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与罂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3:50 《环球》杂志

  记者/夏海淑

  夏天到了,去电影院该看什么电影?

  标准答案是:恐怖片。

  在许多国家,电影院的暑期档历来是恐怖片的乐园。盛产恐怖片的好莱坞自不必说,今年7月初,关于连环凶手的《黑房子》一举打破韩国恐怖片票房纪录,随后上映的还有“医学恐怖片”《解剖学教室》、“人格恐怖片”《两个人》等。而在国内,低成本恐怖片《第三个人》《停止心跳》和《箱子》正蓄势待发……

  当然,恐怖片不光是夏天才好卖,在北美、日本、香港等成熟电影市场,恐怖片都拥有相当稳定的受众群,一旦市场低迷,成本较低的恐怖片往往就成了电影公司的“救命稻草”。

  不喜欢恐怖片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偏偏喜欢跑到电影院去“花钱找害怕”?

  他们同样难以理解的可能还有:在美国,最畅销的书籍除了《圣经》和《哈利波特》,就是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在全球游戏市场,有史以来的最大黑马是恐怖游戏《生化危机》;在时尚界和艺术界,骷髅头、吸血鬼、尸体等恐怖元素不但在绘画、摄影作品里比比皆是,而且作为高级时装的装饰屡屡出现在T台上……

  可以说,随着当代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影视、文学、艺术、游戏等各大领域,恐怖题材的作品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次文化。

  这些阴森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青睐?

  从历史上来讲,恐怖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当原始人类第一次试图用鬼怪神灵来解释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时,恐怖文化就诞生了。

  之后,以

鬼故事为代表的恐怖文学作品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尤其是在欧洲,恐怖文学一直被视为通俗文学的一部分,并创造出了科学怪人、吸血鬼、女巫等一系列经典恐怖形象。文学巨擘如莫泊桑、狄更斯、司各特、拜伦、雪莱等,也都曾为这一文学式样添砖加瓦。

  电影的诞生,让曾经停留在纸面上的恐怖形象鲜活起来,人类第一次看见了活生生的暗夜幽灵、杀人狂魔。100多年来,许多优秀电影人不断在探索着恐怖电影的各种发展方向,从恶魔恐怖、末日恐怖、

怪兽恐怖到人格恐怖。恐怖片成为了与电影科技同步发展的最大片种之一。

  20世纪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不断改变着艺术的风貌,恐怖怪诞的艺术风格也开始盛行,毕加索、达利、马格里特、恩斯特等艺术大师都创作了颇多此类作品。

  近些年来,网络的发展让恐怖文化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一方面,恐怖游戏成为了

网络游戏里的主要类型之一;另一方面,恐怖论坛、恐怖故事、恐怖DV,也借助着互联网广泛传播、蓬勃发展。

  调查显示,15~35岁的城市青年已经成为恐怖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其中又以高学历者居多,而且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有心理学家分析说,恐怖文化之所以被现代人接受,有许多心理因素,例如对死亡、黑暗、战争、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反思;对未知领域和神秘事物的好奇;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恐怖危险的刺激感等等,都在吸引着人们走近恐怖文化。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就像求生的本能一样,对死亡的渴望即“死本能”,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虽然文明的发展抑制了这种本能,但它终究会寻觅到另外的宣泄口,例如冒险和挑战极限,例如体验恐怖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对恐怖文化的过度宣扬有可能使人们对恐怖、血腥感到麻木,尽管恐怖作品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想通过行政或其他手段抑制乃至取消恐怖文化,却是一个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人把恐怖文化比喻成“暗夜罂粟”,也有人说它是“死神的舞蹈”,无论如何,这种糅合了黑暗与美感,残酷与刺激的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在世界各国形成了各自的不同特点。

  了解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恐怖文化,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当今世界的文化潮流;而更重要的,也许是全面地了解我们自己,那隐藏在潜意识里的焦虑与不安,那黑暗中的另一半。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