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就业难引发七大矛盾财富和人才被浪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12:56 中国宁波网

  程苏,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河北束鹿人,硕士学位。

  她长期关注西部教育问题,2005年,民盟青海省委《海东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课题组就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先后到青海省平安、乐都、民和、化隆、循化、互助等海东6县进行了调研。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大量农村籍大学生无法就业,给政府和社会造成极大压力,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虽然国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摆脱目前的困境,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大企业已经人才济济,但中小企业还虚位以待;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但广大的乡镇与农村还求才若渴。

  农村籍大学生面临新困境

  问题一:影响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

  就业难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据初步估测,近年在青海省属各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等各项支出约需1万元,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学生本科毕业需4万元,省外就读花费更高。以青海省农牧民近年人均纯收入(2003年为1817.38元)计,几乎每个农村籍学生家庭都有沉重的贷款和债务负担。

  农民家庭不惜举债供孩子读书,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有的虽被临时聘用或打短工,但收入极低(大多临时聘用在教育、卫生等岗位,每月收入300元左右),使贷款无法偿还,家庭长期贫困。

  被访的一户农民家庭为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卖掉了家中的4个大牲口,共借款累计达8万元左右,其中一子因欠东北师范大学学费2.1万元,去年毕业至今未拿到毕业证书;另一子2003年从青海民族学院毕业,目前两人均未就业,家中仅靠出售自产粮食、洋芋、鸡蛋等的收入还贷。不知何时才有出路?

  本次调查发现,凡是供养过大学生的家庭,均负债累累,出现了经济与教育的反比规律:即一户家庭的孩子书读得越多,这户人家的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面对这种现实,在调查中,许多家长痛哭流涕,学生悲观绝望。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使许多善良的企盼富裕的农民家庭重新回到贫困的境地。大大增加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

  问题二:社会对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产生怀疑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收费的大幅增长。据有关调查,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学费猛涨约20倍,而1994年至今10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大幅扩招,上大学容易了,而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倾家荡产培养出的大学生因无处就业,拿着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成为农村待业一族。

  善良、忠厚的农民,那些不惜举债,为了使子女“跳出农门”的农家父母不禁要问,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真的是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过剩了吗?

  问题三:社会财富和人才极大地浪费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对于他们的培养,国家和其家庭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普遍高校大学生年生均教育成本理工学科为1.4万元—1.6万元。按各高校收费的最低底线5000元计,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也在33%%左右(国外通常在13%%—15%%)。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农村生源已占大多数,这意味着农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已成主体,农民为高教改革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本次调查中的乐都县,历来重视培养人才,近年来,该县平均每年有2400名新生进入高校就读,相应的每年也就有2500万元农民的血汗钱进入各高校。加之往届在校生的支出,该县的农民家庭为其子女完成学生的各种培养费用达到1个亿。但是这种高投入的结果是,该县目前有2000名大学毕业生待业。

  本次调查中发现,许多农家子弟毕业后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回到户籍所在地,由于受到地区条件的限制,就业机会更少,往往要等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多年的待业,已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虽然有相当数量者以打短工谋生,有的甚至加入到农民工队伍干着简单繁重的体力活以及在百般无奈之下在饭馆端盘子。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知识、人才的极大浪费。

  问题四:凸现出对农民新的教育不公正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以“统包分配”到当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在“统包分配的就业年代,大学生不分城市生源、农村生源均享有平等的由国家统一分配的权力。而当前,我国就业发展趋势是大学生通过“自主择业”、“竞争择业”来实现职业理想。由于“自主择业”存在激烈的竞争,就出现了就业市场中的“关系就业”,干扰了就业市场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接受了高等教育走出校门的农家子弟,既没有经济基础,又无社会关系,面对就业中无形的“关系网”和一些潜规则,他们更多的只能是无奈和茫然。

  问题五:不能就业的大学生沦为新的弱势群体

  我国的农民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而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家子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悲观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表现出愤愤不平,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摧毁了他们的心灵。

来源:科技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