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暴风雨导演巴里:莎剧有种摇滚韵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17:32 外滩画报
专访暴风雨导演巴里:莎剧有种摇滚韵味(图)
戏剧《暴风雨》

  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作品、被誉为“诗的遗嘱”的《暴风雨》,将于6月27日至7月1日,由英国北方大地剧团在上海演出。该团创始人和该剧的导演、主演巴里·鲁特出自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几乎演遍了所有莎剧。

  “《暴风雨》中,那个充满魔法的小岛,可以是夏威夷,可以是塞浦路斯,也可以是世界的任何地方”。61岁的“老戏骨”巴里·鲁特在接受本报电话专访时,热情地描绘起即将来沪演出的《暴风雨》:“我们融入了音乐手段,每个演员既能表演,又是可以现场演奏的乐手,还能演唱。我们的乐器包括锯琴、鼓和低音提琴。”

  自由爵士与极简舞台

  音乐的运用,在巴里看来,是“北方大地版”《暴风雨》和别的版本的最大不同点。他看中了爵士和蓝调的自由情绪,认为那最适合《暴风雨》的情节和主题。在舞台右侧,演员时而敲起木琴,时而成为忠心女仆,时而穿上张牙舞爪的巫婆服装施法。当情节完全展开,普洛斯彼罗施法,让夺去自己爵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人遇上暴风雨,逃到岛上;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安东尼奥只能向狐朋狗友乞讨度日,境况十分狼狈。此时,现场乐队调侃地奏起爵士乐,节奏轻快,安东尼奥手舞足蹈地开唱——既贪恋以往的地位,却又不甘、不敢、不能。

  巴里说,加入音乐元素是为了让经典作品《暴风雨》带有强烈的现代感,易于理解。“我们在文本上完全忠于原著,只删不改。同时洒脱、幽默是我们剧团追求的风格。”

  为了摆脱国家剧团正剧式的演绎,巴里在1992年自立门户,成立剧团“北方大地”。“经典并不只是天鹅绒精致布景中的作品,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演出莎剧,舞台上、教堂中,甚至在火车站、市场”。巴里曾率剧团在家畜场演出,甚至在罗马斗兽场和熊、老虎、狮子同台。

  1992年以《查理三世》作为创团作品,15年来,“北方大地”搬演了大多数的莎剧,他们以“毫无修饰”的表演风格、极简的布景和简单的叙述,获得众多奖项,包括英国最高艺术奖——大不列颠创新奖总冠军、英国剧院奖最佳导演等。《卫报》评价:“让台词自己说话,是北方大地剧团能将莎士比亚演绎得如此扣人心弦的原因。”

  北方口音的“摇滚”莎士比亚

  从2月在英国新维多利亚剧院演出起,在14个星期里,巴里率领《暴风雨》剧组在不同的国家巡演,几乎每个礼拜,他都睡在不同的旅馆。然而他享受这种巡演的日子,甚至希望一年四季能在不同的地方度过。

  巴里对莎剧的迷恋始于国家青年剧院时期,“莎剧有种摇滚韵味,那种诗化的语言最适合剧场”。之后,1980年,巴里进入国家剧院,遇到对他影响很大的诗人托尼?哈里逊,并演出了三部根据托尼作品改编的舞台剧,其中一部特地为巴里改编,用北方口音演出。这次演出,让来自北方的巴里第一次体会到用地道的北方口音演绎经典剧目的魅力。这也是他创办“北方大地”剧团,坚持用北方口音演绎莎剧的初衷。

  然而,英国媒体对此褒贬不一。尤其《暴风雨》上演时,适值废除奴隶制度200周年,有媒体质疑巴里有政治影射,误读经典,甚至猜测巴里在61岁高龄演绎莎翁最后一部作品,是因为身患癌症,《暴风雨》将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对种种猜测,巴里完全否认,他坦言,自己只想单纯地演戏。

  巴里出生在英国最大的海港城市赫尔,父亲以捕渔为生,他从小就不喜欢待在家里,“因为不快乐”。读小学时,巴里就报名参加了所有社团,只为了放学后不回家。有一天,他的英语老师推荐他参加剧团,因为老师欣赏他在舞台上自如的状态,在老师看来,这个巴里?鲁特获得的奖项渔夫之子极具表演天赋。巴里糊里糊涂地参加了剧团,并在《钦差大臣》中得到了出演市长的机会,这让他一下子喜欢上了戏剧。

  28年后重访上海

  1979年,巴里随英国老维克剧院来上海演出,在《哈姆雷特》中扮演掘墓人。谈起当年的上海,他脱口而出:“有很多自行车,人们的衣服永远就是两种颜色:绿色和黄色,而且衣服的样式都是统一的制服。”

  今年1月,时隔28年,巴里再次来到上海,惊讶于上海的变化:“自行车变成了汽车,人们也时尚了、热情了,有敏锐的鉴赏力,经济状况也很好。”

  从“掘墓人”到“老戏骨”,巴里低调地表示:“我只是为年轻人铺路,做了大多数人没做的事情而已。”

  刘莉芳 实习生 于晓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