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知道分子爱讲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10:56 南方人物周刊

  想写书教育一下日本的年轻人,我就用日本的史料写中日战争,告诉他们被隐瞒的真相

  王刚 发自北京

  和萨苏在吃饭的时候聊天,注定将是个不太愉快的经历。因为,他话匣子一旦打开,嘴皮自此不停,像个永动机一样开阖,根本没有任何塞进食物的机会。听他说话的人,出于礼貌,也不好动刀叉。

  于是,和他的吃饭进行了将近半个小时,我们面前的刀叉还是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机会拿起来。他倒是也不觉得,乐于滔滔不绝地这么继续不恰当下去。

  好不容易,他咽了口唾沫,我赶紧插话说,先吃吧,吃完我们慢慢谈。

  他拿起刀叉,大家都舒了口气。没想到随即他又开口了,“刚才说的那个人,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我给你讲……”

  于是,我们又拿着刀叉听他把这个故事讲完。期间,他又以思想开小差的方式加进了两个故事,从日本的左翼报刊说到了北京市动物园怎么把一个百年老鳖活活淹死的事。当然,这些都是真事,他饶有兴致地补充道,这都是他考据过的。

  直至最后,我们觉得这样让他聊下去,吃饭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决定,换个场合,正式地聊天。而此时,我们面前的

蛋糕还是完好如初。

  在埋单的空档里,萨苏终于开始吃了。他在记者喝了口水的工夫,风卷残云地把面前的蛋糕塞进了嘴里。

  他说,他就是这样,总能把时间挤出来干点别的。比如睡觉,他已经练就了一个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办法,每天空出20个小时干点别的。

  他说他有很多别的事要做,比如跟警察聊天,打算写一本有关中国警察的书。比如跟厨子聊天,已经写了一本有关中国厨子的书。再比如,从自己奶奶的故事里听到一位曾经嫁给太监的亲戚,然后写了一本名叫《嫁给太监》的书。

  当然,这还不包括他的主业,一个IT工程师。

  萨苏的主业是美国通用电气在日本的网络工程师,每月的薪水比现在一年写书赚得要多。基本谈不上为混口饭而沦落到起早贪黑写字的地步,之所以干这些,用他的话说完全是纯粹的玩票。

  玩着玩着就不觉玩大了。从2004年至今,他已经累计写了五本书和一个开张一年多点击2000万以上的博客。他的书有关于历史的,有关于他爷爷和他奶奶的细碎回忆,还有关于怎么做菜的。反正在他眼里总会有让他觉得不一般的人,让他有冲动去写。

  他总是喜欢跟人聊天,和他聊天的人包括退役军人、现役警察、使馆官员、胡同大妈,以及办动物园的哥们、退休的日本老头老太、甚至迎宾楼的厨子各色人等。

  在生活里,他像个搜索引擎,对一切事物发生兴趣,再对一切兴趣搜肠刮肚、极尽挖掘。在他的书里,他像一个维基百科式的全面知道分子,对所有知识一网打尽、随手拈来、点到为止、不求甚解。在博客里,他以每天两三千字的写作速度,满足着自己讲故事的欲望。

  他全面知道的一面,总是在他的故事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在跟他聊天的时候,所有岔开他话题的丝毫苗头都将被证明是不理智的。因为随意的一个插曲,都将让他打开一个崭新的话匣子。

  即使时时提醒他有节制地叙述,他也会把自己故事里所有散落的知识点,一一拉出来,逐个标注解释,然后开小差式地拓展为另一个话题。如果由着他的性子漫无边际海聊下去,听者会深刻感觉自己在和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互联网交谈。

  成长史

  萨苏,原名弓云,1970年生,按他的话,他是70那一代的典型,“家庭背景古怪,经历复杂且内心崇拜英雄”。这种典型致使在他看来,70这一代,都不简单。

  萨苏从小就感觉到自己家庭的古怪,母亲在他出生之后,就很少在他身边。“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她在我出生后就被下放到承德隆化县。”萨苏的爷爷是个小资产阶级。而他的外公成分更不好,是个民族大资产阶级,当时天津有名的八大家之一。

  就是家庭的这份古怪让他之后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产生了兴趣。

  他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自己的家族史。后来,他发现自己的爷爷在解放前差一点也就成了大资产阶级。

  “我爷爷当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从北京到东北做生意的人。当时东北是伪满统治区,在那里我爷爷认识了一个日本商人,关系很好,并在这个日本商人手底下打工。在当时属于亲日派。后来,我爷爷生意越做越大,自己有了一个很大的木场,在沈阳数一数二。”

  后来,萨苏的爷爷干了一件中国式辛德勒的善举。他将自己河北老家被抓来在伪满煤矿干活的矿工,悄悄营救出来,通过地窖,再把他们转向关外。后来,他被日本的宪兵发现了,只身逃出东北,却丢了全部的财产。

  “从东北回到北平,我爷爷重新开始做生意,定成分的时候,安了个小资产阶级的帽子。

  “快到文革时,我爷爷跟我奶奶说,看这个世道存钱无用,不如让几个孩子好好读书,这份遗产是谁都抢不走的。”

  自此,到萨苏爸爸那一代,他们家就成了清一色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中科院最早研制计算机的,中国第一台计算机就是他父亲参与研制的。

  到了萨苏这一代,小的时候是在东四四条胡同里长大的,周围都是典型的北京老市民。那段日子,给萨苏种下了“贫”的根子。在他的文章《一句话的乡愁》里,他特别谈到了那段日子,但至今在他记忆里,他就记得胡同小妞的那句“你就贫吧你”。他说,他一闭上眼睛,就觉得这话音儿好熟,说这话的多半是当年胡同里,被他称作姐姐的那些北京女孩子们。

  稍微大点的时候,萨苏家搬到了大院里。上小学了,由于父亲是中科院的干部,他们一家随即又搬入了中科院的大院。

  在大院的这段日子,让萨苏接触到了很多大人物,这是以前胡同里根本见不到的。但他们这个大院又和军队的大院不一样。“军队的大院缺少文化,孩子野蛮。”萨苏后来在文章里这么写道。

  这里的人天南海北、藏龙卧虎,随便在大院里走的一个人或许就是学界泰斗。比如有一天,他爸就给他指着前面拄着拐杖踱步的一个胖老头说,那就是华罗庚。或者指着一个走不动路的瘦子,就说,那人是陈景润。

  他当时虽然知道华罗庚是什么人,但也很不以为然。当时,社科院的气氛没有现在这么势利的热情,大家都各走各的路,虽都知道他是华罗庚,但都不怎么打招呼,唯有一样不同,走到跟前都会给华罗庚让道。至于陈景润,当时还没出名,萨苏只是听说,这人身体不好。

  后来,上了中学,考入了人大附中,萨苏觉得自己更是和一帮有趣的人凑在了一起。当时这个学校在北京挺牛气的,前身是工农速成中学,老师更是藏龙卧虎,千奇百怪。有个老师,以前是在八路军当过团长的,竟然还是教英语的,一口流利的英语,把他们全震了。

  后来,上大学,萨苏选择了北师大图书馆专业。当时,这个专业颇为冷门,被同学们戏称为“北京吃饭大学图舒服系”。之所以选择这里,萨的原意也就是混饭、图舒服。好在家里民主也不太管他。大一的时候,赶上“八九”,为了害怕他乱跑出事,他父亲把他拉进了中科院计算机实验室,学习计算机。一个夏天出来,萨苏即成为一个半瓶子的计算机专业人士,为他后来搞IT提供了必要基础。

  大学毕业,在图书馆系图了几年舒服,就业成了问题,走师范一路当老师,萨苏又看不上。不如自己去找工作。

  他的第一份工作来得倒轻松,就是给保利大厦当迎宾,开门。那是1993年,那时候本科生当迎宾还比较稀罕,萨苏倒也干得别有滋味。在开门的那段日子里,萨经历了很多人,什么样的都有,但基本上,都不拿他当人。“也不是刻意瞧不起我,而是开门的真的很容易被忽视为衣架、扶手之类的物体。”

  有了这段经历,萨苏之后对于任何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人物都刻意地关注。除了“迎宾楼的厨子”,还有动物园里的饲养员和军队里的潜水员,让他发现了很多故事。后来,他在日本,整天跟一些老头、老太以及家庭妇女混在一起。还一起成立了一个叫“牡丹会”的组织,他教那些人学习中国话。那些老头老太,岁数那么大了,学习中国话都是借口,只是想找个年轻人说话。他也乐得从这些人口里打听些过去的事。

  在保利大厦,体验了几个月被人忽视的感觉后,萨苏开始主动去找一些比较受人重视的工作。后来,进了机场做地勤,还是一如既往被人忽视。“地勤是干什么的,就是飞机落下来,呼啦一阵风爬上飞机检修设备、打扫卫生的那拨人。”萨苏说,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很崇拜飞机和开飞机的人,在他眼里那是英雄。

  当时,他们的领导就是个退役的飞行员,举手投足具备飞虎队式影子,萨苏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男人。后来他就“叶公好龙”地从英雄崇拜转而迷上了军事,写了一系列有关抗战史的书。

  如今,已经毕业15年了。他至今还记得毕业时他的计算机导师给他说,你要是搞计算机这一行,吃饭没问题,但是要搞科研,做专家,还差点,他当时为这句话很不服气,过了10多年,回想起这话,感觉还是有道理。他说,主要是我的兴趣太广泛了,缺乏耐心。

  用日本人的史料写作

  2003年,萨苏到了日本。闲暇无事,开始在网络上写作。也就是在日本,他开始对抗战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在博客上连载自己的研究文章,由于笔意纵横,材料新鲜(他全部采用日文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文字又俏皮可喜,颇受网民追捧,短短几年,居然有了2000万的点击量。这些文章,汇编成了刚刚出版的《国破山河在》一书,著名学者葛剑雄为他作了序。

  “如果你用国内史料来写东西,要么用国民党的材料,要么用共产党的材料,用哪个,另一边都会攻击你。他们不管你的史料的真实性,更多是关注你政治观点的左右。而这一回,我索性用日本人的史料。”

  致使萨苏真正考虑以日本人的史料写一本有关中日战争的书的冲动,完全来自于2年前,那一次和日本学生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网上论战。

  当时,那件事情闹得很大,涉及面很广,很多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都参与其中。萨苏作为对中日历史均有钻研的人,受一位同学的邀请也参加了论战。当时,日本学生说,你们提供南京大屠杀的一些照片,其中中国人很多都是短袖,可南京沦陷的时候正值冬天,你们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萨苏说,日本老兵的回忆都有的,清清楚楚。日本学生反驳,战争中士兵都是疯狂的,他们当时的记忆不走脑子,现在的回忆不靠谱。

  这句话让萨苏很生气,问他总不该否认南京城下的累累白骨吧。“我当时以为他们不可能再反驳这个事实了,可是他们却说,你们中国那么多年的内战,难说不是你们自己埋下的。”

  “说实话,我当时为此气愤了很久。所以,觉得要写书,教育一下日本的年轻人呢,我就用日本的史料写中日战争,告诉他们被隐瞒的真相。”

  他说,事实上国内的很多人更不靠谱。

  前两年,在日本有个自称29军的人,说“七七事变”是张自忠造成的。他说,“七七事变”就是张自忠和宋哲元争权,故意地挑起中日事端。利用这个逼迫宋哲元下野,他做29军军长。他的这个观点一出来,在日本很受追捧,很有人气。

  “现在网上不是翻案风很浓嘛,很多人凑热闹,比如我不坚持翻案,有人就喊我左。比如,最近闹得很热的,翻袁崇焕的案,翻邓世昌的案,根本没有对照当时的历史环境。”

  8月12日,萨苏的《国破山河在》在国内书店签售。前一天,他收到一位网友的信,说是要去炸签售现场,落款来自台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