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慢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14:23 中国青年杂志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只是在疲于奔命”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我们的社会也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高速运转阶段。“快些!再快些!”——每个人就这样被裹挟着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奔忙。但是,“快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亚健康状态。据统计,因为长期生活在“快生活”中,目前中国大约有3000万抑郁症患者。而世界卫生组织曾有调查:全球每年有190万人因劳累猝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社会和个人如何选择发展速度和生活节奏,才能使社会更健康,人们生活更幸福?

  ● 观点

  对尚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而言,“慢”主张无异于让一个饿汉厌倦大鱼大肉,是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最后所付出的代价才会真正具有说服力。

  快或者慢,最后用代价来说话

  文-亦夫

  人到中年,我的半世人生按地域可划分为三大块:从出生到高中结束的乡村时代,从上大学到弃薪辞职的都市时代和业已持续了七八年的海外漂泊时代。

  如果单从环境因素看,我的每次变迁,都应该是生活节奏的一次大提速。偏远闭塞的老家乡下,一直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传统,生活节奏完全合着时令和节气的自然拍子,虽单调寂寞却一派散淡闲适。在北京求学和工作的十几年里,原本就远比乡下纷繁忙乱的都市,正处在一个令人炫目的高速发展期。郊外农田里竞相生长的,不再是绿色的庄稼,而是密密麻麻的高楼和烟囱。三环、四环、五环……纷乱忙碌、嘈杂拥挤的都市像黑色的潮水一样向四周蔓延。在这种扩展速度的带动下,人们日益变得神色慌乱、步履匆匆。而后我移居的日本东京,更是一座以高压紧张和快节奏而闻名于世的现代大都会:精确得几乎不差分秒的电车上,挤满了一脸倦色的上班族;摩肩接踵的街头,到处可见为准时打卡而比赛般奔跑的人们;每年都有数量众多的人因过劳而猝死,更有许多人因无法忍受生活的强压而自杀……如此看来,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在提供了更富裕优越、更丰富多彩生活可能的同时,似乎也剥夺了人们对生活节奏的自主,让身处潮水般向前疯狂奔跑的人群中的我们,似乎面临着不是随波逐流,就是被淘汰出局甚至挤倒踩死的命运。

  但时代潮流并没有彻底占据人生河床的全部,在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主流之外,仍有千百条支流纵横交错,保持着各自的速度和流向。这种可能会被视为“不入流”的形态,不但点缀和丰富了生活本身,而且为身处主流漩涡中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参照。就我而言,或许是童年乡村记忆在意识中扎根太深,或许是天性愚钝,离开故乡二十多年,在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的生活环境中,我却始终无法随着潮流奔跑起来,甚至生活节奏不但没有提速,反倒变得越来越缓慢。我原来在某国家机关当差,本来就是一份悠闲舒适的工作,但一成不变的早八晚五却让人感到沉闷压抑,我最终不顾几乎所有亲友的反对,调到了一家出版社去做编辑。虽然所谓的金饭碗打破了,收入也减少了,但出版社不坐班的工作模式却给了我时间上的极大自由。而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才有可能脱离外界的束缚,保持生活节奏的自主。旅居日本七八年,在这个最能直接地体现“时间就是金钱”的城市里,我依旧选择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而把大量时间用在了读书、写作、游走等毫无经济效益的闲事上,以至于相熟的华人朋友忍不住摇头叹息:“这么闲闲地呆着,简直无异于眼看着大把大把的票子从身边飘走啊。”其实类似我的状态的人群并不鲜见,无论时代的脚步多么急促,不管生活的节奏多么紧张,总是有一群一群的人漫步在不为匆忙的目光所触及的地方,安静地聆听着大工业社会一派喧嚣中隐隐透露出的自然之音。有人不无讽刺地说我个性太过鲜明,其实我内心并不苟同。在对速度和效率极度渴望和崇拜的生活主流中,我的大学同学一部分因获得极大财富而拥有了远甚于我的丰富和自由,一部分则付出了自由、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而我只是一个不上不下的中庸之人。在某种意义上,中庸之道的实践者有时候恰恰是人群的少数。

  在我看来,对有渐强之势的所谓“慢生活”、“钝感力”的主张,不能不看实际情况而大加宣传。这种主张之所以在欧美等国家兴起,是因为它们的发达程度已经具有了比较和反思的基础。而对尚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而言,这样的主张无异于让一个饿汉厌倦大鱼大肉,是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的。成人在思维模式和生活惯性成型以后,其实所做的任何选择都是最利于自身的。所以不管你怎么主张,快的慢不了,慢的快不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最后所付出的代价才会真正具有说服力。

  一个有原创能力的人,才敢慢下来,无论多慢,都无所畏惧,因为别人无法超越他的优势和长处。于是,从不在乎别人奔忙的脚步,而是专心致志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人才敢 慢 下来?

  文-一凡

  如果你更适合慢车道,你敢回去吗?——几个月前,我这样问自己。经历了多次挣扎反复,最后,我决定放弃这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作出这样的抉择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几年来,我的身体频繁出现状况,常常在单位和

医院之间奔波。疼痛带来了双倍的压力,并且几乎带走了全部乐趣。

  我心里明白,目前的工作节奏对我来说太快了,我常常陷入加班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强度下身体没有康复的余地,放弃是明智的。可是,到了该作出决定的时候,我发现了内心的惶恐和不坚定。

  明知道不适合自己,却放不下,明知道有更适合的生活方式,却不敢去选择。这是不是生活的悖论呢?我想,这一定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体验。在生活里,常常听人抱怨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如何如何让人感到疲惫和厌倦,在一声“没办法”的慨叹之后,却又见他们奋力前行。

  慢慢地生活,一定是很多人的梦想吧,可是,有几个人有勇气这样去生活呢?我饶有兴趣地琢磨:选择慢生活,怎么就这么艰难呢?

  此前在我的印象中,慢几乎可以和平庸画等号,可是,我却找不出这印象的由来。就在此时,我读到了

分众传媒总裁江南春的一段话:“对手不会让你停下来,停下来就是找死。机会转瞬即逝。今天你少工作1小时,明天要花10小时去解决它带来的后果。每天我内心不断发出的声音就是快跑,快跑,跑到你的竞争者消失掉。不用回头,你只管往前跑。”于是,江南春跑得连修鞋的时间都没有。类似的声音也感染了我们,不知不觉跟着跑起来。也许,你会说,快没有错啊。是的,快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关键是,这价值是谁创造出来的?江南春跑出了排行全国第三的分众传媒,而我们只落得个气喘吁吁。江南春也承认,他不比别人聪明。那么,创造这些价值的,为什么不是同样不聪明的我们呢?也许,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江南春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跑,而我们的前路却一片模糊。我尝试为自己的奔忙找个理由,最终悲哀地发现:我不过是为这份并不喜欢的工作在忙碌,不知道该怎么领先,只是不想太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奔跑只是对自己的一个安慰。

  看透了这一层,我总算明白了,无论我跑得有多快,都不可能成为赢家。快生活也好,慢生活也罢,关键是先要有明晰的目标。于是,我先把脚步停下来,直到此刻我才看清,就算身体不出状况,也该放弃这份工作,因为我没有尊重自己的天赋和优势,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往前走。由于盲目,无论走多快,心中都满是焦虑,没有人逼着我快,只是自己不敢慢下来。

  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作全面的人生规划,从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出发,确定了一个终身奋斗目标。我的感觉忽然好了起来,是特别放松的状态,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当然,我并不是盲目地乐观,对可能的风险已经作了全面的预估。鉴于目前的身体状况,我选择了慢慢地去实现梦想,以自己可以掌控的节奏去生活。

  这也产生了另一个担忧:别人奔跑还嫌慢,你怎么还敢踱四方步?在我看来,慢生活,不光是节奏的改变,也不仅仅代表一种生活态度,它还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能力。

  比如选择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许多人常常由于现实的困难和想象中的风险,宁可在当下的环境里委曲求全,也没有勇气去选择。去翻翻成功人士的简历,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作过或艰难或令人不可思议的选择。我并不认为这是他们的过人之处,他们只不过选择了做自己而已。是因为有更多随波逐流人群的反衬,才显得他们如此与众不同。

  再比如掌控能力。如果生活的速度和方向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还有什么令人担心的呢?当然,这种掌控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去判断,去执行,不因外在的压力或诱惑而改变。

  而慢生活最重要的能力,大概要数创造能力了。一个有原创能力的人,才敢慢下来,无论多慢,都无所畏惧,因为别人无法超越他的优势和长处。于是,从不在乎别人奔忙的脚步,而是专心致志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如好酒是慢慢酿出来的一样,慢慢酝酿出来的成就,也同样无可比拟。

  有了这一番思量,我确定了这样的人生信条:最省力地活着!这不是助长惰性,而是把全部的注意力用来经营自己的优势。时刻关注自己的

发动机可以转多少转,坚决不超负荷运转。

  希望今后的生活不再如快镜头,而是一幅悠然的水墨山水画。

  ● 故事

  她曾经以为,拥有事业,拥有财富,就拥有了力量,但她收获的反而是更多焦虑,更多内心冲突。

  无论快慢,只有和自己在一起才有力量流进内心

  文-陈如琢

  那个初夏的早晨,对张然原本是平常甚至轻松的。6点闹钟响起之前她已经醒来,虽然仍然感到疲倦,但很庆幸自己没有失眠——自从三年前她辞职创业,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出版公司,疲倦和失眠如影随形,几乎成为常态——当然,在旧体制下工作了十年以后,创业的激情和挑战带给她的兴奋,足以让她忽略这些,甚至其间婚姻的离开,也没有阻止她向前奔跑。

  张然的奔跑收获了相当的成就。从一家连同自己在内只有三个人的小公司做起,如今,已经成为这个领域小有名气的出版新星。公司发展到相当规模,与两家把控着出版资源的体制内出版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张然这里推出的任何西方现代文学书籍,对方都全部接受。

  这个早晨,尽管醒来时仍有些疲倦,但张然没有时间让自己思量。她起床,打开BBC广播,开始整理房间——尽管已经独自生活两年多,但她仍保持着时刻使居室一尘不染的习惯。

  然而,一切就在她蹲下抱起床边地板上的一摞书,起身的那一刻发生了改变。

  她仿佛听见细微的“咔”的一声,紧接着,一阵钻心的疼痛,从左边膝盖蔓延开来,迅速传遍左边身体,之后是全身。汗水,一瞬间喷涌而出。

  张然被送到医院。之后,生活仿佛急促的快板突然被一段漫长的停顿窒息。

  医生告诉她,要么静养,或许六个月,或许一年,让受伤的膝盖自己恢复;要么手术,换一个人工膝盖,但术后效果有很大不确定性,有可能,张然终生不能自如行走。张然拒绝了钛合金的膝盖。她刚刚37岁,不想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变成假的。

  但漫长的轮椅生活开始后不久,张然发现自己可能患了抑郁症。她惊异地发现眼角仿佛突然间增加了许多皱纹;发现她曾引以自豪的光洁的皮肤,开始变得暗淡,隐隐出现很多斑点;差不多每天必喝的骨头汤让她的腰部长出了赘肉,失眠又回来了。但这一次,是因为她清醒的时间不多。

  每天傍晚小时工离开之后,张然常常会关掉手机,拔掉电话,让自己在逐渐浓重的暮色中,静静地流泪。她又开始吸烟了——这是她在创业初期,遭受婚姻之变的那段日子染上的,一年前,她接受了一段心理辅导,以为自己已经复原,并戒掉了烟瘾。

  ……

  终于,在朋友的说服下,张然参加了一个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她并没有抱有太多想法。她甚至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关掉手机,想,如果没什么兴趣,在第一次课间休息时,就让助手来把她接走。但开课不久,张然就开始流泪。7天的课程,张然几乎是一直流着泪过来的。

  “你对自己太不好了。你从来不让自己和自己在一起,不理自己的感觉,不理自己的身体需要。你的膝盖太累了,所以它不肯为你工作了……”老师平和温柔的话语,似乎打开了张然生命里一些尘封已久的窗户,阳光透进来,照在张然身上。从未有过的熨帖,从未体验过的松弛,以及从未这么近的,对自己的体察和关照。在这样的体察中,张然默默地流泪了。

  学生时代,张然一直心怀“做大事,立大业”的梦想,三年前,不甘循规蹈矩过一辈子,辞职创办自己的公司,三年来,她生活得几乎没有缝隙。清醒着的每一秒钟,都被事情紧紧填满——版权计划、审读定稿、书号、渠道、推广……许多个深夜,张然感觉自己的身体疲倦得几乎瘫软在床上,但大脑还顽强地醒着,不肯入眠;多少个黎明,她觉得自己的精神体力已经被透支到极限,看着窗外天色渐亮,内心充满恐惧,恐惧那些正在到来,必须面对的冲突……但每到这样的时刻,张然都会深深地谴责自己,谴责自己的软弱,谴责自己缺乏勇气,她会起身点燃一支香烟,然后冲一杯咖啡,让自己从感情中迅速走开,让事情重新填满身心。

  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填充着张然。她声誉鹊起,她被行业不断地提起,参加各种会议,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然,还有她不断增加的财富——她越来越大的房子,她的汽车,她的钱夹里越来越多的各种高档会馆的贵宾卡,她定制的时装和鞋子……这些曾经是她全部梦想的外壳,十年前,五年前,她无数次梦想的东西,现在真实地在这里了,但是,预想中的幸福和满足并未如期来临。相反,她的内心,似乎被渐渐侵蚀出更大的空洞,它日夜潜伏,并时时令她不安——市场竞争激烈,她的事业随时有被打垮的危险;新人辈出,下一次会议,她的名字可能就不在演讲名录中;今天与她信誓旦旦的版权合作者,明天可能就会转身,投向对手的怀抱;她的房子、车子、时装,也可能一夜之间不再光鲜……

  这一切,催逼得她跑得越来越快,直到这次猝然跌倒。

  她曾经以为,拥有事业,拥有财富,就拥有了力量,但这一刻的体察,令她知觉,力量并未经由那些光鲜的东西进入她的身心,她收获的反而是更多焦虑,更多内心冲突。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冰山,冰山的最上层是我们看得到的行为。我们忙碌,我们冲突,我们爱与被爱,我们怨恨,我们悲伤……但在这一切之下,是我们未曾察觉的,我们真实的内在。那里有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期待,我们的渴望,更有最深层的,我们的自己。

  我们遭遇的所有内在冲突,都来源于这座冰山的深层,那些没有被满足的渴望和期待。

  你是否察觉它们的存在?你是否经常细心照顾它们?你是否很好地倾听并满足它们的渴求,并温柔地对待它们——其实是温柔地对待自己?

  三年来,甚至三十多年来,张然似乎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这个夏天,在这个不期然来到的课堂上,一些从未碰触过的地方,被不断搅动,并流淌出泪水。

  在逐渐贴近自己之后,张然惊讶地发现,她的内心开始体验更多的平静。焦虑开始退居远处,平和开始轻灵地流淌并滋润内心。而一种力量,也在不经意中,就这样到来了,令她不再忧虑自己的膝盖,不再忧虑那些被搁置的工作、会议和计划,她开始享受自己的“假期”……

  张然知道,对她,新的生活刚刚开始。未来仍有很多未知。但她嘱咐自己,不要担心那些尚未到来的日子,让自己体验此刻,和自己在一起的幸福,并好好珍惜那些正在从这些幸福中生长出来的力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