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书不断:内地港台英美精彩书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10:59 南都周刊
与别的当代作家相比,王安忆的创作多少有些不同。很难得的,她摆脱了同行身上常见的时代焦虑症,虽没有写出大红大紫的作品,但小说是一本一本持续地在出,照例,也总有人一本一本地读。她的好处之一,是可以保证每本小说至少在水准线之上,不一定能带来惊喜,也绝不至于让你有跌破眼镜的失望。《启蒙时代》是标准的王式风格小说,以小见大,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上海城中几个年轻人的身上,看一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写“文革”初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王安忆的笔调却保持了令人有些想象不到的平静。穿透革命的洪流,进入到那洪流之下的城市,日常生活依然简单朴素。王安忆以她擅长的绵密笔法,写一群少男少女多少有些迷茫的理想和心事,青涩年华中的骚动不安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氛围中显得无可奈何,但又奇怪地与那个时代背景丝丝入扣。在一九六六年的狂飙之后,又在惊天动地的上山下乡运动之前,《启蒙时代》展现的是大时代的一个小间隙。这是历史中的惊鸿一瞥,不起眼,却真实存在,也值得被再次呈现。 (杨早) 民间的故事与传说,美丽或哀伤,温暖或恐怖,慰藉着无数孩子的寂寞童年,也丰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想象。这些简单的故事,在另一种眼光审视下,又可能成为一个民族的心灵密码。河合隼雄正是一个试图通过传说,来解码日本人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深层心理的学者。河合隼雄采用了荣格的心理分析学说,从日本的民间故事,溯源到本国历史文化的源头。黄莺姑娘、不吃饭专吃人的妖怪妻子、鹤妻、浦岛太郎……这些神奇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被作者纳入世界民间故事大系中,在横向的比较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被鲜活地展现。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文化的读者,从这些故事入手,应该是一个颇为轻松有趣的路径;同样,我们也得以学会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身边那些耳熟能详的传说。本书在附录中收入了河合隼雄解剖过的日本民间传说,在阅读本书之前,读读这些有趣的故事,那么你可能存在的一点阅读障碍,也将被迅速消除。 (杨早) 讨论古典政治哲学的学者,对于马基雅维利无疑是又爱又恨,恨的是他把政治现实描述得如此之肮脏露骨,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爱是因为他似乎又道尽了政治的现实,让人不得不信服他。但是如果继续把这个视野往前推,我们马上会注意到,这个马基雅维利喜欢谈的一个古希腊作家,就是色诺芬。如此看来,色诺芬难道就是一个肯认强权的古希腊哲人而已?在这本《居鲁士的教育》里,色诺芬以波斯王子居鲁士为主题,写了这本既像历史又是虚构的小说,主题则是要弄清,一个好的君主(或是僭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有趣的是,平常不大爱写文章的甘阳,这次难得地写了篇序言,篇幅虽短,看上去也只是说斯特劳斯对色诺芬的解读,但是问题意识始终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有心的读者,或许不妨去找找甘阳发表在6月份《读书》上的《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一读,或许可以猜出甘阳的“隐秘”的心思,那究竟可信不可信,就有赖读者自己的判断了。 (成庆) 左派学者多如牛毛,但是值得尊敬的却并不见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左派的旗帜下面常常聚集了一些“理念主义者”,他们提出许多美好的理想,但是却在实践时常常把自我排除出反思的范围,这样一种不是由“自我”,而是由“他人”出发的“左派”思维,常常让我对一些“崇高”的左派持相当的保留意见。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当然广为人所知,但是他更让人感到钦佩的或许是那种“客观性与责任感”,前者是学者的基本素质,后者则是一个有关怀的知识分子的当然品质。在本书中,沃勒斯坦表面上当然是谈美国是如何衰落的,但是背后仍然要讲的是资本主义体系的危机问题,美国在这样的体系中衰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左翼在面对这样的格局时,却发现面临实践上的困境,文化左派只能局限在学院做自我的繁殖,不再具有广泛的动员能力,因此沃勒斯坦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左翼纲领,但是“反体系运动”是否奏效,这恐怕只能依靠实践才能检验了。(成庆) 上个月,中译本《不列颠百科全书》修订版出版,有的媒体反应及时,甚至将当年翻译此书的情况,与18世纪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类比,可能没有注意到,在1990年代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过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节译本,7月也由花城重版了,不可谓不巧。更巧的是,启蒙时代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与《百科全书》乃是死对头。其实这其中的误会误解,译者梁从诫早在《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出版译叙里就交代清楚了,他正是出版中译本《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元老,我们不可不知的是,当初立志启蒙“文革”后世人的出版人,虽然出的是真正的词典《不列颠百科全书》,但其精神,却秉承自《百科全书》。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当年立志反封建反专制,以理性主义启蒙人,故而在编撰中“一意孤行”,把这部书当作宣传工具,一篇篇文章都是思想政论而不是词典应有的客观倾向和数据功能。这本重版书仍然值得重读,也可以与《启蒙运动的生意》同读。 (戴新伟) 号称“随笔家”的旅日作家李长声最近两岸“开花”,除了这本杂事诗外,尚有中央编辑出版社出版的《日边瞻日本》,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的《居酒屋闲话》;《日边瞻日本》多以文史杂谈为主,旁涉日本的出版圈与作家作品,《居酒屋闲话》同样如此,只是多了一些个人趣味,书也出得最漂亮。但要数《浮世物语》最纯粹,副题“日本杂事诗新注”,隐然有另一位更早的“知日”前辈黄遵宪之风。事实上,这33篇专门谈论日本风物的随笔里,不仅每篇有七绝一首,而且时时会有与“百廿年前”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互证之感,清末中国人眼中的日本风俗,也有保存到今天,尽收另一个中国人眼中的。每篇都写得有趣,尤其是《漫谈》、《酒馆》、《晚酌》几篇,至于那些七绝诗,作者自谓“兴之所至,随笔涂鸦,终归是打油”,这要看读者见仁见智了。 (戴新伟) 9·11事件后,美国攻打塔利班政权,阿富汗充满战事和破碎,在这场无情的战争背后,阿富汗女性遭受了残酷的剥夺和伤害却鲜为人知,似乎除了战争,其它再也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参与了当年阿富汗“母亲组织”,面对了众多因战争而变成寡妇的喀布尔女性,更要面对她们永无止境的悲痛,这也促使作者深入探讨喀布尔女性面对性别歧视、战争、宗教、教育、经济等问题。作者不仅揭露种种罕为外界人所知的震撼真相,也采取大胆和真诚的态度,批判了喀布尔本身的女性歧视问题,甚至连西方男性记者都成为帮凶。因为战争时,有许多女性被强暴,但官方和传媒竟然毫不重视,这一大群女性甚至不在战争背景中出现,或者她们根本不存在。这本书算是泪与血的结合,她们的苦难,再也没有西方人会说与自己无关。 (黄茂林) 以研究犹太大屠杀和西方文化之关系闻名的乔治·史坦纳(George Steiner),也是当代备受尊崇但也极具争议的文学批评及翻译理论大师。作者一生著作甚丰,探讨议题甚广,如《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语言及翻译面面观》、《马丁·海德格》、《希特勒的圣克里斯托堡之途》等,涵盖哲学、语言、文学经典,以及阅读方法,并启发了各类大众文化的研究。这本散文形式的自传《勘误表》是他晚年的巨著,重新回顾他曾关心过的种种议题,作为检视其一生成就与遗珠之报告,其中包括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的关系、音乐的永续存在、衍生自巴别塔故事的语言以及翻译问题,并对当代政治与社会的评论等,作者不断内省以及纠正自己以往的谬误,以诚实面对一生作品中未尽完善之处,算是西方学者的异数。 (黄茂林) 与中国隔着喜马拉雅山脉相望的印度,因为近几年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日益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个向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居的人口大国,其民主传统和世俗政体正受到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威胁,这是哈佛学者Martha Nussbaum新书的核心议题,在她看来,2002年印度西北部城市古吉拉特发生暴乱(暴乱中约两千名穆斯林被杀)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印度教右翼势力的扩张就已经达到足以危害印度得来不易的民主宪政实践和宗教宽容与多样性的地步。Nussbaum长期致力于对印度的研究,本书中她特别指出,对民主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与不同文明的碰撞,而是来自于文明内部、我们彼此之间的碰撞——是倾向于自我保护的攻击性,还是涵容与他人共处于一个世界的能力?印度正在发生的,对于所有的民主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预警的政治故事。 (方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