为一个亲历者比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感受会更真实,机器砸在自己的手中与砸在别人的手中感觉是不一样的,自己在煤矿底层与作家们在井上想象是不一样的,前者会更疼痛一点,感觉会深刻得多。”她说自己一直在读美国作家莫里森关注黑人历史的小说《宠儿》。

  郑小琼说,自己关注被户籍制度挤压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时的遭遇。她曾为此做过调查,却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

  于是她便想到了写一个“南方系列”。“像我一样,在东莞这几年,我进过塑料厂、五金厂、家具厂,干过流水线,当过仓库工……我一直想把这种想法写出来,所以我必须进不同的工厂,做不同的工种去亲历、感觉,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去想象。”

  工友喊她“245号”

  27岁的郑小琼工龄已有7年。郑小琼的工友们,至今不知道身边有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他们都习惯喊她“245号”,或“装边制(一种零件)”。她害怕工友知道她写诗,会被问能赚多少钱;害怕老板知道她“不务正业”,逐她出厂。在拒绝了作协邀请之后,郑小琼也拒绝过几份高薪文职工作,仍然推销着五金产品。她说自己有的东西写得很慢,比如长诗《七国记》,写了两年多了,只写了魏国与齐国。“我一直想说的就只是一句话,我们更应该面对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现实,比如山西黑窑工事件,在事实面前,笔下的任何文字都显得无力。”

  

“打工80后”郑小琼拒入作协

  郑小琼的工友们不知道她的作品,他们习惯叫她“245号”。

   ■收编“80后”

  2005年

  小饭成为上海作协的会员,2006年起作协每月发给他1000元资助。选题经委员会通过后可以安心写作。

   2006年

  苏德成为上海作协会员,2007年签约。作协每月发给他1000元。

  2007年

  张悦然与北京作家协会签约。签约期间,需每年发表、出版12万字以上的作品。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