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钱文忠解密《西游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11:28 周末

  -本报记者 周 益 本报见习记者 李 诚

  钱文忠火了,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玄奘取经,收视率超过了易中天、于丹;将玄奘西行出版成书,首印30万套的数量也足以比拼任何一本畅销书。

  如今的钱文忠,不是在开讲座,就是在去开讲座的路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都表示对玄奘的了解,在钱文忠开讲之前只有通过看《西游记》,之所以对钱文忠讲玄奘感兴趣,也是因为小说《西游记》太深入人心。

  “听钱老师讲过玄奘以后,更想看《西游记》了。”南京市民陈路对记者说,“以前靠《西游记》来了解玄奘,现在因为钱文忠而重看《西游记》。”

  尽管钱文忠最近一直在不停地赶路,但谈到玄奘,谈到《西游记》,他还是有很多话要说。

  《周末》:您在深入研究玄奘之后,是如何看待小说《西游记》的?

  钱文忠:《西游记》一方面使全中国记住了唐僧,另一方面又让中国人误解了玄奘。吴承恩写《西游记》有他的意义所在,是借了神怪来言他心中所想,批判他那个时代,寄托他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情感,准确地说,《西游记》是一部志怪小说而绝非佛教小说。

  《周末》:玄奘作为佛家的代表,肯定是不同于儒家、道家等其他人物的,那现代人读玄奘、研究玄奘,有什么更新、更现实的社会意义?

  钱文忠:我觉得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他的意义是不分古今的,他是超越时空的,他是永恒的,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有,但不会很多,而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象征着一种中国人原来曾经有过的,在某一个阶段被淡忘,而在今天特别必须强调的精神。即为了追求真理,不管这个真理是佛法还是别的什么,为了追求真理,舍身求法的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当初鲁迅先生把它叫做中国人的脊梁,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这个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周末》:现在大家对你的经商也很感兴趣,您如何看待经商和做学问之间的关系?

  钱文忠: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在大学工作,那时候不是完全经商,做了一些另外的工作,大家有一些误解,我本人对商业毫无兴趣,也一窃不通。

  陈寅恪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如果要保证你所从事学问的自由和独立,切记不可以学问为生。我把这段话理解为“不能以文养文”。我一直认为人有“志业”和职业之分。“志业”是一个人愿意毕生投入、不计利益去从事的神圣事业;而职业则要考虑回报。如果二者能完美统一,这是最理想的,但这种概率不大。我也在概率之外。

  那些妖怪是这样来的……

  《西游记》的中心故事虽然是玄奘取经,但吴承恩却在玄奘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演绎。其实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情节在真实的玄奘取经过程中,都有原型。

  火焰山的恐怖

  《西游记》里,大闹天宫时还所向披靡的孙悟空,在保护唐僧时,面对一些妖精反而束手束脚,特别是面对妖怪的风攻和火攻,更是输得全无威风。

  孙悟空在风系绝招面前的无助,到了火焰山那关卡全暴露出来。尽管孙悟空又是钻铁扇公主肚皮耍蛮,又是变牛魔王使诈,最后还利用牛魔王家的“第三者”问题做文章,都拿不下铁扇公主的神扇子来灭火。无奈之下,还是要请出灵吉菩萨的“定风丹”,再配以天庭诸将才搞定了拥有神扇的牛魔王和铁扇公主夫妇。

  这些连齐天大圣都斗不过的风和火,在真实的玄奘取经中是否有原型呢?

  据钱文忠讲述,玄奘在越过边境5关后,随即就进入了险恶的莫贺延碛大沙漠。莫贺延碛大沙漠方圆800余里,在古籍当中有很多记载,是一个让人闻名止步、胆战心惊的地方。莫贺延碛在唐朝以前叫沙河。事实上,这个地方有沙,却没有水,它是灌满流沙之河。由于没有向导,玄奘只靠一匹老马,在绝境中挣扎。

  才走了100多里,玄奘就犯了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打翻了水袋,滴水不剩。

  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口渴得浑身要冒出火来。玄奘没奈何,只得打算东归,于是回转马头,走了十几里,自念道:我先前发下宏愿,若到不得印度,决不东归一步,现在如何稍一遇到困难,便产生回去的念头?——不,决不!玄奘立刻掉头,继续向西方前进。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只见到处是一点点青磷鬼火,闪烁在荒沙白草之间。那马也乏了,不肯前行。玄奘不得已,只好打开铺盖,在沙漠里胡乱睡了一夜……

  这样一连四五天,没有点滴水沾喉,口干唇枯。玄奘只好暂时卧倒沙漠,暗暗祷告道:“玄奘一心寻求正法。但愿我佛顾念苍生,加以垂佑。”

  到了第五夜夜半,忽然起了一阵凉风,吹到身上,浑身感到凉快,心神顿觉一爽,模糊的双眼,视线复明,连那匹老马也都霍然站起。人马继续前进了十来里路,终于发现了水和草,人马俱得更生。

  在玄奘的自传中,原原本本地记录了这些来自恶劣环境的困难。胡适认为,由于玄奘的描述夹杂了相当多的宗教心理,这些描述也就给了后世的小说家想象的空间。“沙漠的风沙渐渐地成了黄风大王的怪风和罗刹女的铁扇风了,沙漠里四日五夜的枯焦渐渐地成了周围八百里的火焰山了,烈日炎风的沙河渐渐地又成了八百里‘鹅毛飘不起’的流沙河了……”

  御弟的由来

  在《西游记》中,唐僧有一个非常尊贵的身份——御弟。

  在小说中,这个“御弟”是指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异姓兄弟。唐太宗征求去西天取经的人,玄奘应征成功,太宗欣喜之下与他结拜了兄弟,御弟的称谓由此而来。

  可是,实际上玄奘在出行之前,曾经联合同道一起上表,请求唐朝政府准许他们前往印度,但这个上表成了入海的泥牛,杳无音信。玄奘只好在没有政府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出境,前往印度求经。

  对此,钱文忠表示,在真实的历史上,唐太宗跟玄奘到底有没有结成兄弟关系,无从考证。

  既然唐太宗并没有与玄奘结拜,那这个“御弟”身份是从哪来的呢?

  在玄奘的自传中,我们发现他确实与一个君主拜了把子,只不过那个君主不是唐太宗,而是高昌国王麴文泰。

  玄奘历尽九死一生走出莫贺延碛沙漠后,路过伊吾国时被高昌国王派使节接到了他的王宫中。

  高昌是一个在西域地位非常重要的佛教国家。高昌王麴文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想让玄奘留在高昌,充当高昌的大法师,但都被玄奘拒绝。

  最后,麴文泰想出一个绝招,他对玄奘说,要么留在高昌,充当高昌的国师。要么我把您遣送回唐朝。

  玄奘也很强硬,他用绝食来表明自己的决心。

  到了第四天,玄奘奄奄一息。麴文泰终于屈服,叩头谢罪。他还当着太妃(相当于皇太后)张氏的面,与玄奘结拜成为兄弟。

  所以,钱文忠认为,玄奘这个“御弟”身份的原型,应该是在这里。玄奘不管是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但他的确是高昌王麴文泰的拜把子兄弟。

  唐僧脱险的传奇

  在小说中,唐僧因为十世金身,一点元阳未泄,皮细肉嫩,相貌端庄,据说吃了能够长生不老,所以天上地下的神怪都对他的肉垂涎三尺。在小说中,唐僧也屡屡被妖魔捆成一团,扔在炉灶边只等水开。幸运的是,他身边有一个法力高强的徒弟孙悟空,总会在危难时刻前来相救。实在徒弟派不上用场,唐僧前世(金蝉子)的师傅如来也不会坐视不理。

  小说中这样的场景其实也有原型,真实的玄奘因为相貌端庄而差点当了强盗的人牲。

  钱文忠介绍,玄奘进入印度,西行求法之路渐露曙光的时候,一群特殊的强盗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这群强盗是信奉突伽天神的。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正好到了例行要杀人祭祀天神的时间,过了此时是不能后补的。

  玄奘法师一行八十多人,为什么偏偏玄奘更危险呢?因为突伽女神难近母,对人牲有严格的要求,对人的相貌,身材,皮肤,肉嫩程度,非常挑剔。

  而玄奘相貌出众,又白又嫩,在这八十多人中,没有第二人。见法师仪容伟丽,体骨相当,强盗高兴坏了。

  钱文忠认为,这是玄奘西行以来遇上的最危险的一次劫难,他自己都确信躲不过这关了。在小说中,这个时候就该孙悟空或者佛祖们大展神威了。

  令所有人(包括玄奘)都没想到的是,一件称作奇遇的事情出现在了玄奘身上。玄奘解释无用,只好闭着眼睛念起经来。说也凑巧,这时正好起了一阵狂风,河里浊浪汹涌,差一点打翻了船。强盗害怕起来,赶快跪下忏悔,把玄奘放了。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