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先锋就是颠覆(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14:57 南方人物周刊
林奕华:先锋就是颠覆(2)
2002,《十八相送——18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

  出师之后,他与朋友组建“进念二十面体”剧团。这个奇怪的名字在他们成名后一再被追问: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取名。

  他笑呵呵地为记者作了第一百零一次解释,“取名的时候,团里有两个人都很强硬,一个要叫‘进念’,‘进念’是墨西哥一个流浪部落名称的译音,意思是说我们是一群精神上无拘无束的人;另一个坚持要借用一个二十面体的几何形状,来表达我们丰富多变的想象空间。争执不下,最后就造了那么一个奇怪的名称。”

  年轻人心气很高,上来就要导名家名篇,第一部戏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算是集体创作。第二部戏由林奕华独自执导,他选中的是少年时代就看过的张爱玲的《心经》。

  14岁的时候,他就迷上这篇小说,因为这篇讲述父女不伦之恋的小说暗合了一个少年内心隐秘的激情。

  “她在讲父亲跟女儿之间的爱情,那个女儿又特别任性,我一看就能对号入座。我那时候同那个女儿一般年纪,一样地以自我为中心。小说里提到爸爸年轻时也扮过女装,因为我本身的同性恋身份,这个细节非常容易触动我。”

  我的出发点就不是为了取悦观众

  1989年他移居伦敦,自组团体“非常林奕华”,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巴黎、香港推出舞台作品。1995年,结束云游回到香港,每年推出两三部戏,此外还创作剧本、写歌词、写专栏,主持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推动新颖舞台艺术在香港的发展……他的好友、香港作家迈克在《到处睡的男人》一文中调侃他“恨不得蜡烛两头烧”。

  他的解释是,对人生必须有耐心。“过往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你今天做的这个东西,将来你会跟它重逢。如果你做的是好事情,你就会跟一个好的自己重逢;如果你做的是坏事情,你就会跟那个坏的自己重逢。”

  对于自己越来越前卫,越来越概念化的导演风格,他毫无动摇,“我的戏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因为它有个先天性在那里,它是在大舞台上做小剧场。它从根本上是对社会主流认识的批判,是有颠覆性的,不妥协的。这么做一定有人不喜欢。它的出发点就不是取悦观众的。”

  2007年年初,他把新剧《包法利夫人们》带到了北京。“欲望”是他为这出戏提炼的关键词。在他看来,150年前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在如今的大都会比比皆是,穿行在香港、上海、北京的丽人们,她们内心的欲望和焦虑与包法利夫人并无太多不同。

  更大胆肆意的创作是对四大名著的改编,已经公演的有《水浒传》和《西游记》。整个剧情几乎与原著无关,按照林奕华的解释,他抽取的是经典名著的“符号”,“我不可能照搬原著,把108个好汉都弄到台上去。”

  他做了个简单的加法,把108变成了9,然后用9个演员的独白带出《水浒传》中“江湖、人肉、刀剑、兄弟”等等关键词,每个人的故事都发生在当下。“有人问,这些跟《水浒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梁山自古就有,到处都是,当年那些男人们都是被这样那样的困境逼上了梁山,而当下的男人们,不也处处受到逼迫吗?生活逼迫他们、社会逼迫他们、身份地位的焦虑逼迫他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