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小样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1:44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罗屿

  歌德、席勒、海涅、爱因斯坦??大师们各有其小情趣、小智慧,正是从他们的“小样儿”里,才显出他们的真实和 可爱

  歌德,这个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称世界四大文豪的德国大师,一生虽只有一位妻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 理还乱的关系。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爱情之绚烂,与作品之 浩淼,相映成趣。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

  全世界研究歌德的学者不计其数,对于他背后的女人,却至多评说一句:“歌德一生不停地爱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 次情欲汹涌时逃开了。”

  如今,一位笔名“虎头”的中国教授,把歌德身后的女人示于人前。发表在《当代》上的一篇文化随笔《她们的歌德 》,讲述了大师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情史:他为初恋写过生平第一部诗集,以情人之一夏绿蒂为原型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 和最后一位情人合写过《西东合集》。“每个女人的来到和离开都会给歌德带来灵感,结出文学的硕果。”

  “虎头”本名冯晓虎,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德语教授。这个一年有三个月呆在德国的“文学老青年”认为,大师也 有七情六欲,儿女情长。而自己的文字,是把大师“拉回人间,观察组成他们光辉生命的细枝末节”。于是,从歌德到席勒, 从黑塞到尼采,从爱因斯坦到巴赫,这些平日里让人敬仰的圣贤,在冯晓虎笔下却成了痴汉、狂人、情种、浪子。

  才子多风流

  歌德让冯晓虎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爱情中总上演不辞而别的戏码”。而失恋,刚好也是催生《少年维特之烦恼》 、《意大利游记》这些名篇的主因。

  1772年,歌德到威兹拉帝国法院实习。在一次舞会上,他邂逅了十九岁的夏绿蒂。夏绿蒂是个一顾倾城的惊世美 人。歌德明知她已是别人的未婚妻,仍不可救药地爱上她。而夏绿蒂叹服的仅仅是歌德的才华。年少的歌德深受打击。每到晚 上,他都拿着一把短剑在胸膛上比比划划,体会剑锋投进胸腔,一了百了的痛快淋漓。

  当然,歌德并没有把剑刺进去。他只是选择了逃离,且不辞而别。他托人捎给夏绿蒂一封信:“我爱绿蒂。我是幸福 的。您知道我的爱情是不会变的。”之后,歌德还以自己跟夏绿蒂五个月的交往为素材,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之后 一炮而红,成为德国第一部真正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

  然而,少年成名的歌德并没履行“永不变心”的誓言。没过多久,他在《新爱情和新生活》一诗中写道:“爱情,爱 情你放开我!”而这个爱情的对象早不是夏绿蒂,而换作另一位美丽姑娘薛丽莉。

  薛丽莉是法兰克福银行家的女儿,也是世上唯一与歌德订过婚的女人。歌德十分依恋这位美女,但正是这种依恋使他 恐惧,他深怕自己就此沉溺在薛丽莉的浓情蜜意中。于是,他借由当时创作的剧本《斯台拉》表露心事:“这种环境会窒息我 所有的力量,夺走我灵魂的全部勇气。我必须离开。”于是,订婚不过半年,歌德就提出与薛丽莉解除婚约。宣布时,他未敢 露面。而是逃离了法兰克福,再一次不辞而别。之后,他写下了《丽莉之歌》和《丽莉的公园》。

  在歌德的众多逃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为期两年、隐姓埋名的意大利之行。歌德研究史称之为“歌德潜逃意大利”。 国内很多研究歌德的文章都会提及“潜逃”的结果——写就经典散文《意大利游记》,却对“潜逃”缘由含糊其辞。

  在阅读德文资料时,冯晓虎发现,潜逃意大利的歌德除了厌倦“鄙俗的德意志”,厌倦“懦弱的资产阶级”,他还想 逃开一个女人夏露笛。夏露笛比歌德年长七岁,是典型的宫廷贵妇。她精通法语,喜好钢琴、绘画和诗歌,然而她的丈夫,一 位整日侍弄宫廷马匹的掌马大臣却对她的才华毫不在意。

  就在这时,夏露笛遭遇了歌德的狂热追求。两人虽日日见面,可仍热烈通信。在他们交往的日子里,歌德给夏露笛写 了一千八百封信,不乏华彩之章。歌德研究者们认为,在结识夏露笛后,歌德的文学风格开始向平和澄净发展。代表作有《汉 斯·萨克斯的使命》、《哈尔茨山东游记》、《渔夫》、《魔王》等。

  老年时,歌德虽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夏露笛对他的影响堪比“莎士比亚诗歌”,但他还是在与之相识后的第六年,秘 而不宣地逃到了意大利。原因是,这个像妈妈一样的情人,开始让他喘不过气了。之后,歌德把他在意大利写给夏露笛的信一 同编入了《意大利游记》中。

  歌德虽对大多女人无情,对妻子伍碧丝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伍碧丝出身低微,歌德则身处魏玛上流社会,两人的爱情 一直受到贵族圈的非议。面对歧视,面对歌德时不时的感情出轨,伍碧丝始终忍耐,她让歌德明白:身边的情人随时在变,但 真正能使之惦念的,只有妻子一人。在共同生活了十八年后,伍碧丝终于和歌德有了夫妻之名。

  二人的结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德法战争中,法军一度打进魏玛,士兵们闯入歌德家中,险些将这位大 师打翻在地。此时伍碧丝站出来高呼:“你们不能打他!他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据说,就是这一刻感动了歌德,使他下定 决心,迎娶伍碧丝。当时参加婚礼的,还有他们年满十七岁的儿子。

  作为歌德的挚友,席勒虽不像歌德那样滥情,却因为同时爱上冷莎露两姐妹而出名。而他做的最不可思议的事,就是 在一封信中向姐妹俩求婚:“我的佳琳和露卿能彻底满足我的所有欲求。”

  之后,虽然席勒只娶了妹妹冷莎露,姐姐冷佳琳却在多次恋爱结婚后,最终回到席勒身边,以一个已婚贵妇的身份, 与席勒夫妇生活在一起。而席勒当初所构筑的“三人世界”也没有落空。他去世时,冷家姐妹双双守在床前。

  虽没能披上婚纱伴随席勒走上红毯,冷佳琳却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她对席勒的忠诚。席勒过世后五年,冷佳琳出版了 第一部席勒传记。为保持这位才子的完美形象,她在书中闭口不言席勒的风流韵事,为此不惜篡改三人的通信。也正是冷家姐 妹,为席勒和歌德牵线搭桥,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精神同盟”。

  可能是写了太多“八卦事”,有人不免怀疑冯晓虎文字中“戏说”的成分。同为德国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上海复 旦大学德语系教授宋健飞看来,很多人之所以不把冯晓虎的文章称作学术著作,理由恰好是没有“革命性”的发现和评价。“ 作者是在大量的细节中,重组资料,用独有的角度切入,并以个人化的语言呈现大师的浪漫与才情,个性与尊严。”

  天才难免被误解

  冯晓虎对于德国文化名人的写作并不限于作家。在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时,他发现世人对爱因斯坦的评价,太过 神化了。

  爱因斯坦教书时是个“蹩脚教授”。当时留下的资料记载,他授课时思维跳跃的程度,类似于从东山琉璃直接扯到西 山猴子,且经常抓住某个问题大发感慨,离题万里。几十年后,杨振宁有幸听了一堂爱因斯坦的课。他直言自己根本没怎么听 懂。

  爱因斯坦晚年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曾提出相对论的科普版定义:“如果你和一个美女一起坐了两小时,你会认为仅仅是 一分钟;如果你在通红的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会认为已经过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科普版一出,世人马上给爱因斯坦加了个“幽默大师”的头衔。其实这根本不是幽默。据爱因斯坦留下的资料,他只 是想“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解释”。可是,作为一个“蹩脚教授”,他的科普演说被世人彻底误读了。

  说到私生活,爱因斯坦和老婆吵架后说的负气话,也未见得比常人圣贤多少。他曾在一张满是图示和计算公式的纸上 ,给妻子罗列了一系列苛刻条件,诸如:你要负责将我的衣服整齐地放好,一日三餐送到房间。

  当然,生活中的寻常与平庸并不影响爱因斯坦成为一个大师。26岁前他便写下5篇改变整个20世纪物理学面貌的 论文。正如宋健飞教授评价:“你不会因大师的走下神坛而否认他的价值,反倒会因他的真实而更加热爱他。”

  在德国的众多文化名人中,被误读的又何止爱因斯坦一个。对于尼采,冯晓虎的评价是“他比窦娥还冤”。在两次世 界大战中,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都是德军士兵指定的必读书籍。然而,尼采的“法西斯主义教父”形象,却是被妹 妹——种族主义者伊丽莎白一手“炒”成的。

  在尼采死后十一年,伊丽莎白根据尼采遗稿片断,在大肆篡改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尼采著作。在她的成功运作 下,尼采哲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纯粹的法西斯主义教材。希特勒也曾为尼采档案馆捐款,以兹纪念。

  大师离我们并不远

  在冯晓虎看来,每位大师都有着凡人的小情趣、小智慧、小可爱。比如巴赫,冯晓虎说他是“德国音乐界跳槽王”, 一生都在争取加薪。而他也因一次“加薪斗争”被投进监狱。

  巴赫枯坐狱中实在无聊,于是提笔写起了管风琴众赞歌。按他的计划,要在牢中写满一百六十四部,涵盖整个新教教 历节日。然而,不到四周,巴赫就被释放。计划中的一百六十四部只完成了四十六部,后合编成集,即赫赫有名的《风琴小唱 》。

  致于风流倜傥的海涅,在德国文化史中,早有人说:“他凭着《歌之集》情倾德法,艳满欧洲。而他的女人,还尽是 些上不得台面的妓女。”海涅对女性的看法也让很多女权主义者意见很大,经常引用他的言论抨击他,如“总的来说,思考不 是女人的事儿”。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海涅,在临终时却嘱咐身边人将他葬到离家近些的地方。原因是,他怕老婆玛蒂德“这个胖孩子上 坟时走得腿软”。

  其实冯晓虎笔下的大师,“小样”里还是藏着“大”的。比如,爱因斯坦为了表达自己的反战决心,毅然与德国一切 机构断绝联系,奉还德国国籍;而歌德在创作上从不敢懈怠,称自己除了工作就是工作。

  近现代哲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康德,直到47岁才当上哥尼斯堡大学的正式教授。在此之前,尽管他在学界早已 声誉卓著,无奈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教授空缺总也轮不上他。但是,康德却对此却毫不介意,他始终坐在书桌前安静地 做学问。他相信厚积终会薄发。

  “这些大师,更像是文化英雄。他们比常人多的,只是一些勇敢与坚持。”冯晓虎说,在他心里,大师就是凡人。而 凡人,都是大师胚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