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电影“第一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10:41 新民周刊
寻找中国电影“第一股”
于冬(右一)携手英皇、成龙

  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涌入电影业。影业巨头不约而同地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迅速做大做强。

  撰稿·王 倩(记者)

  如果A股市场上出现了中影、上影和华谊的身影,你会捧谁的场?

  中国电影在2007年贺岁档的杰出表现,让人们重拾对大片的信心。2008年的电影市场上,《梅兰芳》和《赤壁》等大片被寄予厚望,同时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涌入电影业。影业巨头不约而同地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迅速做大做强。

  中影已经正式启动了上市进程,华谊兄弟公开表示有望在年底登陆深交所,上影也正在酝酿上市计划。它们身后,已完成一轮私募融资的保利博纳公司,也正在从单纯的发行代理公司朝全产业链布局迈进,并且受到了风险投资的热捧。

  领头羊

  在中国电影市场里,短时期内肯定没人能撼动中影的老大和龙头地位。业内有句玩笑:一个刚能喝上稀饭的大家子,老大凭借身高手长,锅未上桌就先把一半米粒捞到了自己碗里,其他人自然只能分着喝汤。中影为广电总局直属,地位得天独厚,不过,“家长”的厚爱和它的身份,也影响了上市之路的走向。

  中影早在2004年就曾酝酿去香港H股上市,因为考虑“文化安全”等问题而决定转战国内的A股市场,后这一计划也一度搁置。当时所做的努力——置换旗下北京电影制片厂拥有的大片市区土地,斥巨资在北京郊区建设新的影视基地“怀柔基地”,并不是无用功。2007年9月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宣布重启上市计划,中影成为电影“第一股”似乎没有多少悬念了。

  中影集团的业务覆盖制片、发行放映和影院投资等产业链的全部环节,还涉及电影频道、动画、音像和地产物业等多个行业。由于上市方案尚未公开,外界对其上市的核心资产板块尤为关注。可猛烈的市场宣传后,中影突然静了下来。是上市之路遭遇坎坷,还是它在为下一轮猛攻休养生息?

  照理说,中影最被看好的资源,是其独占的包括进口大片的控制权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卫星电影频道CCTV6等。但相关政策规定电视频道不能上市,而且CCTV6每年8亿的广告收入并不完全归中影集团所有。而拥有进口大片控制权的电影进出口公司,一直被别人嚷嚷着“政府的行政资源变成了企业的垄断”。政府资源理论上不能纳入上市业务,同行会不会攻击这个弱点,甚至把进出口电影的控制权从中影手中拿出来呢?

  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此前一直由中影独家垄断经营的数字院线业务,在同行的滔滔声浪中刚刚被打破。2006年贺岁档时,《伤城》制片方曾痛斥《满城尽带黄金甲》“霸占”了数字院线。现在垄断废除了,上影一出手就为旗下的联和院线订购了100套数字设备,而北京新影联背后的北京电影公司也正在加紧数字设备的建设。市场上没有人愿意永远忍气吞声。

  包括制片业、发行放映公司和影院投资公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也是中影被看好的资源。韩三平说过中影最核心的是制片资源,“而且这个资源还在不断扩大。如制作发行中国商业大片,和好莱坞联合拍摄全球商业大片,吸纳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来华拍摄商业大片并向全世界销售”。但制片业投入很大,风险很高。今年可能凭借一两部大片赚了1亿,明年万一“踩空”,亏损同样惊人。

  投资达20亿元的怀柔基地和电影院等硬资产也是被人追捧的“神话”。其实影视基地在资本市场上很难获得垂青,曾有业内人士做过计算:“按照上市公司每年10%的盈利,这个20亿元的资产上市后要求产生2亿元的利润。这笔20亿的投资包括政府投资、国债发行和银行借贷,财务费用每年就需要支出1亿,加上固定资产的折旧和人力照明等运作成本,肯定超过1.5亿。2亿的利润扣除30%的税,才刚刚打平成本,问题是:这个基地能否产生2亿元的利润?”

  2007年投资的《投名状》和《长江七号》让中影集团十分风光。现在面临上市考验,中影还需要继续显示实力,陈凯歌的《梅兰芳》和吴宇森的《赤壁》因此备受期待。

  黄雀在后

  在中影之外,上影集团和已经完成了三轮私募的华谊兄弟都公开了自己对上市的渴望。中国电影圈刮起了“上市风”,扩张带来的融资需求正在逐步彰显。

  华谊兄弟此前一直希望在境外上市,董事长王中军近期表示,年底之前有望在深交所上市。“连续3年我们平均增长率超过50%,达到了董事会的要求,可以说在国内民营娱乐公司中我们盈利能力是最好的。”王中军表示,“我们的产业链相对完整,与竞争者相比,我们摊子小,净资产较少,因而利润率相对较高。”因为阿里巴巴的马云和分众传媒的江南春此前对华谊兄弟均有注资,他们也将为华谊兄弟登陆资本市场添砖加瓦。

  在华谊兄弟的运营收入中,电影、电视和明星经纪各占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华谊兄弟的电影业务确实处于第一阵营,却一直没有改变“靠冯小刚一人打天下”的局面。2008年华谊兄弟在每部电影上的投资比例(与他人联合投资)会越来越高,冯小刚继续推出新作《贵族》,而华谊兄弟和美国合作的《功夫之王》(成龙和李连杰主演)能否带来真金白银,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华谊兄弟的电视剧业务在2007年因为《士兵突击》异军突起,一变成为去年公司利润增长最快的板块,2008年相信王中军肯定会加大对电视剧的投资。而明星经纪一直被认为是华谊兄弟最赚钱也最风光的业务,近两年陆续签下了周迅、李冰冰、黄晓明、张靓颖、林心如、苏有朋等知名艺人。

  经过了一年多的酝酿,上影集团也已经做出了A股上市计划的内部方案。上影总裁任仲伦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计划上市的资产不少于10亿元,主要为上影集团获利稳定的市场资源板块,包括院线、发行和销售公司等,占整个上影总资产的四分之一左右。“制片业因为风险较大,暂未纳入上市计划。海外影业公司上市大多以市场板块为主,因为它的盈利稳定,现金流充沛,这对企业来说很重要,现金流就好像人体内的血液。”

  上影旗下同样拥有从制片、发行到放映全部的产业链。尤其拿得出手的是拥有13省33市103家影院的上海联和院线,2003年至2006年连续4年票房居全国首位,2007年票房超过3.82亿元。业内通常都说,一部电影在联和院线的票房,大概相当于其全国总票房的七分之一,正是这“1/7”让任仲伦对上影的上市前景充满了信心。

  院线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内容取胜,渠道为王,在目前国内银幕数量有限的前提下,院线作为渠道正逐渐显现出对上游制片的影响力。王中军和上影一起拍摄《集结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借上影联和院线的网络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除了上影,全国票房排名第二的北京新影联院线也成为了《集结号》的联合摄制方,多方形成的强大市场力量,托举了冯小刚的又一次辉煌。

  在中国电影市场大片狂飙突进之后,影城建设风起云涌。而上影在这场竞争中走在最前面,“2003年和2004年,我们花了1.5亿来大规模地建造电影院。”当时的任仲伦刚从政府部门来到上影,没有一个拍电影的老板愿意或者想到盖电影院,“内容为王”是当时的时尚。如今,却是拍电影的忙着盖影院,放电影的尝试着拍电影。

  上影早走的这一步,如今成为了它在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招牌。2005年任仲伦获得了亚太电影博览会评出的“最佳展示奖”,其中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进入中国的所有海外影片在联和院线拿到的票房是全国最高的”,而这几年缺少本土人才的上影完全就凭借与李安、贾樟柯和王家卫等的合作在国际市场出尽风头,这些大导演看重的自然也有上影手中的这部分国内票房。

  如果不把CCTV6的广告收入算在中影集团旗下,那上影在2007年创下13亿元年收入和1.68亿元利润,已经可以名列国有电影集团首位。如今的上影早已不再是2003年时候的那个蹒跚巨人。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