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冯骥才:重要的是唤起民众对文化的热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10:4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二日电题:冯骥才:“重要的是唤起民众对文化的热爱”

  中新社记者邢利宇

  自三年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以来,“忙碌”成为形容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最恰当的词。此次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冯骥才接受
本社记者专访,谈起又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

  “这两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大进展,”冯骥才说,这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国家重视。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写入“加强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说明这项保护已成为国家关注的内容。

  二是现在正在加紧制定《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这部法律出台后,做相关的保护工作就有了法律依据。

  三是国家现在开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过去只有物质性的文物保护名录——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网上已公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五百零一项,预估近期首批名录将公之于众。

  四是从今年起,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被规定为全国性的“文化遗产日”。此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抢救保护体系已初步构成。公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珍惜保护的意识也加强了。

  “以上都说明文化遗产保护已列入整个国家的视野,这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冯骥才说。但他同时强调,如果谈到保护本身,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历史的遗存在城市改造中已剩余不多,仅存的部分文化版块、历史街区也正受到现代化、商业化的冲击,许多民族文化还受到旅游化的冲击。”

  以农村为例,冯骥才说,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载体,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基本在农村。随着农村的城镇化、城镇的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商业化,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年轻人出来打工,使在农村传承的文化失去了继承人;有钱后盖起新式住房,也使千姿万态的村貌失去原样;大规模的旅游,更使很多民俗因为商业表演,失去了原发的冲动和情感;还有文物贩子,大量从遗存丰富的地区淘宝……

  “尽管我们有了基本形成的保护体系,但仍然跟不上它们受到冲击和破坏的速度。所以,最重要的是唤起民众对文化的热爱,只有老百姓认识到了并自觉地去保护这些东西,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冯骥才强调,“长远来看,文化是民族真正的主体,我们的工作是让人们认识到它,自觉地爱惜它,传承它,发展它。”(完)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