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年前盖新房时,周家欠了十万元外债。周根正的筹划是,这笔欠账由毕业的老二去还,让老大周森锋专心干事业。“他现在是公家的人,要为人民服务,家里无论多艰难,受罪再大,都会全力支持他”
《望东方周刊》记者周范才、金明大 | 湖北、河南报道
4月14日,周森锋任职公示期满。然而截至本刊发稿,有关这名未满31岁的年轻人将出任何职,依然没有任何官方消息。
但“史上最年轻市长”再次晋升已是板上钉钉。根据4月初湖北省委组织部的公示通知,湖北宜城市长周森锋“拟交流提拔任职”。此前,作为正处级干部的周森锋系襄阳市管干部,此番由湖北省委组织部发布公示,显示其已经由“市管干部”跃升为“省管干部”。
武汉坊间盛传的消息是,周森锋将出任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区长。4月14日,湖北省委组织部曾就周森锋交流提拔一事召开新闻通气会,透露的信息也是周森锋将被“交流到条件更加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
神农架林区于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湖北省管辖,是我国目前唯一以“林区”命名的副厅级行政区。
4月26日,本刊记者就此致电湖北省委组织部,对方没有给出正面回答。查询神农架林区、宜城市政府网站也发现,区长、市长职务尚未有变动,周森锋依然是政府网页上的宜城市长。
面对全国上下的议论,周森锋本人继续选择以沉默应对,任凭舆情汹涌。
贫寒家庭供出两名清华毕业生
1980年7月,周森锋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
周森锋在于禹州市神镇的家,位于神 镇红旗小学附近,是数年前从附近山上搬下来的。而那个位于村庄南面的山坡,是周森锋的出生地。
4月24日下午,《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了周森锋的老家。
在崎岖不平的石板小巷中段,一座由青砖和破筒(当地陶瓷厂的筒状废弃料)砌成的大门,低矮、狭窄。木质门板开裂变形,被一条锈迹斑斑的铁丝“锁”在一起。透过门缝,只见一条宽约一米的走廊,走廊内乱石散布、杂草遍地,尽头是一间石砌小房。
“他小时候可苦,”一位50多岁的邻居阿姨介绍,“爸妈都没有文化,全靠干农活养活全家。”
周森锋弟兄两个,他是老大,还有一个小他四岁的弟弟。弟兄两人自小学习成绩优异,周森锋当了市长,他弟弟也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在这位阿姨眼里,周森锋小时候很腼腆,不爱说话,如今残缺的印象仅是他每天早上背着书包,沿着小巷摇晃而去的背影。邻居们说,这孩子学习刻苦,经常看他放学后趴在门口的小石板上写作业。
周森锋家境贫寒,全家“都是老实人”,跟邻里相处很好。在周森锋上学期间,他奶奶在家做手套,一针一针地缝,缝好后拿到街上去卖,以此供他读书。
后来,孩子们大了,这里住不下,周家又搬到了几百米外的山上,那里有四间平房,建房用的炉渣等原料,都是周森锋的父亲周根正一筐一筐挑上去的。
本刊记者又来到周森锋家位于山上的住处。透过破旧的木门,狭小的院落内杂草丛生。附近邻居告诉本刊记者,周森锋结婚时就是在这举办婚礼,他妻子也是神人,就住在附近,还听说他们是同学。
周森锋考上大学后很少回老家,仅在奶奶去世和自己结婚时回来过两趟。
邻居们认为,周森锋能当上市长,主要靠他自己的奋斗,同时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父母都很忠厚平和,勤劳肯干”,但绝对不是外界传说的“有特殊背景”。直到现在,周森锋55岁的父亲仍在当地一家企业打工,“看大门”。
4月25日上午,本刊记者来到神镇一家地板砖厂,找到了周森锋的父亲周根正。周根正说,家里条件不好,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我一个人干六个人的活。”
以前在陶瓷厂打工时,周根正一人操作一台滚压机来制作盘子胚体。通常,操作一台滚压机需要两个人,一人制作,一人切泥,“我是一个人全包。”他还经常“一班的时间干三班的活”,每天早上八点上班后,他加快速度,把当班的工作完成后,紧接着做下一班的工作,做完后再做一班。
周根成说,就这样他才艰难地供两个孩子读完大学。
宜城来了周市长
2009年5月9日,《襄樊日报》头版刊出一则“干部任前公示公告”,首次透露出将提拔周森锋出任正县级领导职务。此前,他是宜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这一职务他也刚刚上任不出数月。
一个月后的6月21日,宜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全票通过,推选唯一的候选人周森锋出任宜城市市长。
周森锋的仕途始于2004年。这年,作为襄樊市以引进高端人才为宗旨的“一号工程”,周森锋从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前往襄樊,直接就任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级别副处级。
这个年轻人仕途顺利,任职经历在短短几年间迅速丰富。2007年11月,他就任襄樊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08年8月,出任襄樊市下属宜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
周森锋的妻子霍焰也于2006年9月作为优秀人才被襄樊市引进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2008年11月7日,襄樊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任命霍焰为襄樊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据此前媒体报道,当选市长后周森锋讲话不多,仅表示“一定忠诚职责,恪尽职守,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宜城这片热土,以实际行动接受大家的检验”。
在两年的市长任上,宜城的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速度。记者查阅2009年、2010年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09年,宜城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亿元,同比增长16%;2010年,宜城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在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本刊记者从宜城市委宣传部获得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森锋提出宜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目标是“打造三市”,即襄阳副中心城市、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襄荆随地区重要工业城市。
据了解,类似的提法原已有之,但直到周森锋任市长后才予以明确。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一位宜城市中层干部也对周森锋的这一提法表示肯定。早在2010年3月,在襄樊市两会上,周森锋就曾提出推进襄樊宜城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并获得了时任襄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
这也符合周森锋留给人的一贯谨慎、喜动脑的印象。上述那位干部透露,他与周森锋接触时发现其为人严谨,言语朴实,“是很踏实的干部”。
在前往宜城任职的头两年,周森锋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宜城街头的一位的士司机和大多数宜城百姓一样,并没有接触过周森锋,他不认为周森锋的到来带给他多大改变,“等他出名了才知道是我们市长。”
“史上最年轻市长”
2009年6月21日,周森锋当选宜城市长的当天,湖北当地媒体一则“周森锋可能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县市长”的消息迅速引爆网络,引发全国上下极大关注。
“史上最年轻市长”周森锋一夜之间举国皆知。面对全国媒体的追问,襄樊市、宜城市以及周森锋本人选择了沉默。但这并没有平息舆论对于年轻市长“有无背景”的猜测。
互联网上开始发起针对周森锋的“人肉搜索”,他的家庭、工作经历,甚至父母、妻子的名字也被一一公布。宜城市的党政干部也才有机会进一步认识了他们的年轻市长。
而赶往襄樊、宜城追踪周森锋的媒体全数碰壁。直到如今,本刊记者探访襄樊,周森锋曾工作的几家政府部门依然选择了沉默,称“不要给周市长太多压力”。
风口浪尖上的周森锋曾接受新华社独家采访,他的陈述显然有备而来:“我能走到今天,如果真说有什么‘背景’,这个‘背景’就是父母的养育、母校的培养、国家日益开放和民主的育人用人机制。”
周森锋在清华大学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时的导师刘洪玉教授,也出面为其辩护。据此前北京《法制晚报》报道,刘洪玉在周森锋出任宜城市长后,拒绝向外界透露更多情况,希望外界不要过多打扰,让周森锋安心做事。
但已身在官场的周森锋不得不承受曝光在聚光灯下的压力。而媒体报道让之前议论纷纷的“家庭背景”得以部分澄清,出身寒微的周森锋开始获得了一些人的认同。
这远不是结束。很快,在网络的持续关注下,一张周森锋下乡视察时由身旁随员撑伞的工作照被公布出来,一时舆论哗然,公众再次怀疑周森锋不过是又一名年轻的官僚而已。
几天后,更为致命的“论文抄袭”事件让质疑愈加汹涌。一名发帖者称,周森锋在清华大学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与他人早前所写的论文相似度超过50%,怀疑涉嫌抄袭。
周森锋再次选择了沉默,并彻底从公众视线中消失。
2009年4月24日,周森锋母校清华大学表示将对此彻查,但整整两年后,庆贺百岁生日的清华,仍无调查结论公开。
他现在是公家的人,要为人民服务
今年4月初,湖北省委又将提升周森锋的消息重新激活了舆论的记忆。4月14日,湖北省委组织部专门就此召开通气会,介绍了拟交流提拔周森锋的背景和过程。
据湖北省委组织部秘书长杨汉军介绍,针对周森锋的提拔任用源于湖北省今年实施的“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根据这一工程的总体部署,湖北省委决定在襄阳市(原襄樊市)推荐产生一名拟交流提拔任职的年轻干部人选。2月14日,省委组织部考察组在襄阳市召开干部大会进行民主推荐,经过170名干部无记名投票,周森锋得115票。考察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范围,与80人进行了个别谈话推荐,有72人推荐周森锋。两轮推荐,周森锋在符合条件的推荐对象中,得票均排在第一位。
随后,考察组又到宜城市进行民主测评和考察,在126人参加的民主测评中,周森锋得优秀票124张,124人同意他提拔。在考察中,参加个别谈话的69人均同意他提拔任职。在周森锋任前公示环节,省委组织部征求了全体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的意见,均对周森锋提拔交流任职表示同意。
杨汉军认为,从考察情况看,周森锋在宜城工作期间,在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市政府领导班子一班人,紧紧依靠全市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宜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提高,在全省县域经济目标考核排序中宜城市连续前进了17位。
杨汉军也在该次通气会上透露,将周森锋交流到条件更加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有利于他在基层实践中进一步锻炼成长。
可以预见,条件艰苦并不是摆在周森锋面前的最大困难---在他的老家,一户贫苦人家,出了两名清华大学生,其中一位还当了市长,当年的艰辛已传诵为如今令人咋舌的“奇迹”。如何直面舆论的审视,才是摆在周森锋仕途上的一个难题。
在老家,面对外界的纷扰,老父亲周根正将儿子的成就归结为党的培养。
早在几年前盖新房时,周家欠了十万元外债。周根正的筹划是,这笔欠账由毕业的老二去还,让老大周森锋专心干事业。“他现在是公家的人,要为人民服务,家里无论多艰难,受罪再大,都会全力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