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真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08:08 东方网-文汇报

  关于疾病的误区

  在人们脑海中,也许只会接受疾病,而不会去作思考,也许大部分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还会有关于疾病的误区。

  西方现代医学根据发病的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将疾病分成很多种类。当涉及的因素过多时,许多疾病成了病因不明或尚未完全明了的描述。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常见的疾病,至今为止,都被看成是原因不明的疾病,或者将一种疾病作为另一种疾病的病因。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大部分的注意力只是放在缓解这些疾病所带来的症状上,而无法根治这些疾病。

  其实,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当一处组织或器官出现疾病时,其他组织和器官必然会受到牵连。系统地看待人体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便可以很快地找到致病的根源。就像一辆汽车,一个螺丝松了,便可能引起启动不畅、噪音增大、性能下降等种种问题。我们修车时最需要关注的并不是噪音有多响、性能怎么下降了,而是找到那个松动的螺丝,把它拧紧,汽车的毛病也就解决了。

  探讨疾病的本质,就是为了能找到疾病的病因,进而获得攻克疾病的武器。在哲学上,探讨本质必须寻找事物的共同特性,在共性中来归纳事物的本质。生命的共性是什么?是基因表达的结果,这便是生命的共性。大多数的基因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进行表达的,人的生理现象(包括健康与疾病)都是基因在特定环境下表达的产物。有一个例子可以通俗地说明这个道理。在喜马拉雅山上生长的一种兔子,它们身上毛色的基因是受温度控制的。这些兔子在寒冷的环境下通常有黑色的耳朵、前爪、鼻子和尾巴,但是当它们在温暖的环境中长大时,便没有任何黑色的标记。科学家发现,同样的兔子,同样的基因,处于不同的环境下,它们虽然有相同的基因,却有着不同的表达。尽管人类不是喜马拉雅山上的兔子,但基因表达的规律是相通的。

  健康和疾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基因在一定环境下表达出来的一种生理状态。当基因表达异常时,人的身体便不能继续维持原有的平衡来调节和修复自己。无论是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肿瘤,基因的异常表达是任何疾病的根源。

  疾病有三个阶段:细胞功能障碍、组织局部受损、器官功能衰退。

  这三个阶段中,细胞功能障碍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阶段,也是疾病最容易逆转的阶段,只要稍微改变不利的环境,基因便可重新正常表达,恢复到健康状态。而组织局部受损的阶段是个转折点,但这个阶段往往又是人们产生误解最多的一个阶段,大部分人并没有好好地把握这个时机,使得疾病不知不觉发展到器官功能衰退的阶段,从而使人的健康处于崩溃状态。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医疗的检验起了一个方向性的作用。大部分人习惯于以各种医疗检验的标准来衡量身体是否健康,要命的是,大部分人会普遍认为指标正常就是健康的,当检查出指标异常时,便想尽办法使指标变得正常,然后便掉以轻心,直到有一天突然病重倒下。这就是医疗检验指标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令我们对疾病的发展不知不觉。

  疾病久治不愈的两个根源

  20世纪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罗杰·J.威廉姆斯博士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疾病久治不愈只有两个根源:材料不足、毒素积累。

  有人会说,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身体居然还会得不到维持健康的足够材料吗?然而,正是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却正面临一场营养危机。也许我们吃了很多鲍鱼、燕窝,吃了很贵的补品,但是我们的身体依旧材料不足。因为一般人并没有弄明白我们的身体需要什么,对该吃什么、如何吃以及应该避免吃什么都茫然不知,而商家抛出的各种各样信息又把消费者搞得头晕脑胀。于是人们通常会做出一些不合理或有害健康的饮食选择,这就无法为身体提供使基因正常表达的好的环境。

  糖带来的浩劫如果你想通过饮食的改变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态的话,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将糖从你的饮食中完全去掉,最少做到从现在起减少对糖的摄入。

  即使是很少量的糖,比如仅仅两茶匙的糖,这个分量比我们喝的一瓶饮料或一碗精米饭的糖分要少得多,就会对体内的激素和营养产生很大影响,将人体内的环境导入到一个混乱的生化状态,使得健康的天平发生倾斜。

  不仅如此,糖还是一个反营养剂,糖分的摄入会从身体中夺走营养,引起钙质在尿液中流失,迫使身体从骨头中调集钙来维持血液中钙的浓度。所以,过量的糖摄入成为骨质疏松的一个祸首。糖分还会破坏免疫系统,引起镁、铬和锌等营养素的缺乏,使人容易患上感冒和其他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糖也引起钙/磷平衡破坏,进而导致人体将蛋白质分解成为制造人体必需化学成分所需的氨基酸功能下降。因此,如果你希望得到健康方面的改善,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变吃糖的习惯,包括加工食品、零食等的摄入。

  精米面:隐藏的杀手经过高度处理后的精米面中,除了糖几乎不含其他营养成分,因此它与糖一样具有毒性,也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反营养剂。

  在制造精米面的过程中,谷物中曾有的营养都被破坏了,人体必须的脂肪酸和纤维也被破坏了。因此摄入精米面,虽然不觉得饥饿,但这些空热量与身体所需要的材料相差太远,所以我们的身体会材料不足。

  食用油的真相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的天然结构称为顺式脂肪,当脂肪酸的分子结构与细胞膜的脂类相吻合时,人体便能保持在健康的状态。当油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时,顺式脂肪的分子结构便会发生变化,形成一种具有毒性的脂肪,我们称为反式脂肪。这种材料会引起细胞内物质交换紊乱,成为威胁健康的又一祸首。

  如何避免这种伤害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尽量选用高质量的橄榄油和亚麻油。同时,有益的脂肪酸也可以在新鲜的、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食物中找到,如坚果等。高质量的蛋类、肉类和鱼也是很好的脂肪酸来源。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脂肪酸很容易在高温中破坏,所以尽量避免高温来制作这些食物。

  身体塞满了有毒的垃圾我们的身体具有一定的排毒机能,但是这些机能必须在人体材料充足的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不当的食物摄取、药物使用、生理机能紊乱、情绪低落等都会使毒素以某种形式在体内积累起来,毒素的积累营造了一个导致基因异常表达的环境。

  人体内的毒素可以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人体有三大排毒器官:肾、皮肤、肠道。当排毒器官不能及时排毒时,水溶性毒素经由血液到达人体的软骨、滑膜和肌腱部位,引发各种类型的关节炎症,如痛风等。脂溶性毒素则经由血液转移到淋巴系统或各个器官的黏膜,形成息肉、囊肿或肿瘤等。

  清除人体毒素时,身体会有各种反映,如关节、骨骼、肌肉疼痛或腹泻等。支持这种排毒反应的措施是大量喝果蔬汁或水,有时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素来加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条件许可时,可以通过泡温泉来加速毒素的排放。

  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五个途径

  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五种途径:食物、医药、生理、心理、环境,把握好每一个通道便可以把握健康。

  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除了提供给人体必需的养分外,还将产生一些代谢产物,这便是食物通道中毒素来源之一。

  医药医药在传统的治疗疾病所发挥的作用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它盲目依赖就可能导致破坏性的后果。首先,药物长期服用,便成了毒素的来源,其次,许多药物之所以成为药物是因为它的毒性,它的毒副作用会对人体带来剧烈的伤害。

  生理也许这是老生常谈,然而睡眠、呼吸、运动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你的健康。

  睡眠:有毒的解毒与修复当我们的夜生活变得如此多姿多彩,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剥夺应有的睡眠时间。经常睡眠不足的人都会出现大脑迟钝、脾气暴躁、意志消沉等,这是因为,在睡眠之中人体会进行自我修复,而不良的睡眠习惯使得受损的部位无法及时修复,同时也增加了毒素积累的机会。

  正确地呼吸千万不要将呼吸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采取了不正确的呼吸方法,要么呼吸太多或者呼吸不够,这些方式都会造成人体的缺氧状态,从而使血液中的pH值偏碱,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的话,将带来骨质疏松之类的疾病。

  曲解的运动人们知道运动的好处,却选用了不适合自己的方式,在不适合的时间进行运动,反而消耗了人体内储存的材料,所以最终无法得到真正的健康。

  人体在24小时中的每一时间段都有特殊的生理现象:如晚上9点到凌晨的3点是人体自身修补的时间,晚上9点到11点是免疫系统运作时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骨髓造血的时间。凌晨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修复的时间,凌晨3点到凌晨5点是呼吸系统运作的时间,5点到7点大肠蠕动最快,是吃早餐的最佳时间。7点到9点是胃功能最活跃的时候,9点到11点是脾脏最活跃的时间。11点到下午1点,又是身体造血的时间,下午1点到3点是小肠最活跃的时候。下午3点到5点是膀胱最活跃的时候,下午5点到7点是肾脏最活跃的时候。晚上7点到9点,是心脏和神经系统最活跃的时候。

  所以,我们在安排自己的运动时,最好配合身体的节律,而不要随便选择一个时间就做运动。假如你的行为与身体的节律相背的话,反而会因这种不和谐而造成伤害。

  心理情绪对我们的基因表达有着巨大的影响,消极的行为、想法、情绪和压力能够对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产生负面的影响,降低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

  例如外界压力作用于人体可能产生的疾病模式:压力持续→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预警人体处于压力状态→人体各个器官做出相应反应:胃肠过度工作,胃细胞过度消耗,产生溃疡,胃酸分泌减少,导致消化不良、胀气等。压力持续不断,肠道细胞过度消耗,便会产生溃疡、炎症等疾病。肝脏持续工作,过多毒素无法及时排泄,肝脏功能会受损,产生肝脏方面的疾病。心脏加速搏动,将引发心脏方面的疾病。假如压力持续不断,肾上腺过度工作,有可能导致肾功能衰退,从而引发新一轮疾病的产生。

  环境我们人体外部的环境包括空气质量、家具释放的有害物质、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电磁辐射、温室效应等等。在大的环境没有办法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尽量少用手机、少看电视、少用微波炉、房子的装修尽量简单,或者去原始生态环境旅游等,只要不断地做好每一件有益健康的事,你便会离健康越来越近。

  摘自《医生向左病人向右》曾志锋著花城出版社2007年2月版28.80元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