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已死音乐永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19:32 新世纪周刊

  -平客

  全球唱片销量连年下滑,在中国,单张唱片印数甚至跌到百位数,与此同时,以开放、自由为主旨的反对版权过度保护的行动在全球风行。瑞典等国甚至出现“盗版党”,他们计划在2009年跻身瑞典议会。连苹果公司也宣布,要为打破数字音乐的壁垒采取行动

  瑞典一位45岁的乐迷吉米为四首歌曲付出了2860美金的代价,他用点对点下载方式“偷”了这四首歌。结果,6月12日,他被判定必须为这个行为付出罚金,算下来,每首歌花了700多美元。以保护音乐版权为己任的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对此发表言论大为赞赏,表扬瑞典在音乐版权保护方面终于有了进步,是一次版权保护方面的巨大胜利,对那些非法下载者将产生威慑作用——这是瑞典第一次惩处互联网上的非法下载。

  不过,另一个遍布全球的民间自发组织盗版党(Pirate

  Party)显然不这么看这个问题。瑞典盗版党在裁决宣布后发表言论,也认为这个裁决是一次胜利,但理由却和国际唱片业协会相差十万八千里。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瑞典警方将很难找到文件共享用户,因为警察只有权查看那些有罪在身的人的上网记录,今后,此类案件的查处将更加困难。

  “盗”亦有道?

  盗版党由瑞典人在2006年初发起并成立,它是一个版权改革组织,所持观点十分激进,他们认为“现有的1790年以来的版权制度,不适应数字时代的文化健康发展,不应该限制知识被自由地用于非商业的创造性工作”。这样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立即引来大批拥趸者,瑞典的盗版党不断壮大,短短数月,竟然成了瑞典最大的无议会席位的政党,其声势甚至蔓延到美国、法国、

意大利、德国、比利时等国家。

  美国官方曾给瑞典施加压力,要挟将瑞典列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黑名单,敦促瑞典政府采取措施治理盗版党。但是,瑞典政府在法律面前也颇多无奈,检察官给总理写信,明确表示无法给盗版党定罪。盗版党举行举行游说活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他们出版的合辑《拷贝我》(Copy

  Me)多次再版,十分畅销。瑞典盗版党还宣称计划将力争于2009年在议会中取得席位。

  盗版党的纲领倡导“完全的和没有限制的言论自由”,“音乐版权截至于2006年”(各国版权年限各不相同,英国为70年,美国为75年),“非赢利性的P2P使用合法化”等。随后,美国成立的盗版党在发布的纲领中,重申了同样的宗旨,并对美国电影协会(MPAA)、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组织“一直在阻碍技术进步和个人自由,它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采用了种种卑劣的手段,比如对普通美国人提起诉讼、散布虚假文件破坏点对点传输、肆无忌惮的游说和政治捐款用以腐蚀美国的政治系统”。

  应当说,盗版党在全球的迅速壮大,其根源是一直充满争议的“版权过度保护”问题。风靡全球的米老鼠就被认为是“版权过度保护”的受害者。米老鼠诞生于1928年,根据1998年以前的美国版权法,“个人拥有的著作权保护期截至为著作权人去世后50年,法人和团体拥有著作权的保护期截至为作品问世后75年”。本来,

  2003年赎回自由身的米老鼠却在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中,个人版权期限和法人版权期限分别被延长了20年。

  面对众说纷纭的版权问题,比盗版党更为温和的是

  “CC协议”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享)。它借鉴了开源软件界著名的公共许可协议(GPL),充分赋予了原创者选择保留哪些权利的自由。简单说,“CC协议”的采用者大都遵循“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原则。这些理念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尤其是博客中。

  当唱片成为古董

  毋庸置疑,“CC协议”充满了自由、开放的精神。目前,这一理念也开始逐渐渗透到音乐工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盗版党还是“CC协议”,他们所倡导的共享原则中,“非商业用途”是尤为关键的。也就是说,挂着“盗版”二字的盗版党也是反对以牟取商业暴利为目的的传统盗版行为的,他们的旗号中打出的“盗版”更多是指非商业目的的“拷贝我”,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点对点传播。

  进入21世纪,唱衰传统唱片业已经是每年回顾总结时的必修功课。4月,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公布了2006年全美音乐销售数字。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全年,唱片(这里指CD)的发货量与前年相比下跌了12.8%,而数字单曲的销售收入增长了60%,数字专辑的销量更是增长了一倍以上,手机音乐的销售收入的增长则高达83.7%。

  《时代》周刊曾经预言传统唱片将在2

  019年基本消失,现在看来,这个时间可能要提前了。2006年10月,创办46年、在全球拥有89家分店的Tower唱片灰溜溜关张,清盘时市值竟然只有1亿多美元。要知道,Tower可是全球第二大唱片连锁店!全球最大的唱片连锁店HMV日子也不好过,许多分店纷纷关门或缩减规模,大力发展网上分店,甚至有计划进军数字音乐领域。但其未来命运实难预料,殊不知,已死的Tower也曾试图跟上时代步伐,大力发展数字音乐售卖,最终还是回天无力,寿终正寝。

  为传统唱片奏响挽歌的罪魁祸首当然是MP3技术及其带来的硬件革命,尤其是以iPod为首的播放器。现在看来。2001年10月23日是个值得大写特写的日子,天才般的疯子史蒂夫·乔布斯用味美的新“苹果”又一次傲视群雄,那天,iPod第一代产品发布,同时,它也宣告了唱片业的终结。

  有意思的是,在技术波涛的推动下,中国经历了唱片业尚未形成便已夭折的流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上海唱片业的发端很快被随之而来的社会新格局淹没,直到90年代,在海外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的唱片业开始再次起跑,盗版的猖獗使得它屡次起跑,屡次跌倒。以前的国际五大唱片公司,合并后形成的如今四大,各自心怀鬼胎入市,却终于败下阵来,被漫山遍野的盗版打得七零八落。对于中国来说,最让尚未形成的中国唱片业心惊胆颤的是,进入2

  1世纪,连中国的盗版商都金盆洗手了,尤其最近几年,盗版CD生产线都开始大量闲置了,许多盗版唱片店纷纷关门,或者转向售卖利润依然可观的盗版DVD。

  盗版从来都是中国唱片业的晴雨表,什么唱片好卖,你知道去看看盗版商的CD生产线在加工什么就好了。可如今,盗版都已走向穷途末路了。

  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正版唱片生产数字竟然突破了三位数的底线,就是说,一些大公司的唱片产品只得象征性的生产几百张。这已经可以和欧洲唱片市场上为复古风潮生产黑胶唱片的数字媲美一番了。

  免费:音乐新曙光

  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数字娱乐的发展,娱乐产业的新格局即将诞生,游戏规则也将不同以往,当然,其中所蕴涵的巨大利润是娱乐大亨们最为关心的。他们不得不作出脱胎换骨的改变,技术的革新促使他们必须顺应消费者的诉求,如此,他们才有可能继续成为娱乐帝国的主宰。

  第一轮战役的赢家毫无疑问是史蒂夫·乔布斯,他遵循了“一手软,一手硬,两手都要抓”的原则,手握iPod这个硬件利器,用iTunes这个连体婴儿般的软件,笼络了全世界的音乐消费者。6月11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了i

  Tunes捆绑iPod的业绩:到目前为止,全球售出iPod总计1亿台,而iTunes用户则高达3亿,其在线音乐商店俨然成了当今数字音乐的先锋。

  就在此时,史蒂夫·乔布斯具有的前瞻性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就在苹果公司推出Apple

  TV、iPhone之际,他们又宣布同时推出在线点播服务,并与雅虎联手打破了iPod与iTunes坚不可摧的联姻。

  尽管无人知道史蒂夫·乔布斯脑袋里想的究竟是什么,下一步他会怎么走,但你大致可以勾勒出他的未来苹果娱乐帝国的雏形了。

  目前,iTunes在线音乐商店以收费下载形式赢得了市场,它也是全球付费音乐下载站点当之无愧的霸主。四大唱片公司显然不甘心苹果公司垄断数字音乐网上销售的格局。2006年6月,四大之一的百代唱片公司宣布,将把自己的音乐提供给首家广告支持的Qtrax公司,这将使音乐消费者在观看广告后可以免费下载音乐,但免费期只有一个月,此后,消费者需要购买这些音乐。

  两个月后,环球唱片作出了比百代更超前的举动,“宣布将支持纽约的Spiralfrog公司制作世界上第一个合法提供免费音乐的网站,根据该网站提供的音乐人名录,歌迷们就可以免费从网上下载歌曲”。当然,条件也是必须点击网站上的广告。环球唱片拿出了大批知名艺人的曲目,其中甚至包括一直在以唱片形式为环球唱片赚钱的U2乐队。

  在中国,争抢数字音乐先锋的大战也拉开了帷幕。2007年1月,百代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合资公司步升大风宣布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

  百度将在MP3搜索上特别设立百代音乐专区,在该专区页面上将有广告商提供内容,百度百代通过这些广告获得利益分成。百代及步升大风旗下有蔡依林、孙燕姿、陶吉吉、任贤齐、林忆莲、花儿乐队、许巍等华语艺人,只是,他们所宣称的战略合作中并未涉及是否会提供百代全球艺人的免费下载。3月,新浪与多家唱片公司联手,推出以免费在线试听为主打的新浪乐库,当然,这距离免费下载还有很遥远的一步。

  有意思的是,进入2007年2月,围绕DRM(数字权限管理,为避免数字音乐被任意复制而加密的程序),在全球范围又形成了一次令人激赏的高潮。

  2007年2月6日疯子一样的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网站上写了一篇公开信,对DRM进行了无情的痛斥:“苹果公司希望让iTunes上销售的音乐可以在所有设备上播放,而唱片公司才是这些限制的罪魁祸首。”乔布斯个人对DRM限制音乐传播的痛恨,瞬间震撼了全球唱片业,四大唱片公司纷纷调整策略。四大唱片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随后宣布今后的数字音乐将不再有DRM限制。

  有人惊呼这是音乐工业“后DRM”时代的来临,尽管它与合法免费下载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史蒂夫·乔布斯的行为毫无疑问彰显了音乐工业本应倡导的自由、开放精神。

  “卖丝被”的小女孩

  唱片的死亡近在眼前,但音乐却恰恰相反,活得越来越有滋有味。唱片工业这个名词应该寿终正寝了,变成涵盖更为广泛的音乐工业。互联网让循环了近一个世纪的音乐流水线发生了质变,事实上,最令人欢欣鼓舞的变化,恰恰在音乐工业的前端——制作。

  出生于1985年的伦敦女孩莉莉·艾伦(Lily

  Allen)喜欢写歌,用咱们话讲,家里有人在文艺界,当然,那只是一种熏陶,还是才华使她顺利签了一家唱片公司。2005年11月,制作出四首单曲后,公司建议她在卖丝被(Myspace)上建立个人的空间,没事骂骂这个,说说那个,顺带把自己的歌传上去,没想到立即赢得了350万 人次的点击率。后来,被英国电台发现,播出后反响巨大,唱片公司趁势推出专辑,卖出了20万张,被英国媒体称赞为“最具魅力和市场价值的新人”,并于2006年获奖无数,成为靠“卖丝被”成功的歌手。

  还有一个典范是2006年最成功的英国新晋乐队北极猴子(Arctic

  Monkey),他们比“卖丝被的小女孩”更传奇。哥几个用自家电脑做好Demo,传到网上,大获好评,被BBC

  Radio2的DJ所赏识,在节目里播出后,立即拿到了唱片公司的合约,成为2006年全英最红的新乐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