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英译者:中国文学普遍欠缺个人化(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17:40 外滩画报

  B:在中国,推崇此书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管理人员,集团董事局主席什么的,他们从中得到了诸如“狼性回归与企业进化”和一些团队策略的启发,称比读孙子和克劳塞维茨更长见识。你认为,在英语世界,它的读者最主要会是些什么样的人?

  G:首先,西方的读者们会追求那种异国情调。我们对蒙古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蒙古人是怎么过日子的。另外一些评论中提到了这本书的故事发展很吸引人。再就是这本书里写到了几个全世界人都关心的事,一是大自然的冲突,环保、生态方面的问题,再就是文化的冲突,比如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争斗,这是全球很大的问题,但作者并没有说怎么解决。

  B:作者没有引导读者作出结论吗?比如达尔文主义?

  G:怎么说呢,弱肉强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为了让弱者生存而消灭强者,那么强者不存在了,弱者也无法生存。

  B:你刚才提到评论认为此书的故事性很强,是否跟英译本对原作进行了删节有关?原书的议论占比重还是颇大的。

  G:嗯,删去部分内容是英文版的编辑提出的。一个是各章节前的引言删掉了,编辑的意思是:我们读者爱看连贯的故事,受不了论文式的东西。还有就是结尾处一大篇都是议论的对话,很难让美国人已经读了五六百页的书,再去看两百页的讲道理。剩下的,整本书最多就少了十几页的内容。日译本是全部翻译的,上下两册,但上下两册的书在美国根本没人要看。

  B:有评论认为,《狼图腾》的成功,只是出版人的成功,今天中国读者越来越习惯接受任何书籍都有可能忽然之间变得炙手可热。出版人认为那不叫炒作,只是推动,然后自然而然形成了包括读者、图书市场、媒体等等因素的一个生态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个生态?它是健康的吗?

  G:中国的情况我并不太了解,但是普遍来说,一本书,要同电影、音乐、形形色色的文化竞争,抢一个位置,是太不容易了。现在不会有几个人早上起床想到要去书店找本书来读读,就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有那样一本书可以被读,各式各样的宣传和辅助手段都是应该的、必要的,总之能让本来没想到读书的人去读了那本书,就是件好事。

  B:英文版的《狼图腾》也将在中国大陆发行,出版社发布的新闻稿说:“原价近30美元的美国版回归中国故乡,被削掉一半,最终定价确定为96元人民币。中国读者在品味原汁原味英文版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狼图腾》娘家人的实惠。”我不是很理解中国人有什么必要去读中文原著的英译本。

  G:说实话我也对此有点怀疑。但出版社印了5万本,现在尚未上市,网上已经订出去5000本。按理说中国大陆并没有那么多的外国人需要读英译本,但出版社考虑到中国有许多英语爱好者,他们可能可以通过50万字的英文《狼图腾》来提高汉译英的水平,作为学习英语的用处。

  B:你本人是从哪些渠道了解中国小说的?

  G: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每隔两年到中国,就是逛书店,买好多好多书,看起来有点意思的都买。回去之后就开始一本本读。是不是好书,读两页就能判断出来,不好的就放到一边,给学生或是图书馆。现在不这样了,我精力有限,而且会有学生、朋友、出版社或作者本人给我书。所以我翻译的中国小说,有自己发现去联系作者和出版方的,也有对方找上我的。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是我自己看到发现真好,毕飞宇的《祖宗》也是,还有莫言和苏童的书我都是认定的,而且译得多了,对他们很熟悉也很对胃口。有次出版社找我翻译春树的书,我一开始想的是:别开玩笑了,不。但当时正好在完成一件工作、新工作还没开始的空档,我问别人:“译她的书真的不会有损我的名誉吗?”他们说挺有趣的,结果我也发现那次的翻译经历是愉快有趣的,在休闲状态下轻松地做了件好玩的事。我译完的书,自己都不愿再看,因为可能再看就会觉得应该有不一样的翻译,会不舒服。

  B:你因为《狼图腾》而荣获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Man Asian LiteraryPrize)的翻译奖,获奖原因是你译得好,还是你选择了这本书来翻译?。

  G:这个……我也没想过,大概就是表扬我把这本书译成英文,给了我一个红包吧。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